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戒詩》
生活在17世紀(jì)的浪漫詩人,六世達(dá)賴?yán)飩}央嘉措(1683~1706)(清康熙二十二年)生于門隅。門隅又是情歌之鄉(xiāng),正是這些情歌,喚醒了倉央嘉措朦朧的性意識使得小小的倉央嘉措對男女恩愛、兒女情長有一種神秘的向往。他的父母是門巴族,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紅教。紅教僧人可以結(jié)婚生子。他的父親是個(gè)自負(fù)清高貧窮落魄的紅教喇嘛(藏傳喇嘛教為黃教)。倉央嘉措對極端禁欲主義的清規(guī)戒律,再也難以默守。倉央嘉措一生只為情所惑,視權(quán)力地位如糞土。倉央嘉措早就參透愛的道理,《情歌》純是天籟之音,是他愛情生活的真實(shí)寫照,也可以說是一個(gè)宗教叛逆者尋花獵艷的心靈披露。他大膽追求愛情,反對扼殺人性。倉央嘉措最后在1706年,被賜死在青海湖畔的兗嘎諾爾湖(一說病死) 。
《倉央嘉措情歌》是青藏高原最流行的情歌;《倉央嘉措情歌》是青藏高原最深入人心的民歌。倉央嘉措的才情,千百年來還氤氳在青海湖的煙波浩渺中。《情歌》表現(xiàn)了出家修佛與追求愛情生活的矛盾。倉央嘉措雖不檢于行,然學(xué)瞻才高,在諸世達(dá)賴中最為杰岀,故屢遭挫辱,猶為藏人愛戴。
他在《十戒詩》中寫道: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fù)。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xù)。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shí)。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僅僅穿上紅黃袈裟,假若就成喇嘛,那湖上金黃色野鴨,豈不也能超渡眾生?”什么真達(dá)賴假達(dá)賴,倉央嘉措不知不覺已成為青藏人民心中最有生命活力最有魅力的達(dá)賴,永遠(yuǎn)的無冕精神之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