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克己復(fù)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fù)禮,
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是孔子為“仁”下了定義。
“克己復(fù)禮”就是“仁”,
“克”就是克制、約束。
“克己”就是克制、約束自己的心念、言行,
用大家常講的話就是凈化心靈、發(fā)揮正能量。
“復(fù)禮”什么意思呢?
只要能做到克己,
然后我們的言行就會符合禮儀,
符合自然規(guī)則了,這樣就是“仁”的境界。
“克己”說起來簡單,
做起來確實是很難的。
我們最需要克制的,
就是我們的妄想雜念,
因為我們一切的言行,
無論惡的善的,
都是因為先有了這個念頭,想法,
才會付諸言行,
其次才是克制言語行動。
在風靡全球的《秘密》中,
就有一個公式,那就是:想法變成現(xiàn)實。
每時每刻,
腦海里都有數(shù)不清的念頭,
這些念頭此起彼伏,不斷飄起落下…
有時候,
我們想停下來,
“想停下來”這又是念頭,
越想停下來,
反而就越停不下來,
這還是粗念,
其他微細的念頭,
我們連覺察都覺察不到,
就已經(jīng)有無數(shù)個念頭過去了。
所以有時候還可以從克制自己的言行做起,
循序漸進慢慢學(xué)會控制的念頭,這就是“克己”。
佛家講的“戒定慧”道理,
其實也可以例證這個,
用什么“克己”呢?
那就是“戒”,
用戒約束自己,
就是“克己”;
能夠做到“克己”就能生“定”,
“定”了以后,那就生“慧”,
有了“慧”,
言行自然合乎天道規(guī)律,
也就能夠合乎禮儀,
這就是“復(fù)禮”。
所以,
孔子的講的這個“仁”,
與佛家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內(nèi)在境界是一致的。
孔子接著論述“仁”的境界:
“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
大徹大悟后,
會悟到:
這世界無我無他,萬物本是一體的,整個世界宇宙都是我們自己,沒有別人,就像我們夢中的境界一樣,里面的任何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其實都我自己。
“克己復(fù)禮”
只能靠自己,
要自己身體力行,不斷的修行才有可能達到。
它不是從外面來的,
不是老師能給的,
孔子論語說: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想做一個好人,
修行是自己的事,
跟別人沒有關(guān)系。
關(guān)于“仁”的含義,
孔子主要用了這三句,
其實已經(jīng)很透徹地告訴我們了,
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做人的最高境界,
是佛家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后的境界,
是道家講的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其實,
圣賢對世界萬物規(guī)律的認識是殊途同歸,
只是他們表達的言語名稱和方法不同罷了。
關(guān)于仁,
孔子論語不止一次論述過:
孔子的思想歸結(jié)起來,
如果嘗試用一個字表示的話,
那就是“仁”。
在《論語》中,
許多篇都談到了仁。
孔子對仁的表述在不同的語境下不一樣,
如孔子的幾個弟子,
比如顏淵、仲弓、司馬牛、樊遲都問過,
孔子的回答是各不相同,
這與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xué)方法有關(guān)。
下面通過10句話,
具體看看孔子的“仁”思想。
1、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論語·里仁》
這段開始,孔子說,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span>
在孔子看來,
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
關(guān)鍵在于用什么樣的方式獲得,
如果方法不正當,那么他不會接受。
可見,孔子心中,求仁不難,
難的是擇仁、安仁,
難的是面對富貴貧賤的取舍時,
是否還是以仁作為選擇的標準和依據(jù)。
君子的仁,
是無時無刻不用其力,
在倉促匆忙、顛沛流離時,
也一定是與仁德同在的。
所以說,
惟君子能在任何情況下不離開仁,
在任何時候都安于仁,
也正因為如此這樣的人才被稱為君子。
后來,子路在與人爭斗中也不失其冠……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論語·雍也》
子貢問孔子: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孔子認為,到這點,已經(jīng)超越仁了,而是靠近圣德了。
仁是什么呢?
自己要站得住,
也使別人站得住;
自己要行得通,也使別人行得通。
能就眼下事選擇例子一步步去做,
可以說是實踐踐行仁道的方法了。
在這里,孔子也說了實踐是仁的方法,
我們學(xué)習(xí)事物,應(yīng)該思考自己能去實踐嗎?
