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七絕歷來為世人稱道,在于構思與對仗之精巧。描寫春日景物風光,色彩清麗,幽美如畫,于恬靜中有動態(tài),于適意中而面千秋、見萬里。《杜臆》曰:“草堂多竹樹,境亦超曠,故鳥鳴鷺飛、與物俱適;面對西山,古雪相映,對之不厭,此與拄笏看爽氣者同趣;門泊吳船,即公詩'平生江海心,夙昔具扁舟’是也。歷來絕句中兩聯(lián)俱對者甚稀,此詩不但兩聯(lián)對仗,名詞、動詞、形容詞、方位詞、數(shù)目詞,連顏色都對偶工整,做到了細類相對。古人教對偶多以此為范。像這樣一詩兩聯(lián)精妙的對偶是很難做到的,所以古人稱為“奇作”、“絕唱”。杜甫以律詩名世,絕句雖不多,也見功力。
【題解2】 代宗廣德二年(764),時安史之亂已平定,嚴武又重鎮(zhèn)成都,杜甫也還居成都草堂,結束了多年的漂泊流離生活,面對戶外春機盎然的景象,寫下了這首七言絕句。全詩一句一景,又組合成一幅天高地廣、山高水長的壯麗畫卷。其中既有作動態(tài)的在翠柳間鳴叫的黃鸝和結隊掠過藍天的白鷺,又有作靜狀的遠方的岷山的雪峰和近處的萬里江船,有動有靜,有遠有近,通過對比的手法,使畫面更富有生氣,也使詩意更深遠。
【全詩】《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1〕原詩四首:寫于廣德二年春天,杜甫回到成都草堂。這一首是第三首,描寫成都春日景物風光。
〔2〕窗含:在窗口里嵌著,實指從窗口望出所見景物若風景畫嵌入鏡框。西嶺:指岷山,山頂積雪長年不融化,故稱“千秋雪”。
〔3〕東吳:原指三國時建都于建業(yè)(今南京)的孫氏政權,后亦用以泛指今長江下游的江浙地區(qū)。萬里船:杜甫草堂東面不遠的錦江上,有一座“萬里橋”,古時由成都東下都從此上船。三國時諸葛亮送費袆出使東吳,曾在此餞行,費袆說:“萬里之行,始于此橋?!比f里橋由此而得名。杜甫此詩“萬里船”化用此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