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診
為五診之首,包括望整體與望局部。整體指神、色、形、態(tài)等。局部指:目、口、舌、鼻、耳、咽喉、手、
足等。
一、望整體:
1、望神:指神氣,主要望目光。“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是生命的基本物質(zhì),氣是生命的動力,神是生命的主
宰。
2、望色:指面部的顏色與光澤。面部色澤是臟腑氣血的外在表現(xiàn)。
白色:主虛寒,失血,肺、大腸病等,五行為金病。
黃色:主虛,濕,脾胃病等,五行中為土病。
青色:主寒,主痛,主瘀血,主驚風(fēng),肝膽病等,五行為木病。
赤色:主熱,心,小腸等,五行為火病。
黑色:主寒飲,主瘀血、腎膀胱等,五行為水病。
3、望癥:如壯,弱,肥,瘦。如肥胖者,多氣虛濕盛。形瘦者,多陰虛血枯,久病瘦削,大肉已脫,為精氣衰
竭之證。小兒雞胸,龜背,為先天不足之疾。
4、望態(tài):指靜態(tài)和動態(tài)。如:“行如風(fēng),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陰主靜,陽主動。喜動為陽證,喜靜為
陰證。
二、望局部:
1.望目:目為肝之竅。
目赤紅腫為肝火或風(fēng)熱;目黃為黃疸;兩目上竄,直視或斜視,屬肝風(fēng)內(nèi)動等,以木主之。
2.望耳:耳為腎竅,為宗脈所聚,故耳針可治全身疾病,相耳可相一生,耳輪干枯焦黑,為腎精虧耗。
3.望鼻:鼻為肺竅,外邪入侵之處。鼻塞流涕,外感風(fēng)寒;鼻翼煽動。邪熱雍肺。
4.望唇:唇為脾之外榮。
淡白,為脾虛血虧;青紫為寒凝血瘀;深紅而干為熱甚;鮮紅為陰虛火旺;環(huán)唇糜爛為脾頸濕熱,以土主之。
5.望齒:齒為骨之余,主水,腎主骨。牙齒干燥為高熱傷津;牙齦色為白色為血虛之象;牙齒松動為腎虛頭旺
,主水,主土,牙齦與胃腸密切相關(guān)。
6.望咽喉:咽喉為肺胃通道。實證,屬肺胃蘊勢;虛證,屬肺胃陰虛居中多,以土主之。
7.望小兒指紋:3歲以下孩兒用。小兒指紋可分為風(fēng)、氣、命三關(guān)。食指橈側(cè)掌端第一節(jié)為風(fēng)關(guān),第二節(jié)為氣關(guān)
。第三節(jié)為命關(guān)。
8.手診:此為一專門學(xué)科,可參看余著的《手面相診病》。
9.望舌:
(1)望舌質(zhì):
淡白:主寒,主虛為陽氣衰,氣血虛之象。
舌紅:主里熱實證。
舌絳:主熱盛,邪氣入營血。
紫舌:主血瘀,多為心脈瘀阻,或邪熱入血,氣血壅滯之象。
(2)望舌形:
舌質(zhì)蒼老,多為實證。
舌質(zhì)嬌嫩,多屬虛證。
舌胖大,有齒印,為氣虛或脾腎陽虛。
舌瘦小而薄,為陰血不足。
舌有裂紋,外感多為熱盛傷陰。內(nèi)傷則為氣血兩虧。
芒刺,為有熱,芒刺干燥為邪熱亢盛,舌塵芒刺為心火亢盛。
(3)望舌態(tài):
舌強硬,又稱舌強,外感為熱入心包,內(nèi)傷為中風(fēng)偏癱。
舌歪斜,為中風(fēng)或中風(fēng)先兆。
舌顫抖,為熱極動風(fēng)或血虛生風(fēng),久病患者,則屬氣血兩虛。
吐弄舌頭,多見于小兒,多為心脾有熱、中風(fēng)之兆或智能不全。
(4)望舌苔:了解病邪輕重與深淺,正常的舌苔為薄白苔。
A 苔色:
苔白為表證,寒證。
黃苔主里證,熱證。
灰證主濕熱證或寒濕證。
