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中國古典詩歌,論對后世影響深度,杜甫與李白實在難分仲伯。而與李白夸張豪邁的詩風不同,杜甫的詩風沉郁頓挫,得后世多家詩派崇拜模仿,故此被后人稱為“詩圣”。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而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一句更得到許多憂國憂民者激賞,詩歌卒章顯志,表達詩人的心系蒼生的理想和愿望。
與李白相同,杜甫也沒有中過進士。但李白之所以未得進士,是因為他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因為在唐代商人和罪人的后代是不可以參加科舉考試的,而李白的祖先曾經(jīng)被流放到碎葉,后輾轉(zhuǎn)到了四川,開始經(jīng)商。 和李白不同,杜甫是名門之后, 他出身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近祖便是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祖父便是初唐時期赫赫有名的文章四友之一杜審言。而杜甫自己也是讀書人,根正苗紅,所以完全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杜甫在參加科舉考試之前還在外地游學了幾年,所以,憑借杜甫的學識和閱歷,參加科舉考試應該是很有希望金榜題名的。
杜甫一生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第一次是開元二十二年 (735) ,時年 24歲 ,地點為東都洛陽。落第后,杜甫其時年輕氣盛 ,對考試失敗滿不在乎 ,他認為落第的原因 ,不過是文章不合時宜、不合考官的口味罷了。杜甫第二次參加科舉考試是天寶六年 (747) ,時年36歲 ,地點為京城長安。這一年唐玄宗下詔 :“天下通一藝者詣京師?!?/span>這對于杜甫來說是一次好機會,可惜偏偏在那一年,主持科考的是妒賢忌才的李林甫,李林甫向唐玄宗匯報“野無遺賢”,于是那一年的科舉考試宣布無疾而終,沒有一個人被錄取,于是杜甫的“致君堯舜上”的理想宣布破滅。
不過,在唐朝,從政還有另外的一條路,即通過達官貴人的引薦。到了755年的10月,除去中間回了幾趟洛陽,他在長安已經(jīng)整整九年,也許是他上左丞相韋見素的詩發(fā)生了作用,被任河西縣尉,自此杜甫才走上了他的官宦生涯。這一年,他已經(jīng)43歲了。
然而,這位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早年即已嶄露頭角、中年時期名滿天下、日后更成為千古詩圣的大詩人,他的仕途卻那么蹭蹬,一生擔任過的最高實職不過是一個八品的左拾遺。這難免讓后世為杜詩圣郁郁不得志的命運而惋惜。而唐之后的宋朝為何那么多文人為何都可以位居高位?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等人都得以高舉宰相,就連堪稱赍志以歿文人典型的陸游,也做過地區(qū)級長官(知州)。文名最大、一生坎坷的蘇軾蘇東坡,做過好幾個地方的地區(qū)級長官之外,最高職位是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這首先與唐重武輕文,而宋代重文輕武有關,大唐開疆拓土,帝王們大量使用勛臣后裔和武將擔任朝廷或地方軍政要職,對于文人并不特別眷顧,自然武人地位在文人之上。而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軍人出身,他的天子寶座是從后周幼兒寡母那里奪來的。他深知軍人對于皇帝寶座的危險性,因此,他登基不久便來了個“杯酒釋兵權”,將武將排除在最高統(tǒng)治集團之外。同時立下規(guī)矩,不準其繼任者隨意殺害文人。從此,趙宋王朝的政府基本上由文人組成,武將的地位、級別受到嚴格限制。宋朝文人不但生命有保障,整體身份也空前高貴。
其次,跟唐宋不同的科舉取士規(guī)模有相當關系。唐朝雖然號稱科舉取士,其中最為顯赫的是進士科。但實際上,每科及第進士非常少,最少的一科只有三五個人,最多也不過四五十個人。宋朝的情況完全不同,每科取士規(guī)模多在二三百人,多的時候有五六百人。數(shù)量上的差異,對文人的命運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唐代進士科,考中者固然占了入仕的先機,但是,對大部分人而言,基本上就是一種人生的搏擊過程,說得難聽一點就是一種“跳龍門”的游戲。即使是非常優(yōu)秀的文人,也往往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在進士考試上。孟郊《登科后》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傳趙嘏所作詩句“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唐李肇《國史補》曰:“進士科得之艱難,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無所恨,故詩云。”都是唐朝科舉弊病很好的寫照。考個進士,要扒掉三層皮,花掉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哪里還有時間精力,去從政,去飛黃騰達?杜甫的考試、求官經(jīng)歷,就很有代表性。唐代進士科這座獨木橋,浪費了太多優(yōu)秀文人的才華和生命!
