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早上,站在教室門口,迎來了第一批萌萌的小朋友。
他們用軟軟糯糯的聲音跟老師問好,到貼好姓名牌的座位上坐下,放書包,放餐具盒。我一邊迎接陸續(xù)進來的小朋友,一邊在教室里走動,提醒他們拿出自己喜歡的書,邊看邊等別的小朋友。
這時,一個小女孩用并不太清楚的聲音附在耳邊問我:“老師,你會生氣嗎?”
我愣了一下,狐疑地確認了一遍她的話。
我奇怪地問她:“你為什么這么問?”
她說:“嗯,我媽媽、奶奶就會生氣,她們一生氣,我就怕。”
哦,明白了,大致是女孩兒的家長習慣用“生氣”來嚇唬孩子,用這種方式“迫使”孩子聽家長的話,按家長要求的標準去做。也許家長第一次用“生氣”這個“法寶”的時候奏了效,于是經(jīng)常用這個法子來“控制”孩子“聽話”。久而久之,孩子就特別在意別人是不是會生氣,尤其是能“管”著她的成年人。
我迅速反思了一下自己,雖然盡量在避免用情緒控制孩子,但有時候也會“情不自禁”,事后也會因為情緒的小失控而懊悔。
事實就是如此,在和相對弱勢的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旦發(fā)生沖突,我們成年人就難以心平氣和,就容易沖他們表達壞情緒,從而使孩子因為“怕”而不得不 “認錯”,不明所以地認錯。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應對成年人的壞情緒上,而不是真正地思考自己錯在哪里。
用“生氣”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看起來好像“立竿見影”,實際上會給孩子留下錯覺——我的行為標準對還是不對,取決于爸爸媽媽是否生氣,如果他們生氣,我就錯了;如果他們不生氣,我就做得對。
用“生氣”來“脅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其實是一種變相地“控制”,是家長缺乏耐心的表現(xiàn)。家長急于快速解決問題,可是孩子從中學到的經(jīng)驗卻是察言觀色,并不能習得真正的行為準則,不利于孩子自省和自我教育。
于是,我彎下腰,摟著女孩兒小小的肩,輕輕地說:“放心,老師不會生氣。”女孩兒笑了。
其實我知道,作為一名一年級老師,面對61個自控力緩慢形成中的小孩兒,還有各種紛繁的雜事兒,很難實現(xiàn)“不生氣”的承諾,但我還是想保證,面對孩子犯錯,盡最大的努力不“生氣”,把“犯錯”看做是成長資源教育資源,耐心了解孩子出錯的原因,引導Ta看到犯錯導致的后果,和Ta一起討論如何改正錯誤,在改正錯誤中需要得到什么幫助。最后告訴 Ta,每個人都會犯錯,改了就好,我會跟從前一樣喜歡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