3、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論語·述而》
孔子曾經(jīng)說過“求仁而得仁”,
仁,出于人心,
仁不是外在之物,
反諸己身就可以得到仁。
為仁由己,
欲之則至,
何遠之有?
所以孔子在這里說,
仁德離我們很遠嗎?
我要它,它就來了。
4、克己復(fù)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
--《論語·顏淵》
顏淵問仁的回答,
顏淵此人本身就有很好的德行,
對這樣有德行的君子,
孔子要求“克己復(fù)禮”,
即克制自己的欲望,
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使言語行動都合乎禮儀規(guī)范,
也就是“約我以禮”。
仁在人心,為仁由己。
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
那么如何做呢?
具體來說就是四個“非禮勿”,
不合乎禮的不看、不聽、不說、不做。
5、愛人。
--《論語·顏淵》
樊遲問仁,孔子的回答。
“愛人”是孔子“仁”思想的主要方面,
仁是大愛,
孔子論語的仁是由父母而兄長而朋友而惠及眾人的愛。
孔子說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
君子學(xué)道,就會有仁愛之心,
如此方能學(xué)有所用,學(xué)能正用,
也就是說心地善良,心地有愛,
學(xué)才能做正向的作用,
否則,
才能越好破壞力越大。
6、
居處恭,
執(zhí)事敬,
與人忠。
雖之夷狄,
不可棄也。
--《論語·子路》
《論語》中,樊遲三問仁。
樊遲問仁,
孔子的另一個回答,
從恭敬忠信角度來回答。
居處恭,
謂平日獨居的時候容貌態(tài)度端正莊嚴;
執(zhí)事敬,
就是工作嚴肅認真;
與人忠,
為別人忠心誠意。
仁者人道,
是人與人相處之道,
人與人相處以恭敬忠信為主。
夷狄也是人處之所,
也應(yīng)當保持這幾種品德,
所以說縱到外國去,
也是不能廢棄的。
孔子這么講就很具體,
孔子告訴弟子,
在家在外都要仁德,
對自己對他人都要仁德,
很具體很詳細地給了四個準則:
恭,哪怕是暗室無人之處也做到仁德。
敬,莊重敬意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和事業(yè)。
忠,對別人委托的交付的事情要忠心。
信,在外地沒有人認識你也要講仁德。
7、剛、毅、木、訥近仁。
--《論語·子路》
剛,剛強,
毅,果決,
木,樸質(zhì),
訥,語遲,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花言巧語、面貌偽善的人,仁德不多。
而剛毅的人不會面貌偽善,
木訥的人也不會有花言巧語,
有這四種品德的人自然近于仁德。
這四個品德說的是誰?
應(yīng)該就是子路,孔子是很喜歡子路的。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衛(wèi)靈公》
子貢問孔子,
有一言可以終生行之者乎?
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呢?
孔子回答說,大概是“恕”吧。
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加給別人了。
這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很讓人舒坦,君子就是這樣的。
9、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衛(wèi)靈公》
師生和諧關(guān)系固然重要,
但是在孔子看來,
對仁德正義的維護顯然更為重要。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說的也是這個事情。
他說,
面對仁德,
即便是老師,
也不與他謙讓。
孔子也在強調(diào)主動承擔起宣揚仁德正義的責任,
遇行仁之事應(yīng)當率先向前,
有責任意識,不必謙讓,
如此,
仁義才能得以宣揚與伸張。
在這個環(huán)境里,孔子強調(diào)的是仁的弘揚…
10、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子張問仁于孔子??鬃釉唬骸澳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印!薄罢垎栔?。”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論語·陽貨》
子張問仁,孔子的回答。
“五者”指恭、寬、信、敏、惠,
孔子說能踐行這五種品德,便是仁人了。
恭,是莊重,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
寬,是寬厚,寬厚就會得到大眾的擁護;
信,是誠實,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任用;
敏,是勤敏,勤敏就會工作效率高貢獻大;
惠,是慈惠,慈惠就能使命人,惠則足以使人。
什么樣的人才是一個好人?
我想,看了這個孔子論語,你對自己是不是好人,自己遇到的是不是好人有個標準了吧。
下期繼續(xù)聊,孔子論語第4句,晚安,共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