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如果只看這首詩的內容,咱們可能都會心生疑惑:怎么會有“兩個重陽節(jié)”呢?莫非是一枝“長壽”的菊花持續(xù)開放了兩年?
非也。
再聯系標題,難道,除了咱們熟知的九月九日之外,九月十日也叫“重陽”嗎?
這回猜對了一半。
其實,九月十日這天,自古已有一個固定的名字——“小重陽”。
《歲時廣記》卷三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都城士庶,多於重九后一日,再集宴賞,號小重陽。”
原來是這樣!盡管在重陽節(jié)當天已經舉行過登高、賞菊、宴飲等慶?;顒?,然而還不盡興和過癮,在之后的一天還要再辦一次相同的活動,“小重陽”這個名稱也就應運而生了。
眾所周知,重陽節(jié)是以菊花為主題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而小重陽又與重陽節(jié)一脈相承,菊花本應為自己“又多過了一個節(jié)日”而感到高興,不是嗎?
那么李白卻為什么要說它“何太苦”,并且在“此兩重陽”前面特意用了“遭”字呢?這就要說到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
縱然是瀟灑浪漫的“詩仙”李白,在仕途上也是久不得志,可以說是終生都未能真正實現理想抱負。而此時他已是垂暮之年,平生兩次來到長安,卻都遭遇重創(chuàng),滿腔苦悶無處傾訴,這不正像是連續(xù)兩天遭到人們肆意采摘的菊花一樣嗎?
可能有的伙伴已經從小重陽聯想到了小年,那么,還有沒有其它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擁有相對應的“小字輩”的一個日子呢?
還真有,而且直接出現在了“詩圣”杜甫的作品標題上: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閑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云白山青萬余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小寒食”又是什么?這還要追溯到春秋時期,晉國隱士介子推因堅決不肯做官而寧愿被燒死,晉文公為了紀念他,規(guī)定清明節(jié)前的一天或兩天為禁止煙火、只吃冷食的“寒食節(jié)”。而與小重陽的日期確定為九月十日不同的是,關于“小寒食”的日期究竟在哪一天,定義則有些模糊,現在同時有“寒食節(jié)之后的一天”和“之前的一天”兩種說法。
杜甫在寫這首詩時也同樣年老體衰,內心仍在為國家深深地憂慮著……
一生飽經滄桑的杜甫,開懷愜意的時刻太少了。而下面這首詩所展現的,正是他在“小至”這一天,與兒子一起飲酒時,難得的片刻歡欣。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杜甫《小至》
冬至,在古代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而“小至”同樣有“冬至后一日”和“冬至前一日”的不同說法。
在冬季到達了“至高之點”的時候,性格堅強的杜甫已經提前看到了正在孕育中的新春,如同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中所寫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可能伙伴們會覺得“吹葭六管動浮灰”一句較難理解。其實這與古代的音律有關。
六管,是指用玉制成的確定音律的律管,共十二支,分六律、六呂,因此得名。葭,原意是初生的蘆葦,詩中則指代用蘆葦內膜燒成的灰,放在十二樂律(分別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的玉管內,每月的節(jié)氣到來時,相應律管里的灰就自動飛出。
怎么樣?音樂在古人的生活與文學作品中,是不是無處不在?而小小的一個“小”字,是不是也大有講究呢?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