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先民之考
作者:齊魯青
(四)
寫完此文發(fā)給我的好友們過目,其中一位影友告訴我,他的母親是蘇州人,1.60米,他的舅舅1.78米,不算矮??!我說:你母親的祖先一定有西亞血統(tǒng),你可能是絡腮胡。
他說:是啊,我是滿臉大胡子,每天都要刮的。有一年去福州布置展覽會,結束后去惠安攝影,帶的電動剃須刀壞了,漁村沒有賣電動剃須刀,三天沒刮胡子。回到公司時,財務見了大呼小叫說第一次見我滿臉大胡子!
——哈,根據(jù)陳教授傳授的知識,我判斷準確。影友的故事提醒了我,就再講講移入華夏的其它民族和華夏民族在境內(nèi)的遷徙吧。
其它民族移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甘肅省驪靬古國——古絲綢之路上一座軍事要塞的羅馬軍團后裔。摘要2007年3月5日《蘭州晨報》的一篇報道如下:
3月2日,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派出攝制組,在茫茫戈壁中尋覓羅馬“東征軍”的后裔。
公元前53年,一支在中亞帕提亞作戰(zhàn)的羅馬軍團戰(zhàn)敗后神秘失蹤,成為史學上的一樁懸案。隨后,在甘肅永昌縣驪軒古國境內(nèi)的折來寨發(fā)現(xiàn)了一群高鼻梁、深眼窩、淡黃頭發(fā)的村民,有些人的眼瞳是藍色或綠色的,與周圍村民迥異,便懷疑他們就是走失的羅馬人后裔。
意大利攝制組發(fā)現(xiàn)該村顧建明的女兒顧明娜很像歐洲人:黃發(fā)卷曲、高個頭、高鼻梁;攝制組還發(fā)現(xiàn)了多名長相酷似歐洲人的村民。而2003年發(fā)掘的漢代遺骸,高1.8米,比例特征是腿長身短,具有歐洲人種特征。1993年挖出一根丈余長的粗大圓木,經(jīng)文物專家鑒定是古羅馬軍隊善“土城外修木城”的證據(jù)。
于是,北京中科院于2004年對村民羅英進行血液化驗,證明他有46%的歐洲血統(tǒng);上海對村民蔡俊年進行DNA檢測,鑒定他為56%的歐洲血統(tǒng)。根據(jù)最終的報告,該村91名接受檢測的村民,祖先全部來自于中亞和西亞地區(qū),明確地證明這些村民的確是當年羅馬軍團的后裔。這個千古之謎便由此揭開了面紗。
再說中國的回族。千百年來的混血,已經(jīng)漸漸淡化了他們祖先的特征,但是基因不會消失,文化也會傳承,看他們的服裝就可以知道,他們與南歐民族有著密切的關系:白色小圓帽、白襯衣和小坎肩,是這個民族的標志。
可見,即使相貌隨著通婚而改變、文化隨著遷徙而漢化,但某些標志性的裝飾往往會一直保留下來,比如白色的小圓帽。
順便講一個笑話:我母親住院時,有時候圖方便我就在醫(yī)院對面的回民拉面館吃拉面。第二次去時,老板娘就對我說:還是我們自己的拉面好吃吧!
——咦,她怎么認定我是回民呢?我問:你看出我是回民嗎?旁邊的大胡子顧客接口說:這咋看不出!
——呵呵呵,大概他們是根據(jù)我的某些特征判斷我不是純種的漢人吧?而且既然喜歡吃拉面,那么就是他們回民了哈!
陜北人說:“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意思是米脂和綏德的人長得好看。記得那年和我一起去陜西招生的老師,祖籍是陜西。休息時,省招辦的老師問她:你是米脂的吧?因為她白皮膚高鼻梁長臉??梢娪兄鱽喲y(tǒng)的陜北人五官立體,決定了他們的相貌比中原漢人俊美。
話再回到我那位影友的母親是蘇州人,為啥他們家族的人卻不矮呢?
