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歷經十余年時間橫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帝國。在這一歷史偉績的背后,是秦國多年來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國力全面超越其余六諸侯國的結果,而這一切則起源于多年前的一場變法和一次震懾人心的舉措。
如果從后世的觀點評價秦國的強盛,人們多將此歸結于四塞之地、關中糧倉、民風彪悍等因素。但在當時,秦國卻屬于文化的荒漠,國力衰弱,尤其是在秦孝公繼位初期,國土東邊的戰(zhàn)略要沖被魏國占領,極大地消耗了國內的軍事支出。因此,秦孝公即位初期,即頒布《求賢令》,廣泛搜羅人才并提出:“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br>
在秦孝公的號召下,有一個在魏國不得志名為公孫鞅的衛(wèi)國人來到秦國,托秦孝公寵臣景監(jiān)引薦,見到了秦孝公,并提出了后來施政的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廢封改縣、土地私有、荒地移民、重農抑商、統(tǒng)一度量等內容。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但由于改革觸碰了朝內貴族和大臣的利益,因此反對聲此起彼伏,秦孝公擔心剛繼位政權不穩(wěn),改革于兩年后才啟動,并由商鞅主持。
改革初期,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新法令去做。于是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并下令:“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辈痪茫祥T口便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商鞅)成心開玩笑吧?!贝蠡飪耗闱莆遥仪颇?,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br>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guī)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后,農業(yè)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
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其中的主要政策是:廢除井田制度,放開土地買賣;建立郡縣制度;遷都咸陽。這樣大規(guī)模的改革,勢必要引起激烈的斗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苯Y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fā)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
商鞅變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十分著名的改革,其改革內容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通過此次變法極大提高了國家的經濟實力與軍事儲備,一舉奠定了秦國的霸主地位,也為后世的“大一統(tǒng)”戰(zhàn)爭打下了堅實基礎。雖然與商鞅推行變法的同期還有不少國家也推行了相似的改革,比如趙國的“胡服騎射”、楚國的吳起變法,但從最終結果來看,都沒有秦國所具有的全面性和徹底性。究其原因,就在于國家變法中政府信用的差異性。
在城門立木的故事中,表面上看只不過是商鞅委托他人搬運木頭的購買勞務行為,但是背后的深意卻如故事敘述中所說,是以夸張的訴求確立起言而有信、說到做到的政府形象,可以說商鞅花錢購買的不是勞務,而是民眾對政府的信心。立木為信的結果很顯著。一方面,通過這樣的舉措很快建立起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大家相信政府改革所許諾的預期,從而有效引導與激勵人們從事到農業(yè)生產和軍事戰(zhàn)爭中去;另一方面,政府的誠信必然會促成社會的“法治”,從而極大地保障了隨后改革的順利進行。
因此,可以說立木為信的故事講述的并不是單純的個人信用,而是政務誠信。從現(xiàn)代的信用制度理論來看,政府誠信是社會誠信體系的重要保障。孔子云:“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府的一舉一動不僅影響到其自身形象,還具有社會引導作用,成為普通群眾做人做事的標準。
政務誠信還關涉到政府公信力,即政府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政府公信力反映了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良好的政府公信力與高度的政治認同相聯(lián)系,政府公信力處于良好狀態(tài),也就表明社會具有普遍的政治認同。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權威能得到普遍尊重,公共政策能受到廣泛性認同,政務目標能更加容易實現(xiàn)。
來源:學習時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