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寫作”,報名親子文寫作營
精讀媽說:手機成為橫亙在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一道鴻溝,虛擬世界導致親子關系愈發(fā)疏離。
作者:蓼風軒(爸媽精讀主創(chuàng))
手機
不是孩子的安撫奶嘴
昨天去表哥家,提到了生二胎的事。
在一旁玩的侄子插話道:“天天說生二胎,爸爸,你要把二胎養(yǎng)在手機里么?”
大家哄堂大笑,侄子卻認真地說:“我說錯了么?叫爸爸陪我玩,他不是讓我睡覺,就是把手機扔過來讓我看動畫片、玩游戲。還不如把孩子養(yǎng)在手機里呢。”
我們打趣他:“你不喜歡玩手機么?”
他撅著小嘴:“手機是好玩,但不能老是和手機玩吧?!?/span>
細細想來,像表哥這種用手機打發(fā)孩子的人,真不在少數(shù)。
知乎上有不少媽媽求助:公婆帶孩子玩手機怎么辦?
也有網(wǎng)友表示,家人聚餐,只要是會說話的小孩,都拿著平板或手機。
美國非營利媒體機構的數(shù)據(jù)表示,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用電腦或手機的時間,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多兩個小時。對窮人而言,手機是一種廉價的娛樂方式。
的確,面對熊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丟個手機過去,刷抖音,打游戲或者看動畫片,都能迅速吸引他們,然后安安靜靜地呆一會。
手機就像安撫奶嘴一樣,能暫時滿足孩子的欲望。
然而,這種簡單粗暴的行為背后,藏著我們無法預估、無法想象的危害。
拿手機哄孩子
是父母最愚蠢的行為
有的媽媽看寶寶哭鬧不止,就慌了手腳。
哄也不行,抱也不行,唯一有效就是打開手機,視覺和聽覺的刺激使他們很快停止啼哭。
然而,這看似是安撫行為,實際上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帶來了無法想象的傷害。
1、改變大腦構造
《JAMA兒科學》的最新研究稱:兒童看屏幕太長時間可能改變大腦構造。
美國一兒童醫(yī)院醫(yī)藥中心選取47個3-5歲的健康兒童參與實驗,在進行核磁共振和認知檢查之后,發(fā)現(xiàn)電子屏幕嚴重影響了孩子大腦處理信息的水平。
該雜志發(fā)表的其他研究,也證明用手機會延遲孩童的語言表達和注意力發(fā)展。
2、損害視力
都知道看手機會讓視力下降。殊不知,手機對視力的損害遠比想象的可怕。
揚州一家長為哄孩子,讓2歲的寶寶看手機,導致近視高達900度。
合肥9歲男童一天玩手機10小時,變成斗雞眼。
東莞15歲少年沉迷手機,近視達2400度,隨時有視網(wǎng)膜穿孔或脫落的危險。
直接玩手機讓視力嚴重下降,“間接”玩手機同樣有不小的危害。
孩子睡著后,父母在旁邊看手機也會影響孩子,造成視力下降、睡眠不實、激素分泌紊亂等問題。
3、頸椎、脊椎變形
使用手機時長期保持同一個姿勢,缺少頸部運動,易引發(fā)頸椎病。同時損傷脊椎、腰和手部關節(jié)。
4、影響人際關系
長期使用手機,孩子沉溺網(wǎng)絡,將無法在現(xiàn)實中和人正常相處,不能建立協(xié)調的人際關系。從而產(chǎn)生消極情緒,懷疑自身價值,自我認同感降低。表現(xiàn)出冷漠、寡言少語的樣子。
手機,無法代替父母陪伴孩子。
用手機哄孩子,只會讓孩子更加孤獨。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處處碰壁的孩子,只能躲到虛擬世界中去,從而造成惡性循環(huán)。
幫孩子擺脫手機
先做到這4點
庫克曾表示,自己平均每天看手機200次,是預想的兩倍。
成年人尚且不能抵擋手機的誘惑,何況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呢?
