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巴比倫》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一樣,都是讓我難過的電影。關于兩部電影描述的那種生活,我發(fā)明了一個新詞:屌絲困境。
這是電影主人公的困境,也是我的困境。我在他們的掙扎里,看到曾經和現(xiàn)在的自己。
懷舊最常見的問題是過度煽情和美化過去?!渡倌臧捅葌悺窙]有這種問題,沒有煽情的句子,也沒有燈紅酒綠中的酩酊大醉。它溫情的回憶著一個工人的成長歲月,但也沒有回避國營工廠的腐朽與齷齪。若把它和《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相對比,你能感受到誠實和克制的敘事能力。這種能力是如此的重要,舉一個例子就可以說明白:如果長輩平靜的談起二十年前的平凡小事,你會聽得津津有味;如果他們一張嘴就是“我們那時候多窮苦啊多努力啊……”,保管你厭煩無比。
電影的主人公路小路活在一座工廠組成的城市里,作為工人子弟他的命運就是去當工人,重復父輩的生活,最好的歸宿是考上職大成為辦公室科員。
——世間有兩種人生,一種一望無際,一種一眼望穿。后一種人生就是我所說的“屌絲困境”。無論是工廠青年還是縣城青年,一切被困在單調生活里無法掙脫的青年人,其實都置身于這種屌絲困境之中。在這種困境里,你不是命運的主人,而是生活的囚徒,是時間的齒輪。
那些長輩們已經習慣了一復一日的在工廠里面對機器,偷奸耍滑,整日打麻將,玩撲克,和阿姨們調情,意淫廠里的小姑娘們。就像大多數中老年人都已經習慣于他們的生活。但是年輕的特點就是“不甘”,這些年輕工人們讀夜校,考大學,娶官二代的女兒,拼盡努力掙脫所謂的現(xiàn)實。
這是一代代人的命運。當電影里的路小路重復說:“那年我二十歲”的時候是在說什么?當生活中一個年輕人感嘆“我才XX歲”的時候是在說什么?分明是在說,我還年輕,我不甘心。沒有說出口的后半句,其實才是重點。
屌絲困境的實質是:求之不得,安之不甘。
在日復一日的平庸與不甘中,女神的出現(xiàn)是一種救贖。更準確的說,她的美是一種救贖。你是愛她呢,還是愛這黯淡世界里僅有的一道美麗光芒?你是在追求她,還是在追求生活的另一種可能?熊培云說,“自由在高處。”其實,自由也在美麗的少女飛揚的裙角上,在她飄揚的發(fā)梢間。夏天里她的白襯衫也是一面自由的旗幟,召喚著你奔赴生活的另一種模樣。
后來你辭職,你曾以為自己永遠也不會辭職。
后來你走出戴城,你曾覺得這座小城已經永遠束縛了你的人生。
后來你去所謂的大城市,你是為了去找她還是為了看看這個世界的廣大?
后來的多少年里你都在尋找,你尋找的是她還是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
那個女生出現(xiàn)在你的青春里,像一道光照亮你。人只有在“求之不得,安之不甘”的年紀,才容易被美照亮。我后來想為什么會有“女神”這個詞匯?為什么把平凡的少女稱之為“神”?也許原因就在這里。她們的美,喚醒了多少不甘于平庸生活的年輕人。
當工廠倒塌,父輩下崗。戴城在時代的前行中被夷為平地,卻在你的回憶里開始建起。你一個人坐在電影院里,過去的一切像一部電影開始放映。有什么讓你遺憾嗎?過去的生活沒有遺憾嗎?
你說,那年我二十歲。
像是在喃喃自語。
寫過的影評:沒有教育市場化,就沒有“一代宗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