前面說到,中國北方民族與歐洲人具有文化和血緣上的聯(lián)系,而南方?jīng)]有。但是隨著古運河的開鑿打開了南北交流的通道,北方人便逐漸遷徙到了魚米之鄉(xiāng)的南方。
而北方官員南下任職或北方商人南下經(jīng)商,也將北方人的血統(tǒng)和文化帶到了南方。這可以從同是吳儂軟語的蘇州方言有卷舌音,而其它蘇浙方言中沒有;以及杭州話的“兒”化音現(xiàn)象得到證實:處在京杭大運河中端和末端的蘇杭,會有北方人的血統(tǒng)和文化。
這也是我推測那位影友,如果他的家族個子不矮,那么他很有可能是絡腮胡的依據(jù)——祖先是北方人。
其實,同處南方的民族也在遷徙。記得大概是二十年前,我看到一篇有關蘇州與云南少數(shù)民族之間關系的文章。當時爭論的焦點是:遠隔千里的兩地,文化上為什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究竟是蘇州人為躲避戰(zhàn)亂而南遷到云貴高原,還是云貴高原的人將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帶到了蘇州?看兩地的服飾,是否頗有相同之處?
去過麗江的人們是否也有這種感覺:走進麗江恍若置身蘇州園林?因為麗江的庭院風格與蘇州的亭臺樓閣太相似了。
一般來說,文化的影響,兩地相隔越遠、變化就越大,特征也就越不明顯。然而從蘇州到麗江相距千里,要經(jīng)過浙江、安徽、江西、湖南、貴州,但上述幾個省的建筑風格卻各異,完全不是一回事。而處在這條長線兩頭的城市——麗江與蘇州,建筑風格為什么如此相似呢?
看以下由蘇州到麗江途徑各省的民居建筑,便可略見一斑。
是不是像蒙太奇一樣,將兩頭的建筑風格連在了一起?尤其是麗江建筑和蘇州建筑的“美人靠”可謂如出一轍。那么是否可以說,數(shù)百年前這兩個民族本就是同一個民族?其實我們在貴州確實發(fā)現(xiàn)了來自蘇州的明朝富商沈萬三的宅子,而江蘇周莊仍有他的故居,看來應該是明初的蘇州商人將吳儂文化帶到了云貴高原。
再看云貴高原的矮小人種,與蘇州本地上了年紀的矮小老頭老太在身高和相貌上的特征,基本可以斷定:這兩個地域是同一人種、相同種文化。那么,搞清究竟是蘇州人南下還是云貴人北上,似乎也就沒那么重要了。
2016年,我和朋友們一起去貴州行攝,在明代數(shù)個屯堡中遇見了來自中原的明代官兵的后裔——屯堡人。
據(jù)記載: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征西大將軍,率30萬大軍為平定西南抵達今貴州安順地區(qū),然后屯田戍邊,是第一批大規(guī)模移民貴州腹地的漢人。他們不與當?shù)厝送ɑ?,所以能延續(xù)明代江南人的遺風,固守著江南漢族文化。她們的服裝是幾百年前的明代漢服,住著幾百年前漢陽風格的房子,連外貌都與明代皇帝朱元璋相似:方圓臉、扁平鼻、蒙古褶、短脖子,典型的漢人特征。因此屯堡人被譽為研究漢民族古文化的“活化石”。
不過,民族之間的互相影響除了通婚,還體現(xiàn)在服飾上。世界各民族的服飾都有一個共性——款式甚至色彩都統(tǒng)一,就像在舞臺上表演。而中國的各民族則更喜歡模仿異族服飾,于是便形成了中西混搭、南北交雜的奇特現(xiàn)象——管它好看不好看,新穎時髦就是最美的!然后,就普及成了具有新的民族元素和特征的民族服飾了。
哈哈哈哈,寫到這兒忍不住想笑,也想問:看到此,你有什么感悟呢?歡迎討論,更歡迎告訴我,你發(fā)現(xiàn)的民族遷移現(xiàn)象。
—《END》—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