黑苔主濕主熱極,又主寒盛,多屬危病。
平日黑苔,需注意染苔,如吃過橄欖等。
B 苔質(zhì):
薄苔為病邪輕淺。
厚苔表示邪盛或由表入里,或腸胃積滯。
水滑苔為陽虛陰盛,水濕內(nèi)停。
燥苔為熱盛傷津,或津不上承。
膩苔、腐苔多為食積,痰飲等。
剝苔為氣血兩虧或胃陰虛虧。
2、聞診:
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大部分。
1.聽聲音:主聽患者語言,呼吸,咳嗽,呃逆等聲音。
(1)語言:語聲低微,少氣懶言為虛證、寒證。
語聲響亮,煩燥多言為實癥、熱癥。
(2)呼吸:呼吸短而低為內(nèi)傷虛損。
呼吸高而粗為邪熱實證。
喘息氣粗為實喘。
喘而氣怯為虛喘。
喘而痰鳴如笛聲為哮證。
(3)咳嗽:咳聲重濁者為實證。
咳聲低弱為虛證。
干咳無痰肺燥。
咳而痰稠是肺熱。
小兒陣咳有回聲稱百日咳。
老人咳嗽頻作,痰多如沫為痰濕咳嗽或痰飲咳嗽。
(4)呃逆:音高而短,多屬實證。
音聲低弱,多為虛寒。
久病,重病見呃為正氣衰敗,胃氣將絕之兆。
2.嗅氣味:嗅口氣及排泄物的氣味
(1)口氣:口臭為胃熱,胃濁上泛,消化不良。有酸臭氣為胃有宿食。
(2)排泄物:痰濁腥臭為肺癰。
濁涕腥臭為鼻淵。
大便臭穢為熱,腥臭為寒。
小便臊臭或混濁為濕濁。
失氣異臭為消化不良。帶下臭穢為濕熱,腥氣為虛寒。
3、問診: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
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dāng)辨,
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
婦人尤必問經(jīng)期,遲速崩閉皆可見。
一、問寒熱:
1、惡寒發(fā)熱為外感表證。
2、寒熱往來,多為半表半里。
3、但熱不寒,多為里熱證。
4、但寒不熱,多為里虛寒證。
二、問汗:(有汗與無汗之分)
1、發(fā)熱惡寒無汗為表實證。
2、發(fā)熱惡寒有汗為表虛證。
3、里熱發(fā)汗,高熱煩渴,汗出量多,為實熱證。
4、虛脫冷汗,神瘦氣弱,冷汗淋漓,為虛脫危重證。
5、夜間入睡出汗為盜汗。
6、白天靜止出汗為自汗。
三、問頭身、胸腹:
(一)頭暈?zāi)垦?,有新久、虛實不同?br>
1、暴病多實或肝火上炎,或痰氣上逆。
2、久病多虛或氣血不足,或肝腎陰虧。
3、外感頭痛伴寒熱癥狀。
4、內(nèi)傷頭痛有脹痛感。
5、陰虛頭痛伴煩熱。
6、陽虛頭痛伴空痛。
7、偏正頭痛多屬血虛。
(二)身軀痛:
1、常伴寒熱為外感風(fēng)寒表證。
2、久病身痛,筋骨失養(yǎng),多為氣血不足。
3、腰部酸痛多為腎虛。
4、關(guān)節(jié)酸痛,陰雨加重為風(fēng)寒濕痹。
(三)胸脅痛:
1、胸肋痛,心前區(qū)悶痛為心痛。
2、胸痛徹背為胸痹。
3、胸痛咳吐稠痰為肺熱。
4、脅痛脹悶為肝氣郁滯。
5、口苦脅痛為肝膽濕熱。
(四)腹痛:
1、上腹痛,遇冷發(fā)作為胃寒。
2、噯腐,吞酸為食滯。
3、上腹痛而灼熱為胃陰不足。
4、臍周痛無休無止為蟲痛。
5、腹痛泄瀉,里急后重為濕熱下痢。
6、大凡腹痛,暴痛,食后作痛,拒按為實。
7、大凡久痛,空腹時痛,喜按為虛。
8、灼痛屬熱。
9、喜暖屬寒。
四、問飲食、口味:
脾,胃為后天之本。
1、多食多飲,形體反瘦,考慮為糖尿病。
2、饑不欲食,胃陰不足。