作為家長,一味地指責孩子,試圖用粗暴的手段和命令的態(tài)度阻止孩子使用手機,只會爆發(fā)出更激烈的沖突。
手機成為橫亙在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一道鴻溝,虛擬世界導致親子關系愈發(fā)疏離。
越嘮叨,越反感;越約束,越叛逆。
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擺脫手機的束縛呢?
要先搞懂這4個問題。
1、了解孩子是前提
韓國著名笑星俞世潤說:“一開始我誤會了孩子,以為他就喜歡電視和YouTuBe。我不讓他玩手機,又不告訴他怎樣玩有才趣。孩子也不知道自己該干些什么?!?/span>
嘗試改變的俞世潤,找出紙筆,出些搞怪的題目,比如“請畫出媽媽和爸爸的臉”,或者“寫下自己覺得最好笑的單詞”,讓敏河在本子上寫下答案。
看似幼稚的游戲,拉近了父子關系,讓世潤更了解敏河的內心世界。
就如敏河所說“哪怕只有紙和筆,只要和爸爸在一起,就比智能手機有趣?!?/span>
對孩子而言,手機只是父母的替代品。如果父母能及時出現(xiàn),還要替代品做什么呢?
2、陪伴是一門藝術
有人會抱怨,好不容易下班回家,又要做飯、洗碗,哪有精力陪孩子啊。
其實,陪伴并不一定要放下手頭的工作。
作家阿黛爾·費伯提出:把做家務和講故事的時間有機結合,讓孩子在你工作時讀書給大家聽。
他們驕傲地講著自己喜歡的故事,既增加了詞匯量,也獲得了滿足感。
不要害怕陪伴,只要你在孩子身邊,就能給他安全感。
3、立規(guī)矩,也要有技巧
李玫瑾在《圓桌派》中提到,立規(guī)矩要趁早,等青春期再開始就晚了。
一次,外孫看動畫片超過半小時,她把平板沒收了。
外孫抬手給了她一巴掌,李老師說了句“你得給我道歉”就走開了。
外孫鼓起勇氣給她道歉,她也給孫子解釋了原因,讓他知道姥姥都是為他好。
在尊重的基礎上,祖孫倆建立了情感聯(lián)系,從而立下了規(guī)矩:玩手機、平板要征詢大人的意見,不能超過半小時。
規(guī)矩不是一成不變的,當孩子青春期有了自己的思想,就要把決定權教給孩子,不斷調整,制定雙方都能接受的規(guī)矩。
4、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有一個名為“手機”的雕塑,透過孕媽媽隆起的肚皮來看,里面的胎兒正在專心致志地看著手機。
還未出生的孩子當然是不會玩手機的,這個雕塑,想要警醒的是為人父母的我們。
作為父母,防止孩子手機成癮的前提是,自己先擺脫手機的束縛。
《爸爸去哪兒》中,應采兒說,為了不讓孩子玩手機,她自己也從不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
小時候沒手機,但電視吸引力并不比手機差。
記憶中最憋屈的事,是全家都在看電視,非讓我去睡覺。
“憑什么你們不睡覺?就因為你們是大人么?這不公平!”
幾乎每個小孩都受過這樣的委屈,為什么一旦變成父母,就忘了孩子的心思呢?
《后漢書》里有一句話 “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意思是,用行動來教育,別人會跟著做;用空話來教育,只會導致爭吵。
有人說,我也知道不能老玩手機,要陪孩子看書??晌椅幕潭炔桓咴趺崔k?
俞敏洪給出了答案:“只要你拿本書在孩子身邊坐著,不把書拿反了,就一樣能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span>
給孩子定規(guī)矩的同時,別忘了約束自己。
不要推卸責任,別再讓手機取代父母的陪伴。
告訴孩子,別因為手機帶來的短暫快樂,毀了自己的將來。
一部小小的手機,不會改變孩子的人生軌跡。
真正的決定權,還在父母手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