最重要的原因,是唐宋文人思想觀念不同。比起宋朝文人,唐朝文人思想更自由,價值觀念更多元化,人生理想追求上更加散漫隨性。這方面,李白是一個典型。青少年時代,除了讀書之外,他還學劍、學游俠、學道、期盼成仙,后來甚至成為正式加入道籍的道教信徒,“五岳尋仙不辭遠”。李白有遠大的政治理想,也曾積極追求仕進。但是,李白同時也喜歡游歷名山大川,“一生好入名山游”,喜歡跟志趣相投的朋友結伴隱居,過寄情詩酒、放浪形骸的日子。
而“奉儒守官”家庭出身的杜甫,他的隨性散漫,不僅是一般宋朝文人所不可企及的,就連同時代的文人們也自嘆不如。而這種隨性散漫的個性才是他所謂人生悲劇產(chǎn)生的根源。
公元755年,杜甫被任命為河西縣尉,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一直到765年他自己請求解除嚴武幕府中的職務,十年間杜甫斷斷續(xù)續(xù)做過好幾次官,但每一次時間都很短,總時間加起來不到兩年。我們先不妨來梳理一下杜甫的為官經(jīng)歷:
755年,任河西縣尉,河西即今天陜西省合陽縣,河西縣尉的職務相當于縣委辦公室主任,但杜甫未到職;
755年,由于不肯就任河西縣尉,通過朝中朋友的幫忙,改任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是一個看管武器倉庫的小官,正八品下。就任一個多月后,“安史之亂”爆發(fā),長安淪陷,杜甫在逃難路上被叛軍抓住,抓到了長安;
757年,杜甫從長安逃出,歷經(jīng)千辛萬苦,到達當時新皇帝唐肅宗所在地鳳翔(今陜西鳳翔縣)。當他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出現(xiàn)在唐肅宗面前時,唐肅宗為了表彰他的忠心,在這年的5月,任命他為左拾遺,這是一個正八品下的諫官,經(jīng)??梢砸姷交实邸6鸥υ谶@個職位上做了約一年的官,由于替打了敗仗的房琯辯護,被唐肅宗貶到了華州(今陜西華縣);
759年春,杜甫任華州司功,這是一個管當?shù)匚慕坦ぷ鞯男」?。這一年關中遭遇旱災,上任不到三個月,杜甫即棄官逃難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去了;
764年秋,在成都期間,杜甫曾在自己的世交,當時的成都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幕府中做過大約五個月的參謀工作,后借口身體有病,于765年正月辭去了這份工作。在此之前,嚴武還推薦杜甫擔任京兆功曹,但他當時想回洛陽便謝絕了。在嚴武幕府工作當中,嚴武還為他爭取到了一個“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后人稱杜甫為“杜工部”即源于此,但這只是一個虛職。
至此,我們不禁要問:杜甫為什么當不了官呢?即便好不容易撈到了一個小官,為什么又干不長久呢?這里面固然有政局動蕩等原因,但主要原因還是在杜甫本身。說白了,他根本就不是當官的材料。
首先,杜甫沒有做官的能力和基本素養(yǎng)。在這一點上,很多美化杜甫的人愛拿他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詩句來說事,仿佛只要給杜甫一個平臺,他就能做出一番偉業(yè)。但理想歸理想,辦事歸辦事,在做官期間,杜甫并沒有做出像樣的成績,反倒是連基本的工作素養(yǎng)都很欠缺。由于性格懶散,杜甫往往不愿做實事,朝廷任命他為河西縣尉,按理說這是他造福一方百姓的好機會,也和他的理想相符合,但他嫌那里離京城遠,工作條件艱苦,拒不上任,而寧愿在京城當一個管倉庫的小官,不僅可以留在京城,而且工作清閑,有大量的時間和朋友們一起喝酒聊天。后來有人替杜甫辯護,說他不去河西就職,是因為不想當一個魚肉百姓的官吏,這實在是扯淡。在這一點上,杜甫自己倒是坦率,他在詩里說了就是不想去那里“受罪”。即便是后來擔任了管倉庫的官吏,沒干幾天,他就覺得枯燥膩味了起來,寫了一些發(fā)牢騷的詩,意思是怎么能做這么無聊的事情呢?!所以剛上任沒幾天,他就到奉先探親去了。
