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奇才對奇對①
①據(jù)《史》、《湘素雜記》、《墨莊漫錄》、《西湖佳話》、《堅瓠集》、《冷齋夜話》及民間傳說。
北宋時,我國文壇上升起了一顆耀眼的巨星,他就是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1036—1101 年)。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年間中進士,是宋朝一代文壇領(lǐng)袖,對后世文人及文學具有深遠影響。
蘇軾幼年時即天資聰穎,加之廣泛閱讀詩書,博通經(jīng)史,又長于作文屬對,因而極受人們稱贊。一天,蘇軾就讀的學堂壽昌院里,既懂史書又通詩詞,學識廣博的塾師劉微之在課堂上吟誦了他自己的一首得意之作《鷺鷥》詩,然后讓蘇軾等學生評論、提意見。大多數(shù)學生都提不出什么意見,惟獨蘇軾敢于對老師自鳴得意之佳句提出修改意見,使老師又驚又喜又愧,感慨地對他說:“你真是神童,我已經(jīng)當不了你的老師了!”11 歲那年,蘇軾寫出了有名的《黠鼠賦》。
由于他幼時聰慧異常,才智過人,又得到以文章著稱于世的父親蘇洵的指教,熟讀了不少書籍,學識很是淵博。在四周一片稱贊聲中,年幼的蘇軾不免有些春風得意,飄飄然起來,浮驕之情時有顯露。
有一年過春節(jié)時,蘇軾的父親蘇洵讓他給家里大門上寫副對聯(lián)。蘇軾非常高興。但寫什么好呢?想了想,他便寫了這樣一副對聯(lián)貼在大門上: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看了這副對聯(lián),蘇軾的父母都很擔心。因為聯(lián)中“遍”、“盡”二字,活畫了蘇軾當時的驕傲情態(tài),以為自己讀了不少書,又天資聰明,已“天下無雙”了。怎樣才能引導兒子克服“驕”字,盡快成長、進步呢?一連幾天,也沒想出個好辦法。
數(shù)天后,有一老者,白發(fā)銀須,清癯精神,有一種仙風道骨之氣,來到蘇軾家門前,口稱“專程來向蘇軾請教”。蘇軾一聽是一“老翁”來向自己“請教”,感到非常自豪,將老者讓進自己的書房。老者并不推辭,從懷中取出一副對聯(lián),請?zhí)K軾幫他認認字。
蘇軾滿不在乎地接聯(lián)在手,定睛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來這副對聯(lián),蘇軾連一個字也認不出。年少氣盛的蘇軾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只笑不語,翩然而去②。
②據(jù)說這位老者讓蘇軾認字的對聯(lián)共14 字。曰: ;。此聯(lián)由于難認,故有“天書”之稱。現(xiàn)在陜西省周至縣終南山的石刻上可以看到此聯(lián)。此聯(lián)大意為:玉爐煉燒延年藥;真道興修益壽丹。可見此聯(lián)乃道家所撰。
此事深深地刺痛了蘇軾。他深為自己的驕傲自滿和口大氣粗而羞愧。當即取來文房四寶,在大門上那副對聯(lián)的上、下聯(lián)前各添了兩個字,變成:
發(fā)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境界立時為之一新。蘇軾的父母親看了兒子改過的對聯(lián),才放下了心。
從此以后,蘇軾學習更加刻苦,一拿起書來,簡直是入了迷,手抄心記,進步很快。
少年顯奇才,長大成名家。蘇軾后來果然成為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大文豪、“天下奇才”,在文學藝術(shù)幾乎所有領(lǐng)域里,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散文方面,他主張“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反對“太學體”,與歐陽修一起領(lǐng)導詩文革新運動,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其詩清新雄放,善于夸張比喻,獨具一格,后世言詩,必稱蘇黃;其詞豪氣四溢,開創(chuàng)豪放詞派,后世論詞,言必稱“蘇辛詞”;書法方面,他長于行、楷,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繪畫方面,善繪竹,喜作枯木怪石。他還善烹飪,有東坡肉、東坡酒等美食傳世。他對對聯(lián)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曾先后與劉、佛印、黃庭堅、秦少游、蘇轍、蘇洵、蘇小妹、王安石、張三影等許多名人斗對,被贊為“對聯(lián)天才”。他巧對克遼使的故事,在民間流傳更為廣泛。
蘇軾8 歲即入鄉(xiāng)校讀書,老師是天慶道觀張易簡。張易簡在他的近百個學生中,獨獨賞識蘇軾一人。
宋仁宗嘉元年,20歲的蘇軾和17歲的弟弟蘇轍到當時的京城開封(汴梁)赴考。蘇軾以《刑賞忠厚之至論》交卷。他那平易流暢的文筆,光彩奪目的才華,深為當時的文壇領(lǐng)袖、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歐陽修所激賞。歐陽修讀了他的文章后說:“不覺汗出??煸?,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上?,可喜!”并預(yù)言:“30 年后世人更不道著我。”經(jīng)過宋仁宗的“御試”,蘇軾考中進士,蘇轍同進士及第。宋仁宗高興地對曹皇后說:“我為子孫得了兩個宰相。”這樣一來,蘇軾兄弟的名字,遍播中原。當時到京城辦事的王安石,聽到人們的議論,心中一動。待和歐陽修交談后,也非常喜歡蘇軾,深愛其才。
一天,王安石便道到蘇軾家拜訪,和蘇軾談古論今,非常投機。他已隱隱感到蘇軾恃才傲物,認為很不利于蘇軾的成長和進步,便有意要開導開導。臨走時,他以當年有兩個立春節(jié)氣又閏8 月為題,出句讓蘇軾對。出句是:
一年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蘇軾知道王安石是文壇巨匠,不敢輕視。經(jīng)過仔細推敲,他發(fā)現(xiàn)上聯(lián)巧妙地運用了“一”“二”“雙”“兩”“八”共5 個數(shù)量詞,實在不好對。他雖然才華過人,也費了不少腦筋,還是對不出來。一聯(lián)未曾對出,王安石又出半聯(lián)命對: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來,蘇州閭門外至虎丘這一段路,人稱“山塘”,約有七里路程,中間有地名“半塘”。蘇軾前不久去過此地,所以王安石出句詰難,他無言以對,又被難住了。
