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真的不了解自己,甚至從未了解過,所以才會出現“越努力越失敗”的扎心狀況。
這是《認知覺醒》的作者周嶺提到的一個觀點,他認為這里的“自己”是指大腦部分,而想要走出“越努力越失敗”的誤區(qū),就要從重新認識自己開始。
人類之所以成就高級智慧,完全仰仗于智慧的大腦,也可以說大腦是精密無比,而人們是否成功跟理智腦與情緒腦的組成密不可分。
所謂的理智腦是指人類沉迷于自己獨有的理智;而情緒腦則與獨特的情感區(qū)域有關,理智腦主管認知方式,而情緒腦主管情緒。
大部分情況下,容易失敗的人的情緒腦占了主導地位,這是因為情緒腦相對來說是稍微低級的,也可以說僅僅以個人的情緒為出發(fā)點;而擅長用理智腦的人,無時不刻帶著自己的理念與思想。
只不過理智腦并不是居于主體地方,因為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選擇往往來自于本能和情緒,而非理智。
在情緒腦的支配下,我們往往做選擇的時候,會趨于安全選擇,換句說就是目光短淺和急于求成。也是因為想要追求即時滿足,所以才會在情緒腦的支配下產生對于理智和情緒的區(qū)別。
理智腦聽起來有點抽象,實際上就是對我們學過知識的一個梳理和總結,使之更好為個人的成長服務。
那么我們該如何將情緒腦轉化為理智腦呢?具體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
第一,要認清做某件事的目的與意義?這樣做的目的是不受外界所干擾,比如說明知道讀書重要,卻總想玩手機;都認為跑步對身體好,卻無人能持續(xù)堅持;都知道當日事當日畢,卻還是想偷懶。
這些都是經常出現的事情,但只要我們保持著思考狀態(tài),保持著不斷學習和進步,就能真正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這也意味著想要將理智腦作為自己的重點,就需要不斷克服天性。
第二,我們用理智腦不是要自律,而是要依靠知識養(yǎng)成習慣。對于很多人無法改變,甚至是越努力越失敗的現狀,大部分情況是因為總是試圖依靠自制力去學習與提升。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qū),如果我們想要取得持續(xù)進步,靠的不是自制力,而是利用知識改變思維,從而幫助自己養(yǎng)成好習慣,正所謂要用不斷更新的知識體系,去產生更多的選擇。
所以說,在思維不斷迭代的基礎上,理智腦才是發(fā)揮到最好潛力的時刻。
很多時候靠意志力去對抗本能和情緒時,往往會搞得精疲力盡,直到最后中途放棄。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人是否能堅持的問題,而是因為在努力的過程中用錯了方法。
在《認知覺醒》中提到我們之所以焦慮和無能為力的根源,就在于安全感的缺失。而安全感不僅包括做不到某件事的失落,也包括對于自己未來的迷茫,然對于這種“做不到”和“無能為力”的魔咒,有三個方法值得踐行:
首先,不回避困難。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最好的做法不是逃避,也不是焦慮,而是直面應對,即便問題比較棘手,即便是困難重重,也可以通過狠狠逼自己一把,然后去不斷突破困難;
其次,不要急于求成。很多人做事前邊剛做,后邊就想立馬看到效果,可以說這些都是不大可能的。當欲望大于能力時,就會產生焦慮和痛苦,于是索性就不做,直接放棄了。
最后,保持耐心。保持耐心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指做任何事都不要急,而是先要看清自己的能力水平,然后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最后試圖突破自己的能力范圍。
王小波說過: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所以說當我們還沒有能力好謀事時,不妨先不要定那么高遠的目標,而是始于足下,一點一滴取得進步,這就是一種非常明智的智慧選擇。
想要打破“越努力越失敗”的怪圈,不僅要從認識自己開始,還要不斷克服急于求成、避難就易的人性的弱點,只有跳出自我局限,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進步與成功。
今日話題: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你有沒有遇到搞不定的事?歡迎留言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