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是愛與信任。
最近網(wǎng)上傳得沸沸揚揚的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育兒之道(視頻附后),聽她落地有聲的觀點,我總覺得有點不對勁。她要陪伴成長的仿佛不是自己親愛的孩子,而是一個將來一不小心就要步入“犯罪”的對象,和一個可以馴化的“工具”。
李教授認為孩子從“六歲之前就要管”,“管”什么呢?-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jīng)歷挫折”。如果六歲之前的孩子,父母帶著這樣的觀點去“管”的話,我想父母一定是帶著恐懼,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會“自私任性,泡網(wǎng)吧,跳樓等等”,而父母以這樣的心態(tài)去帶領孩子成長,我覺得孩子應該是帶著很多壓抑和被控制的感覺,而不是“防止壓抑”吧。
各位爸爸媽媽我們到底帶著信任欣賞還是批評評判去陪伴孩子的成長呢?
李教授的大前提是把父母定位在絕對權威的神壇,是真理,是標桿,父母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來“克制任性,堅決說不”??此扑挠^點是正確的,但她假設前提是“孩子是錯的,父母對的”,父母和孩子并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父母今天說不行就是不行,在李教授指導父母處理說“不”的過程中,父母沒有帶著愛,而是帶著強烈的目的-今天就是要訓練孩子“克制任性”。六歲之前的孩子經(jīng)歷的是父母的強權和堅持,當然孩子最后會屈服,胳膊擰不過大腿,但孩子的愿望并沒有消失,他/她的委屈感和壓抑會進入心里。父母并沒有同理到孩子這些。
其實,當父母的想法與孩子的想法有沖突的時候,正是我們?yōu)槿烁改感枰此嫉臅r候,時常與自己核對,誰是標尺?父母一定是正確的嗎?我和孩子有沒有討論的余地?我有沒有傾聽到孩子?我們不自覺地將父母的角色代表著正確的部分,孩子常常被父母告知“你是錯的。你不應該?!边@對孩子的影響又是什么呢?孩子的生命都被我們否定了。
和善而堅定地說“不”,是父母同理到孩子的感受,看到孩子的眼淚,然后和孩子分享父母的感受和觀點,然后我們一起面對那個“不”,看看有沒有其他的選擇和方法。而不是父母在高高的神壇可惡地“給點愛,擦把臉,繼續(xù)哭”,此刻就是來“訓練”你的“克制任性”。
我更反感李教授所提到的訓練孩子“克制誘惑”,故意去試探孩子,這完全失去了對孩子的尊重,即不真也不美,失去了同理心。孩子體驗到的就是受虐感。為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成長的各個階段提供各種各樣的建議,幫助和影響,而不是故意去設計“方法”去訓練孩子。如果父母失去了善良和真誠,而帶著試探和目的去帶領孩子成長,敏感的孩子一定感受到父母的不信任。一個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很難信任他人,信任世界。
教育的本質不是技巧,而是誠實與善良。面對孩子,我們父母以身作則的行為準則來示范給孩子,是我們能夠教給孩子在混亂社會中安生立命的最好護身符。如果我們和孩子相處中,各種策略,技巧,方法,失去了善良,誠實和信任,孩子在和我們相處過程中學到的只是蠅營狗茍的各種猜忌和懷疑。
我們把小人的“小”去掉,把大人的“大”去掉,我們都是“人”,我們都需要被尊重,被看到,被欣賞,被接納。當我們帶著深深的愛和信任,去陪伴一個孩子成長的時候,孩子會帶著我們的愛,活出愛,活出自由,活出生命的精彩和無限。六歲之前的孩子,需要父母完全的接納,給予安全感,得到父母的肯定贊美認可,以父母為榜樣和示范。如果父母給到孩子這些,我們的孩子自然向陽,人生無限。請相信生命的本質是美好的。
小米育兒視角,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加碼法力,加速前進,添加可能
共創(chuàng)大家庭
親子|英語|閱讀
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