容不得蘇軾進一步思考,王安石再出半聯(lián)道: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這“鐵甕城”乃鎮(zhèn)江古名,面臨長江,有金山、玉山、銀山3座名山,山上有佛殿僧房,蘇軾也曾到此地游覽過。但仍無法屬對。
王安石連出3比出句,蘇軾均默然無對,心甚歉疚,深深感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學無止境,初學三年劍,泰山不可當;再學三年后,不敢試鋒芒。這不禁使他聯(lián)想到12歲那年寫對聯(lián)后碰到的那個老翁請他辨認對聯(lián)字句的事,深深懊悔自己的驕傲自大。從此越發(fā)虛心好學了。
直到好幾年后,經(jīng)過長時間的勤思苦想,仔細推敲,蘇軾在金陵重會王安石時,才對出3 比出句的對句。第一比出句,他對為: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③
③④⑤據(jù)民間另一傳說,蘇軾至死也未對出這三比出句的對句。其中④句中的“溶洞”原作“蠻洞”,蓋因當時將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居洞稱作“蠻洞”故也。近代有人易之為“溶洞”。民間又有傳說稱,此對句乃明代神童才子于謙對錢塘太守出句。
第二比出句,他足對為:
九溪溶洞,經(jīng)過中洞五溪中。④
第三比出句,他對作:
華夏國中,孔、孟、墨子一圣人。⑤
詩鐘,是古代文人文娛活動的一種方式。即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限定的條件下,創(chuàng)作七言對聯(lián)。它自何時開始,至今尚無人研究。但到今天,它卻成了對聯(lián)中一種瀕于失傳的優(yōu)秀種類與樣式,因而顯得極為珍貴。這一活動的時間限定,是在出題之后,參與比賽的人構(gòu)思聯(lián)句時,把點燃了的一寸長的香頭,系在一根棉線上,在線的另一端墜一枚銅錢,銅錢下放一個盤子。香頭燒完時,必然將棉線燒斷,銅錢就會落入盤中,“ 啷”一響,聲如鐘鳴。這就表示限定的時間已到。在此之后作出的對聯(lián),再好也不能算數(shù),故名“詩鐘”。因為古時候尚沒有今天我們用的定時鬧鐘,所以只好采用這個辦法。
因為詩鐘是要求對一副對聯(lián),所以往往不是限于寫一個主題,可以上下句各寫各的主題,雙管齊下,因而別具一格,妙趣橫生。加之漢語語法多變,聯(lián)句又講究對仗,故詩鐘雖僅兩句共14字,卻能創(chuàng)作出不同色彩、不同風格的對聯(lián)來?;蝻h逸、或豪放、或敘史實、或發(fā)議論,千姿百態(tài),皆盡其妙。
一天,蘇軾與弟弟蘇轍、父親蘇洵及胞妹蘇小妹4 人圍坐一起,由父親出句,對起詩鐘來。蘇洵所出題目,是限以“冷”“香”2字為題,要求用“雁足格”聯(lián)對。雁足格是嵌字格對聯(lián)中的一種。即在兩聯(lián)句末嵌入限定的兩個字。因為在嵌字對聯(lián)中,因所嵌文字的位置不同而有很多名目。從嵌第一字到嵌第七字,依次起名為“鳳頂”、“燕頷”、“鳶肩”、“蜂腰”、“鶴膝”、“鳧脛”、“雁足”。有時因所嵌文字的字數(shù)不等及位置不同,故又有“魁斗”、“蟬聯(lián)”、“轆轤”、“卷簾”、“鼎峙”、“鴻爪”、“碎流”、“碎聯(lián)”、“五雜俎”等格;有時則因不用嵌字但卻限定主題,故又有“合詠”、“分詠”等格,門道甚多。
父親“老蘇”出題后,首成一聯(lián):
水向石邊流出冷;風從花里過來香。
蘇軾兄妹3 人一齊上前,為父親敬酒。一杯美酒下肚,銅錢才落入盤中。
稍頃,“大蘇”蘇軾也吟成一聯(lián):
拂石坐來夜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
蘇轍上前,為哥哥斟了一杯酒。蘇軾舉杯在手,一飲而盡。許久,銅錢才落入盤中。
蘇小妹性子最急,她見蘇轍想先出句,怕自己落在人后,趕忙上前點燃香頭,趕在銅錢落盤之前,吟成一聯(lián):
叫月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
吟畢,不待人讓,也滿飲了一杯。蘇轍早已想好了聯(lián)句,只是不愿與蘇小妹相爭。輪到他時,他故意慢吞吞拖延時間,看看銅錢即將墜盤,方才吟出自己早已想出的好句:
隔院風疾紫燕冷;卷簾人瘦黃花香。
蘇小妹以為蘇轍真的文思遲緩,硬要罰蘇轍吃酒。可蘇洵與蘇軾早已看出蘇轍是故意裝出來引逗蘇小妹的,禁不住大笑起來。
北宋嘉年間,宋遼兩家還未公開敵對時,兩國文化界常有交流。但遼國此時已萌覬覦大宋之心,每次派使者到北宋京城汴京,都要設(shè)法嘲弄宋朝,企圖逐步打消中原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一年,遼邦使者又來汴京。蘇軾被朝廷任命為宋朝代表,帶了兩個副手去會見遼使。遼邦使者早就風聞蘇軾大名,心中暗忖,蘇軾乃中原一大名士,但卻年輕。若能設(shè)法難倒蘇軾,讓他當眾出丑,豈不可大滅宋人之志氣,大長我遼邦之威風? 于是,他們不懷好意地書一比下聯(lián),口稱向蘇軾“討教”。下聯(lián)是:
三光日月星。
蘇軾一聽,已知其用心何在。仔細一琢磨,深感此聯(lián)句雖只5字,但卻不大好對。因為它以數(shù)字開頭,用了加法析數(shù),屬于對聯(lián)修辭格中的“用數(shù)換算格”。若用別的數(shù)字對上聯(lián),必會出現(xiàn)字數(shù)或多或少的現(xiàn)象,豈不被外邦人恥笑?難,非常之難??商K軾早已成竹在胸,只見他微微一笑,悄悄對一個副手說:我能對,若你倆不能對,有損我大宋威名。你可對:
四詩風雅頌。
副手按蘇軾所授以對,在場人無不驚愕。原來《詩經(jīng)》中的“雅”又可分為“大雅”“小雅”,故通常稱為“四詩”。用的也是“用數(shù)換算格”屬對。遼邦使者大失所望,又不能不連聲稱頌時,蘇軾不慌不忙,又對上句:
四德元亨利。
失望了的遼使聞句,仿佛見了救命的稻草,以為年輕的蘇軾缺乏經(jīng)驗,一時疏忽,把《易》辭中“四德”的“貞”丟掉了,便得意地責問蘇軾。蘇軾冷笑道:“我們是國禮往來,言談豈能不避雙方皇諱?我朝當今皇上名'禎’,焉能不避?何無知如此耶?”
