《論語·學而》中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朋友間交往,一定要守信用、講誠信、重承諾。信者,人言也;誠者,言成也?!吨杏埂分赋觯骸罢\者自成也?!薄罢\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認為,誠信是自然的規(guī)律,追求誠信是做人的規(guī)律。
出言必成,其言方信,“誠信”二字是成功的關鍵。商鞅變法圖強獲得成功,始于徙木立信取信于民。商鞅制定好變法之策后,并沒有立即公布,而是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宣布誰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賜十鎰黃金。就在百姓感覺難以置信之時,賞金加到了五十鎰,終于有人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當即兌現(xiàn)承諾,以此向國民宣布變法的決心和信用。循名責實,信賞必罰,改革法令迅速得到有力推行,為后來秦國的興盛局面奠定了基礎。
沒有信用,就沒有立足之地;沒有信義,就沒有立世之本。孔子認為,如果一個人不講信義,則“不知其可也”,無法確定這個人是否能把事情做好。對于誠信的重要性,《荀子》指出“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道德修養(yǎng),第一位的就是“誠”?,F(xiàn)代漢語中,將“誠信”二字連用,表示處事真誠、講信用。誠側(cè)重內(nèi)心層面,指內(nèi)心情感的真實無偽、自然流露。信側(cè)重于人際交往層面,指言而有信、遵守信用。誠于中,信于外,內(nèi)誠于心,方能外信于人。
誠信不能僅僅停留在言語,更看重實際行動,要從每一件事做起?!耙陨砩媸溃谛?。此事非可襲取,一事失信,便無事不使人疑”,清代廉吏汪輝祖認為,只要有一件事失信于人,別人可能就事事生疑。因此,必須時時謹記自己的承諾,小事也要認真對待。
曾子妻子哄騙兒子,要“殺彘”給他吃,結(jié)果曾子真的要“捕彘殺之”。面對妻子所謂“特與嬰兒戲耳”,曾子嚴肅地批評:“現(xiàn)在欺騙他,就是在教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睉蜓噪m小,但關乎誠信,為了教導孩子誠實誠信,曾子身體力行,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最終給孩子“烹彘”而食。
人有信則立,無論歲月如何變遷、環(huán)境如何變化,誠信都是為人處世的重要原則,每個誠信的故事都為社會注入正能量。一諾千金的季布、替夫還債的武秀君……從古至今,誠信一直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質(zhì),永遠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標尺。每一個人都應該重信守諾,堅守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線,真誠做人、守信做事,讓誠信成為不懈追求和自覺行動。
本文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