3、久病飲食漸增,為胃氣漸復(fù)。
4、口苦為肝膽郁熱。
5、口甜為脾濕中阻。
6、口淡為脾虛。
7、口咸為胃虧。
五、問二便:
二便的變化,多主里癥。
(一)大便:
1、大便秘結(jié),多屬里實證。
2、大便稀薄,多為虛寒證。
3、大便膿血,為熱傷便絡(luò),多為痢疾或痔血。
(二)小便:
1、小便清長,量多頻數(shù),自遺失禁為腎虛陽虧。
2、小便短赤,淋瀝澀痛為濕熱下注。
六、問睡眠:(主要反映人體陰陽氣血的失調(diào))
1、失眠多由心脾血虧或肝火旺盛,或心火亢盛,或胃氣不和。
2、嗜睡者,多由脾虛氣弱,或陽衰,或濕盛。
七、問經(jīng)、帶、胎、產(chǎn):
(一)問月經(jīng):
1.經(jīng)期超前,色鮮紅屬熱,反之為寒。
2.經(jīng)期腹痛,經(jīng)血紫黯有塊,屬瘀屬實。
3.停經(jīng)3個月以上為閉經(jīng)。
4.月經(jīng)淋漓不斷為經(jīng)漏。
5.月經(jīng)忽然大下,量多不止為血崩。
(二)問帶下:
1.帶多色清,有腥氣為虛寒。
2.色黃而稠,有臭氣為濕熱。
3.帶下量多無臭為脾虛。
4.帶下如蛋清伴腰酸為腎虛。
(三)問胎產(chǎn):
1.若婚后停經(jīng),有嘔惡,要考慮妊娠。
2.妊娠前期,腹痛,腰酸,漏經(jīng)為先兆流產(chǎn)。
3.妊娠后期,有頭暈,肢腫,甚至抽搐,為子癇之兆。
4. 產(chǎn)后惡露不盡,有血塊為瘀血,色淡質(zhì)稀,為氣虛血虧。質(zhì)稠有臭氣為血熱。
八、問小兒:
主要問其預(yù)防接種史,家庭人員健康情況,小兒哺養(yǎng)及發(fā)育。
4、切診:
包括脈診與按診。
一、脈診,(又稱切診)主要分析深度(浮、沉),充盈度(洪、細(xì)),流利度(滑、澀),緊張度(濡、弦、
緊),搏動節(jié)律(代、結(jié))。
以掌后高骨(橈骨莖突)為標(biāo)志。
正對高骨為“關(guān)”,關(guān)前為“寸”,關(guān)后為“尺”。
五臟六腑與寸關(guān)尺:即“上以候上,下以候下”。
左寸候心,左關(guān)候肝膽,左尺候腎。
右寸候肺,右關(guān)候脾胃,右尺候命門。
附:“4”字把脈法:
“心肝脾脾腎,且向4來問,”
即從左手至右腕上劃與“4”字同。
常見28種脈,分6綱脈,介紹如下:
1、浮脈(洪、芤、濡、散、革):有力為表實,無力屬表虛,主表證。
2、沉脈(伏、弱、牢):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主里證。
3、遲脈(緩、澀、結(jié)):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主寒證。
4、數(shù)脈(促、疾):有力屬實熱,無力屬虛熱,主熱證。
5、虛脈(微、細(xì)、代、短):主氣血虛弱。
6、實脈(滑、動、弦、緊、長):主邪氣血而正不衰。
二、按診:主要按觸患者的皮膚、手足,胸腹等。
1.皮膚:指皮膚溫度、潤燥、腫脹等。
灼熱有汗為熱證,實證。
小兒囟門高起而硬為動風(fēng)之兆,陷為傷津之象。
2.手足
不發(fā)熱而肢涼畏寒為陽虛。
手足心熱為陰虛。
小兒高熱,指尖發(fā)涼,需防驚厥。
3、胸腹
胸腹喜按,按之痛減為虛證,反之為實證。
腹脹如鼓,為臌脹,腹部腫塊,質(zhì)硬為癥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