遼使萬萬沒有料到蘇軾的文思及口才如此敏捷而犀利,更沒有想到蘇軾以守為攻,抓住他們的把柄,奚落他們不懂國禮,無知之至。可又無力還口,只好打掉牙齒往肚里吞,還不得不連聲贊頌。
值此,正巧門外雷雨大作,蘇軾看著遼使臉紅窘迫的樣子,借題發(fā)揮,又對半聯(lián):
一陣風雷雨。
遼使更是驚嘆。但頌辭尚未出口,蘇軾再對半聯(lián)道:
兩朝兄弟邦。⑥
⑥據(jù)岳珂《史》。另,古吳墨浪子所輯《西湖佳話·六橋才跡》與此說法有異。稱蘇軾在杭州作了3 年知府,政績卓著,奉旨回京供職期間,遼邦遣使者面見大宋皇上,所呈文書上有出句,要宋朝答對。滿朝文武百官苦思半天,俱各默不作聲?;噬喜恢?,心急如焚。蘇軾見狀,俯伏金階奉獻對句,為國揚威。又,明代吳聞之認為“'風雅頌’是假借。另從天文類分析,以'一陣風雷雨’為對,見者謂為神助。又張幼于以'六脈寸關(guān)尺’為對,亦善。”中醫(yī)以腕后一寸為寸脈,肘前一尺為尺脈,居中突關(guān)骨之下為關(guān)脈,憑脈象決斷病情。左、右手各三脈,合稱六脈。“六”為“三”之倍數(shù),十分巧妙。
遼使聽罷,簡直把蘇軾佩服得五體投地了,敬畏異常,再也不敢狂言了。
蘇軾接任杭州通判后,趕忙起程走馬上任,在路曉行夜宿,不久就到了浙江莫干山。但見山清水秀,別是一番景致,便決定休息一下,上莫干山游玩一番。
蘇軾本來穿的是官服,腰佩玉帶。但為了不惹人注意,便在官服之上套了件布衣。當他健步登上莫干山,遠遠看見山上有一座寺廟,便信步朝寺廟走去。寺里的住持和尚,名叫了空,是當時有名的高僧,法號佛印。佛印見蘇軾衣著簡樸,以為是一般游客,并未把他放在眼里。又見蘇軾進寺東瞧西看,便用手指著寺內(nèi)一個座位,冷冷地說:“坐!”
蘇軾坐在佛印指給自己的座位上。佛印見蘇軾并未言語就落了座,便按照慣例,向小和尚揮揮手道:“茶!”
不一會,小和尚托著茶盤到蘇軾跟前遞茶。蘇軾仍不言語,接杯在手,品了兩口,才與佛印答話。他先問了這座寺廟的歷史,接著評點了寺中保存的幾通石碑和碑銘。佛印漸漸覺得這個游客見多識廣,心想可能來歷不尋常,便延請?zhí)K軾進廂房敘話。
到了廂房,佛印對蘇軾謙讓道:“請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接著,問蘇軾“高姓大名”。
當佛印得知來客是久聞大名、如雷貫耳的赫赫名士蘇軾時,驚得啊了一聲,忙請?zhí)K軾到客廳里去長敘。
一進客廳,佛印搶上一步,用衣袖拂去桌椅上的微塵,立正打躬,畢恭畢敬地說:“請上座!”又直起脖子,高聲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二人一經(jīng)深談,都為對方過人的才華和淵博的知識所傾倒。蘇軾深識佛印有經(jīng)世之才,便勸佛印入仕為官,佛印一眼看見蘇軾穿的便服內(nèi)有一物,狀似玉帶,便有了主意,說:“我有一比上聯(lián),你若對得下聯(lián),入仕為官之事,尚可再議。若對不出,請贈隨身所佩玉帶,以鎮(zhèn)山門。”蘇軾這才暗暗佩服佛印的眼力,慨然應(yīng)允。佛印遂出句道: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內(nèi)翰欲于何處坐?
