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戰(zhàn)國時代楚國歷史的人都十分清楚,楚國是一個從立國開始,就沒有進行過任何變法改革的國家,它的基礎政治制度,從熊通自立為王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注定了,直到最終楚國滅國這一制度都沒有得到改變。
但這并不意味著,楚國并沒有產(chǎn)生過變法的萌芽,相反,在楚國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多次變法主張,只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些變法主張并沒有在楚國的政治環(huán)境中得以應用,也正因如此,這些產(chǎn)生在楚國的變法也大多數(shù)不為人所知。
楚國的政治環(huán)境,沒有進行變法的有利條件
那么,楚國到底產(chǎn)生過哪些變法的萌芽呢?這些變法主張的核心要素又是怎樣的呢?他們又為何沒有在楚國真正發(fā)展壯大起來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楚國的政治環(huán)境到底是怎樣的?為什么沒有進行變法的條件?
說起楚國歷史上的變法,主張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戰(zhàn)國前期,吳起所提出來的變法改革思想。吳起是魏國的名將,據(jù)說他在戰(zhàn)國時代是百戰(zhàn)百勝的,打下過其他國家百十座城池,一生未嘗一敗,后來他又結(jié)合李“悝”的經(jīng)濟變法,在魏國進行了軍事變法,為魏國訓練出了一支名震天下的魏武卒,可以說是魏國崛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但是,在魏文侯之后,魏武侯,對吳起并不像魏文侯那么信任,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功勞甚大的吳起產(chǎn)生了諸多猜疑,而因為魏武侯的意見,朝堂上諸多大臣也都將矛頭指向了吳起,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吳起不得不放棄在魏國打拼下的事業(yè),選擇逃往楚國求生存。
從魏國逃亡楚國的吳起,變法失敗,被貴族陷害致死
在進入楚國之后,吳起也是選擇了加入楚國軍隊,第一年他跟隨楚軍南征北,第二年在楚國當了一年的地方官,到第三年的時候,吳起才真正踏入楚國的領導圈子,并且提出了他的變法主張。
相對來講,吳起的變法措施是比較先進的,這有他自身才華的因素,同樣也有受魏國李“悝”變法影響的因素,實際上,吳起在進入楚國之后,深刻感覺到楚國政治制度的弊端,因為在楚國并不像在魏國一樣,魏國的貴族沒有楚國貴族那么大的權(quán)利,國家決策也基本上依賴于君主。
吳起變法觸動貴族利益
換句話說,魏國君主集權(quán)的程度比楚國要大很多,而一年的軍旅生涯,再加上一年的地方官生涯,讓吳起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不隔出貴族對于楚國發(fā)展的統(tǒng)治障礙,那么楚國的發(fā)展必然會深受限制。
所以,吳起在楚國的改革是針對貴族而來的,目的就是想改善楚國君主的地位,讓君主可以在做決策的時候不受貴族影響,只是吳起的變法主張還沒有來得及大力推廣,就因為損害了貴族的權(quán)益而被貴族陷害致死。
這個結(jié)果其實是不難猜測的,因為吳起本身是魯國人,他來到魏國之所以能夠站穩(wěn)腳跟,靠的是魏文侯的信任,在魏文侯去世之后,他得不到魏武侯的信任,就需要通過出走來保證自身安全,在楚國這樣貴族權(quán)力比較強盛的國家內(nèi)部,吳起是沒有辦法直接與君主進行溝通的,也就是說他沒有辦法讓君主做他的靠山。
如此一來,吳起在楚國就是孤身一人,自然是沒有辦法與貴族相提并論的;至此,一代將星就此隕落,楚國第一次變法的萌芽也被扼殺在了搖籃當中。
貴族屈原,提出變法
第二部分是戰(zhàn)國中后期,屈原提出的新政,這也是楚國歷史上,最有可能進行完整變法的一次機會,因為相比于吳起,屈原的處境要好很多,他的家族本身就是楚國的大貴族,他的為官起點要比其他的人高,而且在屈原從政的前半段,楚懷王對他是十分信任的,幾乎身邊的大小事宜都要詢問屈原,所以屈原有著變法改革的機會。
而相比于吳起的變法,屈原的變法更加細致,我們大體可以歸結(jié)成“美政”兩個字。所謂“美政”,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是要舉賢授能
屈原這樣的思想在他的作品當中可以輕松的找到,并且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而他的作品也是屈原堅持美政思想的一個佐證,更是與楚國貴族集團進行爭斗的現(xiàn)實記錄。
比如說《離騷》中所說的,舉賢而授能兮,繩墨而不頗。舉賢授能的意思就是,要不分高低貴賤,要能夠應用真正有才能的人,應用真正能夠?qū)野l(fā)展做出貢獻的人,因為在楚國的發(fā)展過程中,一直都是貴族掌握著絕大部分的國家權(quán)力,如此一來,貴族為了保證自身勢力的延續(xù),就會在朝堂上安插屬于自己家族的官員。
即楚國的絕大部分官位,都是被貴族壟斷在手中的,其他的平民百姓,根本沒有接觸到上層社會或者領導階層的機會,也就不能夠展現(xiàn)他們的才華,白白讓國家錯失了許多發(fā)展壯大的機會。
所以,屈原認為,一個國家發(fā)展的第一步就是要集思廣益,就是要舉賢授能,將真正能夠為國家發(fā)展做出貢獻的人,安放在合適的位置上,讓國家的政治變得清正廉明,而不是將大部分權(quán)利放之于貴族手中。
其次是要明修法度
要通過法治來限制貴族的種種特權(quán);這樣的思想與吳起的思想,和秦國商鞅變法的思想是有不謀而合的地方的,由此也可以看出,貴族對于楚國的影響有多么巨大了。而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屈原反對世卿世祿,反對貴族對權(quán)力的壟斷,也反對貴族爵位的世襲。
再者,屈原主張一視同仁,不要劃分明確的階級,對此,他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寧戚的歷史事跡為例,說明了破除階級的重要性。在屈原看來,身份和地位并不能說明一切,只要這個人有能力,有才華就可以身居高位。
所謂“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這些人都不是身份高貴的人,甚至他們有些人連平民的地位都夠不上,但是同樣也是這些人輔佐了一方霸主,提出了適應于時代潮流的政策,讓一個國家得以崛起。
屈原變法傾向法治政策
最后,屈原主張明確法律的作用,這一點大有借鑒商鞅變法的意思存在,因為在戰(zhàn)國時代,對于法家思想應用最為徹底的就是商鞅,也正是他的法治政策影響了秦國的后續(xù)發(fā)展,并且奠定了秦國發(fā)展壯大的基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