在嚴武的幕府工作的那段時間,杜甫也是極其郁悶的,自然,錯不在嚴武,還是在杜甫自身。一直以來,嚴武都對杜甫非常照顧,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時,嚴武隔三差五就帶著酒肉去看他,一方面是怕杜甫寂寞,另一方面也是替他改善生活。嚴武曾兩度在成都做官,第一次是在761年底,嚴武任成都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但在762年4月被召回長安任太子賓客兼御史中丞,第二次是764年,嚴武再到成都任成都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杜甫就是在這時去嚴武幕府中上班的,當然這是嚴武竭力相勸的結果,他實在是不贊同杜甫的那種生活方式,覺得應該出來做點事,掙點錢,養(yǎng)活一家老小。嚴武大概也沒指望杜甫能在工作崗位上干出多少成績,只是找個機會給他發(fā)薪水而已。杜甫心里也明白這一點,但一旦進入到具體的工作狀態(tài),他就立馬變得十分情緒化,滿腹牢騷。他后來辭職的借口是有病,這也是事實,他當時得了風痹,大概就是現(xiàn)在腦血栓之類的病,上班坐久了就半邊身子發(fā)麻,但這遠遠不是他堅決請辭的真實原因。真實的原因大概有兩個:其一是和同事處不好關系,可笑的是他還在詩中把自己比作孔雀和暫時不得志的大人物,不會與那些小人(同事)計較;其二,應該是更隱秘的一個原因,是他覺得在嚴武手下做事,很沒面子。過去嚴武接濟他,他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是朋友嘛,現(xiàn)在成了上下級,從嚴武手里領錢,性質(zhì)和感受就不一樣了,而且工作有其自身的規(guī)矩,嚴武可能還批評過他,這讓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挫折。有一次,他甚至和嚴武吵了起來,情急之下,他居然罵嚴武:你爸怎么生了你這么一個兒子!可見是有些惱羞成怒了。于是,他只有辭職,嚴武一看沒有辦法,也就同意了。有研究者聯(lián)系到當時四川混亂的政治局面說嚴武有過殺杜甫的意思,實在有點莫名其妙。他殺杜甫干什么呢?他們是世交,兩人有過極其融洽的交往,彼此都很了解,更何況杜甫對嚴武又構不成任何威脅,一個文人,撒點性子,情緒化一把,對嚴武這樣成熟的政治家來說,只不過是小事一件,他實在沒有任何殺杜甫的理由。事實上,杜甫對嚴武也是很感激的,他一直把嚴武當成自己的一個依靠,嚴武死于765年,嚴武之死,是導致杜甫出川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漂泊荊湘期間,杜甫寫詩懷念了自己的八個朋友,其中就有嚴武。
其次,杜甫在工作中沒有起碼的原則。杜甫任左拾遺期間,朝廷發(fā)生過一起著名的“房琯事件”。房琯祖上世代為官,他自己在肅宗朝也官至宰相,但他是一個善于慷慨陳詞而不務實際的人,并且終日稱病請假,不理政務,沉醉于談論佛家的因果和道家的虛無。安史之亂中的756年冬天,他率領一支軍隊與叛軍交戰(zhàn),由于不懂軍事又固執(zhí)己見,在咸陽東陳陶一戰(zhàn)中一天之內(nèi)全軍覆沒。肅宗罷了房琯的官,而且還要治房琯的罪,按理說這處罰是沒有錯的。但杜甫不這么認為,他是房琯的朋友,很欣賞房琯,覺得是個“醇儒”,現(xiàn)在房琯有難了,他應該挺身而出。于是,他作為諫官,上書為房琯辯護,說房琯“罪小功大”,不應罷免,那些攻擊房琯的人都是一些人格卑劣的小人。杜甫這封措辭激烈的諫書,引起了肅宗的憤怒,他下令審訊杜甫,虧得有朋友相救,杜甫才免于一難。就此以后,肅宗一看見杜甫就煩,準了他的探親假,將他從自己身邊打發(fā)走了,后來又干脆把他貶到了華州。
房琯事件給了杜甫一個教訓,讓他小心翼翼了起來,以致于后來真的有人蒙冤要他執(zhí)言時,他反倒緘默不語了。肅宗在鳳翔時,鳳翔之地常有間諜出沒,有一位名叫吳郁的官員,每逢處理間諜案件,必認真剖析,分辨黑白,由此得罪了權貴,被肅宗貶往潭州(今湖南長沙)。杜甫本該替吳郁辯白,但他剛受了房琯事件的打擊,不敢多說一句話。后來他從秦州到同谷的路途中,途徑吳郁的故鄉(xiāng)兩當縣(今甘肅兩當縣),訪問吳郁的空宅時,深感良心的譴責,寫下了自譴的詩句。
第三,杜甫對工作極其不負責任。杜甫就任華州司功時,關中遇到了一場旱災。作為地方官員,杜甫不是和人民一起抗旱救災,而是在三個多月后,拍屁股走人,到秦州去了,連官也不做了。當然,杜甫棄官可能還有其他原因,那時,房琯事件余緒還在,杜甫可能是聽到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傳言,由于害怕,干脆棄官而去。不過,無論怎樣,都足以說明,杜甫為官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以杜甫這樣的自由散漫之人,即使生在宋朝,大約也是很難把官一步步做大的。以杜甫為代表的唐代文人顯然普遍缺乏混官場的耐心,他們向往的是風云際會、君臣遇合,是“立登要路津”,相當不切實際。
故而,若論詩名,杜甫的偉大毋庸置疑,他的詩歌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但若談及政治,切不可高估了這位才高低能的詩圣。
尊敬的讀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