蘇軾吟哦良久,不能脫口成對,只好贈以玉帶。佛印喚小和尚近前,將蘇軾所贈玉帶懸于山門。爾后,佛印又取出自己的一襲袈裟,贈給蘇軾。從此,這個“帶裟互贈”的經(jīng)歷,使佛印和尚這位身入空門的佛門弟子和高僧與文壇領(lǐng)袖蘇軾,結(jié)下了畢生友誼,傳為青史佳話。由于時間過久,蘇軾怕誤了路程,便起身告辭。佛印知道挽留不住,連稱“機會難得”,恭請?zhí)K軾為寺廟題副對聯(lián),以便方木鐫刻,掛于門邊。蘇軾并不推辭,命捧來文房四寶,微笑著提筆濡墨,一揮而就。原來寫的是:
坐,請坐,請上座;茶,敬茶,敬香茶。⑦
⑦關(guān)于此聯(lián)來歷,民間傳說眾說紛紜。有說蘇東坡,有說紀曉嵐,有說鄭板橋。文史掌故學家徐珂則指為阮元事。聯(lián)作:坐,請坐,請上座;茶,泡茶,泡好茶。關(guān)于蘇東坡的這則對聯(lián)故事,民間又稱不是蘇東坡與佛印事,而是蘇嘲一勢利僧時所書。
佛印看罷,心中有愧,連連向蘇軾賠禮、道歉,蘇軾卻寬厚地大笑不止。
此后,佛印與蘇軾頻頻往來,談詩論文。蘇軾又曾多次勸佛印入仕為官。但這個看透凡塵的佛印,無心做官,只想在佛門之內(nèi)找點精神寄托。蘇軾見佛印矢志難移,便放棄了自己的念頭,對佛印更加敬佩。
一天,適值大雪,蘇軾獨自一人在書房里一邊填詞,一面吃魚喝酒。為了推敲一個詞句,他停下筷子,眺望著窗外雪景,忽然發(fā)現(xiàn)佛印不聲不響地踏雪朝自己的書房這個方向走來。“殘渣余肴,杯盤狼藉,怎好用它來招待朋友?”想到此,蘇軾趕忙把魚、菜盤子和酒放到一個書架頂上,又連忙藏起酒具,裝出一副一心一意推敲詞句的樣子。
誰知這佛印和尚腳快,眼快,鼻子尖,進門一見蘇軾的神色,又嗅了嗅書房內(nèi)的氣味,看看房內(nèi)的擺設(shè),已猜出了蘇軾的秘密,但又不直接說出來,便向蘇軾請教“蘇”字的寫法。蘇軾當時并未認真想,便隨口道:“草頭下面,左邊是魚,右邊是禾(蘇字的繁寫:)”。
佛印卻笑著說:“把草頭和魚字換個位置行不行?”蘇軾還是沒有覺察出佛印的話里有話,只是又搖頭又擺手。
佛印知道蘇軾已上了自己的“小圈套”,微笑著指指蘇軾書架頂上的盤子,說:“那就把魚從上邊挪下來吧!”
蘇軾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佛印的心思。二人撫掌大笑,便用那些殘魚剩菜,在書房里開懷暢飲起來。
第二天,蘇軾到佛印的住處去回訪佛印。剛進門坐定,一股魚肉的香味和淡淡的酒香便沖鼻而來。蘇軾四下里望了望,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痕跡,房內(nèi)除了一只大罄外,別無可以藏魚藏酒之處,心中便有了主意。
佛印看見蘇軾進屋后東張西望,像貓找耗子似的神情,明知他已發(fā)現(xiàn)了秘密,卻故意裝作沒看見,不露神色地等待著。
蘇軾見佛印沒有什么反應(yīng),便說:“今天請你對對聯(lián)。”“請先出句!”佛印不知這是蘇軾的一計。蘇軾笑著說:出句是
向陽門第春常在。
佛印一聽這是一副人們常用的對聯(lián),人人皆知,便不加思索地順口對道:
積善人家慶有余。
蘇軾見佛印果然中“計”,大笑道:“哈哈!既然罄(慶)里有魚(余),為何還不拿出來讓我嘗嘗?”
佛印這才發(fā)覺上了當,笑道:“真是一報還一報,敢情你還沒忘昨天那碼事呀!”說完,笑盈盈地從罄里端出魚和酒,關(guān)了房門,與蘇軾舉杯同飲。
飲酒畢,蘇軾與佛印出外踏雪賞梅,二人又即景對出一副妙聯(lián)。佛印先出上聯(lián)道:
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蘇軾目視一叢翠竹,應(yīng)聲對道:
風中綠竹,風翻綠竹竹翻風。
相傳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有一次獨自去游天目山,走得又累又渴,便在山中一個寺廟中小歇,勢利的老和尚見他衣著簡樸,便很冷淡,后來得知他是大名鼎鼎的蘇東坡,頓時畢恭畢敬,格外殷勤,并拿出紙筆懇請?zhí)K軾題字留念。蘇東坡當即疾書一聯(lián):
日落香殘,免去凡心一點;火盡爐寒,務(wù)將意馬牢拴。⑧
⑧民間另有傳說稱,此聯(lián)乃一文士諷某寺住持僧之作。
和尚看了,并未解出其中含義,只是連聲稱贊道:“出家人理應(yīng)如此!”他為了自我炫耀,把這副對聯(lián)懸于廟堂之中,一些有學問的文人們看后,個個捧腹大笑,和尚莫名其妙。原來,這是一副用“增損”修辭格寫成的對聯(lián),上下聯(lián)各隱一字,謎底是“禿驢”。
北宋詞人張先,字子野,常喜作慢詞,他的詞作以描寫男女之情見長,曾因“云破月來花弄影”、“簾壓卷花影”、“墮輕絮無影”3 句名作,文名大振。因這3 句均奇在一個“影”字上,故當時人雅稱他為“張三影”。
張三影晚年遷居鄉(xiāng)間,仍以賦詩填詞自樂。有一次,蘇軾去拜訪他,臨別時,蘇軾以張先年近八十,尚在家中蓄養(yǎng)歌妓為題,贈給張先一副對聯(lián)儆之。聯(lián)曰:
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聯(lián)句引用唐代詩人元稹《鶯鶯傳》(元代發(fā)展為曲劇《西廂記》)的故事,將張先比作拈花惹柳的秀才張珙。聯(lián)意風趣詼諧,別有妙韻。張先得聯(lián),忙為自己辯白:
愁似鰥夫知夜永;懶同蝴蝶為春忙。
不僅為自己洗刷名聲,而且辭韻俱佳,深為蘇軾所贊賞。
北宋元四年中秋之夜,蘇軾為自己就任杭州知府,在西子湖中的小瀛洲上大宴賓朋,許多人即席填詞作賦,對蘇軾的政績大加頌揚。蘇軾屬下法曹毛滂,為人耿直,看不慣這種官場丑態(tài),便提筆寫了半聯(lián):
