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這么一個報道#兒童搶伙伴玩具遭對方父親毆打#引起了我的注意。
事情起因是這么一回事:
上海松江一家游樂場里,幾個小孩在玩滑滑梯,其中一個小孩搶了另一個小孩的海洋球,其父看到后,扯著小孩就“啪”打了一個耳光,隨后還把小孩扯出滑滑梯,嚇得在旁邊玩耍的幾個小孩都一動不敢動。
隨后,男孩的父親就被刑拘帶走了。那么,孩子在玩耍的時候起了沖突,家長究竟該不該介入呢?
在這個視頻下面,網(wǎng)友們評論不一,但大部分都認為該父親的處理方式欠妥。
雖然搶別人東西是不對的,但是無論如何都不應該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上看待這件事,用沖動的方式解決這件事。
如同網(wǎng)友@懶訓may所言,小孩子之間玩鬧起沖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要看具體是什么沖突,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做法。不分輕重緩急上去直接打一頓,真能解決問題嗎?
就像之前的#女兒裙子被扯壞,家長原價賠償,三天后,孩子被整個幼兒園孤立了#一樣。
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剛上幼兒園,很聽話,但有一天小女孩穿了一條裙子,被扯壞了,小女孩家長很不高興,直接找幼兒園老師要求對方家長原價賠償。老師也找來了對方家長,協(xié)商此事。
小朋友之間玩鬧是正常的,但是也不應該隨隨便便扯別人裙子,無論裙子價格高低,都不應該這樣做。
涉事家長雖然按照原價賠償了3799元,但是全幼兒園的小朋友卻因此疏遠了小女孩,沒人敢和她講話,沒人敢和她一起玩。因為無形之中大家都形成了共識:害怕不小心扯壞了裙子,也要賠償幾千塊錢。
這樣的結果其實也可以放到第一件事上,父親打了搶自己孩子玩具的孩子,很有可能會導致自己家的孩子到最后也沒有人跟他玩了,因為害怕哪天也那樣被打。
小孩子遠比大人想的要敏感得多,所以此時家長的處理方式以及教育方法就非常重要,一旦處理不當,有可能會讓自己孩子被同學主動“孤立”,影響孩子的童年,進一步影響性格的養(yǎng)成。
比如那位替孩子出頭的父親在一開始就打心里認定了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自己孩子的玩具被搶了,搶玩具的小孩犯錯了,就應該好好教訓一頓。
一次兩次下來,孩子就會無意中認為我的東西就是我的東西,別人都不能拿我的東西,如果別人拿了,我就可以搶回來。反正不用考慮對方的感受,你管我有沒有錯。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復刻家長的行為模式,用家長的神情、語態(tài)、舉動,去對待事物,不僅是對于其他小朋友,最終也會反噬家長自己。
就像之前小k在知乎熱榜上看到的這么一個話題,為什么中國很多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
為什么?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做家長的首先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這樣的小事太多太多了,多到習以為常,平常都不會注意到。
比如有個知友舉的例子就非常典型:
孩:今天太陽大,出門戴帽防曬。
媽:這還用你瞎操心,我不懂???
媽:今天有雨,出門帶傘沒有?
孩:不用你瞎操心,我曉得。
媽:好心當做驢肝肺,沒點感恩心!
是不是看著很眼熟,仔細回想起來,生活中類似這樣的對話或者舉動有很多。要知道孩子在養(yǎng)成行為習慣的時候,基本上是復刻父母的行為模式,父母有禮貌心懷感恩,那孩子一定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脾氣爆炸,酸言酸語,孩子說話也會很沖,反過來,家長還會指責孩子在外面學壞了,不尊重父母。
其實,這都是父母一手造成的,只是,他們渾然不知而已。
所以,如果你有出現(xiàn)這幾種情況的話,請記得一定要及時規(guī)整你的言行。
1.孩子一旦有個頭疼腦熱,就說手機玩多了電視看多了
類似的場景非常多,比如孩子成績突然下降了,有的家長就會第一時間說,“看吧看吧,讓你整天看電視看小說,這下好了吧,被老師批評了吧,就你這副樣子能考得上高中?”
其實,也許只是孩子考試的時候,身體不舒服,沒有發(fā)揮好,但家長們卻依據(jù)主觀下了判定,第一次孩子可能還會和你爭辯,但下一次卻不愿意多和你說一句話。
當遇到這類情況的時候,家長們一定要先問問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不要一昧責罵孩子。
2.孩子做事的時候,不要反復強調壞結果
最常見的場景就是孩子在端菜的時候,家長害怕孩子端灑了,就會一個勁兒地說,“你小心點!看著點路!待會兒弄灑了看我咋收拾你!”無意中給孩子增加壓力,提高了弄灑的幾率,一旦弄灑,就馬上跳出來說,“看吧看吧,我早就說過讓你小心點了,還不聽,多大的人了,連這點小事都干不好,真是的”。
身為家長,孩子在嘗試做新的事情的時候,應該給與鼓勵肯定,比如“慢一點,穩(wěn)一點,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到的”,當孩子成功后,再及時表揚一波,看似雖是不起眼的小事,但對孩子來說,卻有非常大的信心推動,以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挫折都不會輕易言棄。
3.無論何時都要尊重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很多悲劇發(fā)生的源頭就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無論孩子多大,都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比如有的時候,家長一下班或者干完活回到家,就只會插著腰指著孩子說:“我天天在外面累死累活,你就這樣回報我?”就算家長本意是想得到孩子的體諒,但這樣的方式只會弄巧成拙,“你做什么了就累死累活了?”“難道你生我就是為了回報?”孩子帶著這樣的疑問卻不敢發(fā)問。
所以,下次工作很累回到家,想要孩子體諒的話,就好好說話,比如“今天好累啊,去干了啥干了啥,xx,你過來給爸爸揉揉肩膀好不好?”你可能會說,小孩子又不懂工作,說這些有啥用,他是不懂但是他能體會到你的感受,這就夠了。
結 語
為人父母,都想要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但絕對不僅僅是在他受委屈的時候為他強出頭,更重要的是平時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的影響。
等家長們真正認識到孩子是獨立個體,在乎孩子的感受,學會換位思考的時候,孩子才會真正地成長,才知道如何為人處世。因為他從家長身上學到的尊重和關愛,足以應對這個世界的所有變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