此生尚不會無病呻吟,游戲文學。
大家一看,十分尷尬。蘇軾看罷,則反唇相譏,續(xù)對下聯(lián):
來世亦僅能有案可稽,捉提筆刀。
聯(lián)語一出,引得在場眾人哄堂大笑。毛滂聞句,拂袖而去。
一年后,蘇軾又在中秋佳節(jié)宴朋賞月。有個名叫楚瓊芳的歌女,彈唱了一支《惜分飛》的曲子,聽得眾人如癡如醉,流下淚水。當蘇軾得知這支《惜分飛》曲是自己的下屬毛滂所寫時,才發(fā)覺自己小看了這位下屬,差點埋沒了人才。后來,他不僅大力推薦毛滂的作品,還幫助毛滂和楚瓊芳結(jié)為夫妻。蘇軾與劉交往甚密。劉,字貢父,是北宋時著名史學家。
有一天,劉設(shè)家宴招待文壇史苑的詩朋書友,蘇軾當時也應(yīng)邀前往。
正當大家興致勃勃、對酒當歌之時,蘇軾的門人前來傳話,說府上有急事,請他速歸。劉半是挽留、半是開玩笑,幽默地吟出一比絕妙而工整的上聯(lián):
幸早哩,且從容。
這比上聯(lián)字數(shù)雖只有6個,含義卻甚為復(fù)雜。從字面看,是說時間尚早,勸蘇軾從容飲酒,不必著急。但字音卻諧了3 種水果、一味中藥:“幸”諧“杏”,“早”諧“棗”,“哩”諧“梨”“李”,“從容”諧“蓯蓉”。蘇軾機敏地應(yīng)聲對下聯(lián)道:
奈這事,須當歸。⑨
⑨據(jù)《譚史》。此聯(lián)上下聯(lián)末字均為平聲,不合聯(lián)律。但它們屬于口頭巧對,而且含義較為復(fù)雜,故不可視之為“犯規(guī)”。
這比下聯(lián),從字面看,是說事出無奈,必須回去,字音亦諧3種水果和一味中藥:“奈”諧“萘”(一作柰)”,“這”諧“蔗”,“事”諧“柿”,當歸即中藥“當歸”。在場的文朋詩友們無不贊嘆此聯(lián)奇絕無雙。
佛印和尚有一次與蘇軾一起出游金山寺,同行的還有蘇軾的弟弟蘇轍。當他們游至巫山時,佛印出上聯(lián)道:
無山得似巫山好。
出句中“巫”與“無”音同義不同,又因切合當時情景,難度較大,但這對對聯(lián)天才蘇軾來說,簡直是輕車熟路,唾手可得。只聽蘇軾不假思索,隨口對道:
何葉能如荷葉圓?
走在一旁的蘇轍只靜靜地聆聽,一言不發(fā)。經(jīng)過一番思考,蘇轍對哥哥說:“兄長所對下聯(lián)尚不甚工。”蘇軾很了解自己的胞弟,便鼓勵弟弟繼續(xù)說下去。蘇轍對下聯(lián)道:
何水能如河水清?⑩
⑩據(jù)《湘素雜記》。
蘇軾與佛印聽了,齊聲叫好。
由于蘇軾一時匆忙,以“葉”對“山”,字面上稍欠工整。而蘇轍盡管才華不如哥哥,卻善于思考,這半聯(lián)到底勝過其兄一籌。
有人認為蘇轍的意見是不正確的。
一日,蘇軾回家后見弟弟蘇轍低頭不語,以為發(fā)生了什么事,忙問其故。蘇轍說,今天他在街上聽見算卦人說:
課演六爻,內(nèi)卦三爻,外卦三爻。
是一比很好的下聯(lián)。可他想了很久,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對句,正在發(fā)愁。蘇軾一聽,放了心。笑著說,事也真巧,我回家時,在街上碰見一個賣藝人,一邊舞弄花棒,一邊高聲嚷嚷:
棒長八尺,隨身四尺,離身四尺。
據(jù)民間傳說。
蘇轍一聽,高興得差點跳起來,說:“這不是天賜巧對嗎?”
有一次,蘇軾在一個港口乘船外出,碰見一個船家因船價與一名顧客爭執(zhí)不休,船家不認識蘇軾,見他文質(zhì)彬彬,舉止不凡,就搭訕著說:“先生,我出一上聯(lián),請你對下聯(lián),好嗎?”一名普通的船家出對句考大文豪,對蘇軾來說,自然算不了什么,蘇軾便欣然同意了。船家隨即出上聯(lián)道:
港口撐船,因船錢而講口。
乍一聽,船家的出句平淡無奇,非常通俗,并不難對,可仔細一品,卻大有妙處,是不大容易對的。因為“港口”在當?shù)乜谝糁型?span lang="EN-US">“講口”諧音,再加上用了“因”、“而”兩個虛詞,難度確實不小。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想不到普通船家的出句,竟把大名鼎鼎的大文豪蘇軾一時給窘住了。蘇軾一時答對不出下句,默默無語,非常難堪。
到了目的地,蘇軾步上岸來,見前面有一座磚瓦窯,幾個顧客正和主家搖頭晃腦爭議著什么,蘇軾靈機一動,豁然開朗,方才向船家答對下聯(lián)道:
窯頭買瓦,為瓦價以搖頭。
民間另有傳說,稱唐代詩人李群玉赴京趕考,遇一船家,二人斗對的聯(lián)句與此聯(lián)近似。
“窯頭”與“搖頭”諧音,“為”、“以”兩字同為虛字,實對實,虛對虛,一個是講船錢,一個是爭瓦價,兩相對仗,工穩(wěn)自然,實屬聯(lián)中上品。
秦觀秦少游久慕蘇東坡大名,便遠道趕到蘇家,要拜蘇軾為師。蘇軾非常喜歡秦觀的才華,兩人談詩論文,說古道今,十分投機。
一天,二人攜手在汴京城外漫步,當他們走近湖邊時,秦觀提議到湖上的湖心亭飲幾杯酒,蘇軾欣然同意。
從湖心亭下來,蘇軾又同秦觀登舟游湖,在游船上繼續(xù)開懷暢飲。蘇軾看見湖岸上有一醉了酒的漢子歪歪扭扭地騎著一頭毛驢趕路,心中好笑,便和秦觀商議,以對對聯(lián)助興取樂,秦觀表示同意。于是,蘇軾先出上聯(lián):
醉漢騎驢,搖頭晃腦算酒賬。
秦觀一聽,知道這比出句很不好對,便用心琢磨,可一時又想不出好句來,直到二人游湖下船,向船夫付錢時,秦觀因目睹船夫作揖打躬討船錢的神態(tài),靈機一動,才脫口對出了下聯(lián):
艄公搖櫓,打躬作揖討船錢。
蘇軾聽罷,連稱絕妙。
有一次,蘇東坡與王安石同行,偶抬頭見一棟房屋的根基已動,一面墻已向東邊傾斜。王安石即以此為題,出半聯(lián)道:
此墻東坡斜矣!
意在以此巧嵌蘇軾大號又語帶雙關(guān)的聯(lián)句,戲謔蘇東坡。蘇東坡聞句,心領(lǐng)神會,略一沉思,也如法炮制半聯(lián)回敬道:
是置安石過也!
宋神宗元豐年間,蘇軾因“烏臺詩案”,被人構(gòu)陷入獄,后多虧王安石、王安禮、曹太后等從中說情,其弟蘇轍也上書“乞納在身官以贖兄”,才被減罪貶往黃州(今湖北黃岡)。自此,蘇軾才取名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某年春節(jié),蘇軾在年節(jié)前夕去拜訪好友王文甫,見王文甫正在方治桃符,遂戲題其桃符一聯(lián):
門大要容千騎入;堂深不覺百男歡。
據(jù)《調(diào)謔篇》。
一天傍晚,他偕好友佛印和尚泛舟于赤壁長江之中,船小風輕,隨波逐流,二人在船上開懷痛飲,談笑風生。
時值深秋,金風颯颯,水波粼粼,大江兩岸,景色迷人。酒過半酣,佛印向東坡索句。俄頃,蘇東坡?lián)]手往大江左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循指望去,只見岸上農(nóng)夫罷耕而去,游人踏月而歸,不解東坡用意何在。正疑惑間,只見河岸上有一只大黃狗正在狼吞虎咽地啃骨頭吃,頓有所悟,欲言又止,只哈哈一笑,將自己手中那柄題寫有蘇東坡詩句的折扇拋入江水之中。蘇東坡起初不解其意,稍一定思,方知佛印用意之所在。此時二人心照不宣,乃相對撫掌大笑。
原來,他們兩人這一系列動作、手勢的含意,是一副精妙絕倫的諧音雙關(guān)啞聯(lián),如將其“譯”成文字,意即:
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東坡詩(尸)。
詼諧、幽默、風趣、自然。蘇軾此時雖遭貶謫,仍性情開朗如此,足見其襟懷之寬闊,每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無不散發(fā)著他那生動活潑的性格。
蘇東坡被貶黃州,慕名者便魚貫而來,使黃州成了當時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他還開了一個學館,教幾十名學生讀書。對此,專門找蘇軾岔子的人心里很不痛快,便奏明神宗皇帝,要求派一名欽差奉詔到黃州去考察蘇東坡有無越軌言行。
欽差大臣到黃州后,明查暗訪,始終未能抓到蘇東坡的任何把柄,他覺得不好回京交差,便想在蘇東坡的學生身上找點把柄,也好借題發(fā)揮,借此壓一壓蘇東坡的名氣。于是,他來到蘇東坡講學的地方。
當他見到蘇東坡時,又裝作正人君子模樣,故作姿態(tài)道:“蘇學士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名師自然出高徒嘛!想必你的這些學生也很有學問了!本欽差想當面試試他們的才學!”蘇東坡點頭同意,當即召集眾學生應(yīng)考。
欽差當著蘇東坡和眾學生的面說:“本欽差今天不考別的,只考對對聯(lián),我出上聯(lián),你們對下聯(lián)。”說罷,他手指黃州城東南方向那座高塔,陰陽怪氣地出了上聯(lián):
寶塔尖尖,七層四方八面。
接著,大睜著賊溜溜的眼睛,逐個察看這些學生的表情。眾學生原以為欽差要考“四書”、“五經(jīng)”、詩詞歌賦之類,心里根本沒把這考試當回事,誰也不曾想到要考對聯(lián),一聽這比上聯(lián)中嵌有“七”“四”“八”3 個數(shù)目字,又切合寶塔特點,一個個心情緊張,生怕對得不好有損老師名聲,所以,誰也不愿開口。
靜默了一會,欽差怕學生們思索過久對出好句,使自己失算,便急匆匆走近一個學生,問他能不能對。這個學生不敢回答,只伸出一只手,搖了搖。待欽差問其他學生時,學生們也只是伸出一只手,搖一搖。欽差好不得意,心想,好,這下總可以說你蘇東坡為了沽名釣譽,誤人子弟了。想到此,他眼含譏諷地對蘇東坡說:“蘇學士,你的這些學生……”
“都不錯!”蘇東坡鎮(zhèn)靜自若,微微一笑。
“還不錯?”欽差一陣冷笑,不住地搖頭,以為自己穩(wěn)操勝券,蘇東坡是睜著眼睛不認輸,胡攪蠻纏。
“是不錯嘛!你出的對子,他們都對出來了嘛!”蘇東坡肯定地說。
“他們一個個只是搖手,何曾對出?”欽差蠻橫地吼了起來。
蘇東坡朗然一笑,道:你出的上聯(lián)是“寶塔尖尖,七層四方八面”,他們?nèi)忌斐鲆恢皇謸u一搖,意思是說:
玉掌搖搖,五指兩短三長。
有關(guān)此聯(lián)的傳說甚多,流傳甚廣。有說宋時高麗使者出句,問一老人,老人聽罷擺手而去,蘇東坡代解“啞聯(lián)”。作:獨塔巍巍,七級四方八面;只手搖搖,五指兩短三長。”有說明代云南某官出句考楊升庵的學生,諸生搔首作難,楊升庵代為解釋。聯(lián)為:孤塔高聳,四面八方一座;眾首頻搔,五指兩短三長。有說紀曉嵐對杭州一友人夸口說北方遍地是才子。友人不以為然,說他曾出一對,人人擺手不語。紀曉嵐為之釋對。聯(lián)作:孤掌搖搖,五指三長兩短;雙塔隱隱,七層四面八方。有說阮元向乾隆皇帝夸口說揚州人皆可吟詩斗對,無不出口成章。乾隆不信,出句試所乘船之艄公。艄公搖手不語。阮元為之解釋。聯(lián)為:一塔峨峨,七層八方四面;只手搖搖,五指兩短三長。有說清代諸生送試官,試官出句,劉任之代頻頻揮手之學生作答。聯(lián)作:孤塔聳聳,七層四方八面;一掌平平,五指兩短三長。有說清代何紹基代諸生答某校理出句。聯(lián)為:寶塔尖尖,一聳七層八角;玉掌平平,五指兩短三長。有說清代李調(diào)元代諸生對考官。聯(lián)作:孤掌搖搖,五指三長兩短;雙峰隱隱,七層四面八方。據(jù)《巧對補錄》載,“舊有一絕對,久無人能對者,后為徐青藤所屬。為:一掌擎天,五指三長兩短;六和插地,七層四面八方”。又,明代朝廷文官商輅在同僚面前夸說自己家鄉(xiāng)文風極盛,士民皆善對。一同僚不信,微服私訪其鄉(xiāng),遇農(nóng)夫出對云云。聯(lián)作:孤塔矗矗,七層四方八角;雙手搖搖,五指兩短三長。此聯(lián)民間亦傳作:巧手尖尖,五指三長兩短;寶塔圓圓,六角四面八方。
欽差像針刺了的氣球,一下子泄了氣,但仍不肯罷休,繼續(xù)質(zhì)問:“既然會對,何不用口說出?”
“考試嘛,就不許任何一個應(yīng)考者公開自己的答案,以避免互相因襲。這么多學生應(yīng)考,如果一個人說出答案,那不等于說明了,還考什么試。他們一個個只用動作作答,用的是啞聯(lián)對,想來該不是欽差大人不懂啞聯(lián),也不懂考試的規(guī)矩吧!”蘇東坡的回答軟中帶硬,綿里藏針。至此,這位自作聰明的欽差才啞口無言。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煞費苦心一場,不但沒能抓住蘇東坡的任何把柄,反倒被蘇東坡當眾奚落為“不懂啞聯(lián)”,甚至連試都不會考,心情沮喪,只好兩手空空,回朝挨罵去了。
據(jù)傳北宋慶歷年間,韓康公(絳)得解,過省試、殿試,皆第三名;后為相四遷,均在輔寧中(即在熙寧年間先后出任樞密院副使、參知政事和宰相等職)。蘇東坡在韓康公死時書聯(lián)挽之云:
三登慶歷三人第;四入輔寧四府中。
《石林燕語》載此聯(lián)為與蘇東坡同時代的天文學家蘇頌(字子容)所作。
蘇軾有侍女朝云、暮雨等。朝云死后,蘇軾亦手書一聯(lián)挽之:
不合時宜,唯有朝云能識我;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
其中分別嵌入朝云、暮雨兩個侍女的名字,格外恰切,感人肺腑。
蘇東坡之愛對聯(lián),一如他的愛詩、詞、書、畫、文章,而且每每信手拈來,無不渾然天成,精妙絕倫,以至后人不得不稱贊他是“斗對天才”。
傳說蘇東坡某日食炒栗,見炒栗綻縫裂殼得現(xiàn)栗黃,遂以此為題即席出句云:
栗綻縫黃見。
之后又食藕,見折斷了的藕莖仍藕絲飄飄,遂得下句:
藕斷露絲飛。
《古今譚概》說此聯(lián)系妓女朱云楚對知府趙某出句??赡軐賹?。《堅瓠集》則說此聯(lián)系蘇小妹出句,蘇東坡未能答對,后佛印為之足對,又成一說。另,《錫金識小錄》載有與此相類似的對聯(lián)故事。說有賓客食鱉,因鱉有卵,口占出句“雌鱉腹中龍眼蛋。”王礎(chǔ)臣指席間食品為對“雄雞頭上荔支冠。”
此聯(lián)信口分詠席間美食之平凡所見,似平淡無奇,實則大有法門。原來它以諧音暗寓的修辭手法,以“綻”、“斷”、“見”、“飛”4 個動詞,分置于名詞之后,以果實對果實,以飛禽對飛禽,描形述態(tài),動靜結(jié)合,巧妙非常。若取其諧音,聯(lián)即為:
栗綻鳳凰見;藕斷鷺鷥飛。
蘇東坡一生坎坷,屢遭貶謫。但他學識淵博,造詣極深,又獨具慧眼,愛惜人才,獎掖后進,因而深得后代人的贊賞。
有一次,蘇東坡去江蘇宜興。途中,他看到一個小孩讀書很用功,便停下來詢問這個小孩學的是什么功課。小孩回答說:“正學對課,望大人賜教!”蘇軾見這孩子勤奮好學,又有禮貌,十分高興。又問:“既學對課,我出一上聯(lián),你敢不敢對?”“為何不敢?對不出時再請大人指教就是了。”小孩回答得既堅決又委婉。見孩子應(yīng)允,蘇東坡便出上聯(lián)道:
衡門稚子器。
語出《詩·陳風·衡門》。句云:“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衡門,即以橫木為門。用以指簡陋的房屋。稚子,即幼兒。杜甫《江村》有句云:“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兩種美玉?!斗ㄑ?span lang="EN-US">·寡見》有句曰:“玉雕, 不作器。”蘇東坡所出此句的意思是:出身貧窮的子弟也可以成為稀世之才。
小孩聽了,明白是眼前這位和善的大人在激勵自己,更加謙恭地說:“倘若對得不工,尚請大人當面賜教。”說畢,吟對下聯(lián)道:
翰苑仙人錦繡腸。
據(jù)《墨莊漫錄》。
“翰苑”是翰林院的別稱。“翰苑仙人”指的是才學優(yōu)異好似神仙謫降人間的那些學者文豪。蘇東坡因詩文高絕,不同凡響,被尊為文壇之冠,美名為仙?!锻醴街痹娫挕氛f:“子瞻文章議論,獨出當世,風格高邁,真謫仙人也。”“錦繡腸”,語出李白《冬日于龍門送從弟問之淮南序》:“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臟皆錦繡耶?不然,何開口成文,揮翰霧散’。”小孩所對這比下聯(lián),既有稱頌蘇東坡之意,又有抒發(fā)壯志之用心。蘇東坡聽罷,欣喜地撫摸著小孩的頭,贊揚說:“真也!”
這個小孩,就是后來的大觀進士孫覿(1081—1169 年)。孫覿字仲益,別號鴻慶居士,歷官翰林學士,吏、戶二部尚書。
蘇東坡不僅善于識才,愛才重才,視才若寶,而且對自己的門生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即使對那些相知尚淺或從不認識的后輩,也同樣滿腔熱情地予以幫助。
錢塘(今浙江杭州)有個書生,名叫王琪( 一作王祈、王淇) ,年輕時十分自負。有一次,他 在竹園賞玩,見青竹叢叢,枝葉挺秀,觸景生情,寫了一副對聯(lián):
葉攢千口劍;莖聳萬條槍。
此聯(lián)民間傳說有異文。作:葉垂千口劍;干聳萬條槍。
寫成此聯(lián)后,他自己很得意,拿給朋友們看,并懸掛在墻上,揚言“有能挑剔一字者,愿以十金相奉。”3天過去了,沒有人挑毛病。又過了3 天,仍然沒有動靜。因他久聞蘇東坡大名,傾慕不已,便帶著對聯(lián),找到蘇東坡,希望得到蘇東坡這位大文豪的指點。
蘇東坡接過對聯(lián)一看,并未嘲諷王琪,也沒有擺自己的架子,而是和藹地笑著問王琪:“你寫的竹子,葉子何以如此之少?只是十竿一葉。”王琪一聽,有些緊張,一時無言以對。蘇東坡便耐心地開導他說:“你掐指頭算算,你寫的竹子是一萬根,但卻只有一千片葉子,豈不是十竿共一葉嗎?走遍天下,怕也見不到葉子如此之少的竹子吧!”王琪聽了,頓覺臉紅。蘇東坡又耐心地對他說,寫詩填詞作賦為文,描繪世間千事萬物,均須顧及生活和事物本身的真實性及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性,萬不可顧此失彼。不然,就會像你作的對聯(lián)這樣,讓人看了不可信,甚至惹人發(fā)笑。書生聽罷,若有所悟,無限感激地走了。
參見《中外文學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故事》。
這個王琪,就是后來文壇上很有名氣的詩人王琪。據(jù)說王琪喜歡即興題詩,有一回,宋代著名詞人晏殊路過維揚,憩大明寺,看見壁上題的一首詩是王琪所作,便請他來一起用飯,飯后一起到池邊散步。時值晚春,落英遍地。晏殊說:有時想起一佳句,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句子相對。比如:
無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聽罷,應(yīng)聲對道:
似曾相識燕歸來。
后來,這副妙聯(lián)被晏殊寫入《浣溪紗》詞和一首七律詩中,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蘇東坡后來被流放儋耳(今海南省儋縣),仍不忘結(jié)撰對聯(lián)。《冷齋夜話》的作者惠洪和尚,曾在儋耳見過蘇東坡贈姜唐佐聯(lián):
顏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爪;張睢陽生猶罵賊,嚼齒空齦。
據(jù)《冷齋夜話》。同此。
蘇東坡還曾在儋耳望海亭楹柱上題寫擘窠大字聯(lián):
貪看白鳥橫秋浦;不覺春林沒暮湖。
據(jù)說廣東真武廟和武昌黃鶴樓,均有蘇東坡手書楹聯(lián)。真武廟聯(lián)是:
逞披發(fā)仗劍威風,仙佛焉耳矣;有降龍伏虎手段,龜蛇云乎哉。
武昌黃鶴樓聯(lián)云:
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民間傳此聯(lián)一作: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恨;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蘇東坡還說,“天下無語不成對”,“世間之物未有無對者”。他曾舉了唐朝的兩個例子以為佐證。其一是劉被斥,士人不平。蘇東坡為之對作:
劉下第;我輩登科。
表示內(nèi)心不安。而在此之前,西漢時曾有人說過:
雍齒且侯;吾屬何患。
正好是一副聯(lián)語。
蘇東坡舉的第二個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曾說:我見魏征常嫵媚。
后來德宗又說:人言盧杞是奸邪。二者對起來也很合適。
話雖如此說,就連大文豪蘇東坡自己,也真還有對不出對句的時候。
相傳蘇東坡任杭州地方官時,有一年清明節(jié),一些達官貴人、文人學士請他登舟游西湖,吟詩作對,蘇東坡欣然應(yīng)邀前往。正當蘇東坡與同僚以及當?shù)匚娜藢W士一起泛舟西湖之上,賦詩唱和,興致勃發(fā)之時,急匆匆走來一位歌女,手提一把錫酒壺,給蘇東坡等人斟酒。當歌女斟完酒轉(zhuǎn)身欲走時,不慎將錫酒壺掉進西湖之中。當即有人以此為題出了半聯(lián):
游西湖,提錫壺,錫壺掉西湖,惜乎錫壺。
另據(jù)民間傳說,半聯(lián)難倒蘇東坡之事傳至民間后,為之足對者甚眾,但無佳作,成了“絕聯(lián)”。傳朱熹在福建時,曾路經(jīng)南平,買過景泰藍瓶子。有人據(jù)此對半聯(lián)為:過南平,買藍瓶,藍瓶得南平,難逢藍瓶。惜其未工。近年又有曹有法、郭鴻分別試對。曹對為:逢甲子,添家子,家子逢甲子,佳姿家子。郭對作:進山宅,攜膳齋,膳齋放山宅,善哉膳齋。似仍不稱。
當時此句一出,滿船叫絕,但卻無人應(yīng)對,大家你看看我,我望望他,最后都把目光和希望寄托在蘇東坡身上。然而,斗對天才蘇東坡雖左思右想,反復(fù)試對,也無法對出妙句,只好佯裝醉酒,游玩不歡而散,成了一直認為“天下無語不成對”的對聯(lián)天才蘇東坡終生未能足對的“絕聯(lián)”之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