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
這是我們在中學時代反復背誦過的《核舟記》,曾帶給了我們無盡的遐想。
而今有一人,自1998年起,耗時21年復現《核舟記》,原創(chuàng)31環(huán)錨鏈,長度72毫米。環(huán)環(huán)相扣,轉動自如,與舟身為一體,無粘接。
核雕是一門指尖上的手藝,作品總能給人帶來嘆為觀止般的震撼,今天格木君給大家介紹的這位老師,與核雕有著不可分割的“緣分”。
他就是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北派濰坊核雕藝術的第六代傳人王照烽大師。
大家好,我是王照烽。很高興接受“格木文化”平臺的專訪,在此分享我在核雕領域的經驗與思考。
核雕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西晉時期就已有紙質記載,如今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所承襲的是北派“濰坊核雕”技藝。北派濰坊核雕代表人物都蘭桂技藝精絕,其作品“桃核圓雕馬拉轎車”,長僅2.8cm,高1.8cm,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世界博覽會上獲得金獎。
杜蘭桂作品桃核圓雕馬拉轎車
都蘭桂關門弟子考功卿,也是濰坊“國禮核雕”的代表性人物。
考功卿與師傅都蘭桂
我作為北派濰坊核雕藝術的第六代傳人,承都蘭桂、考功卿等先驅者之臂,亦設計完成了一系列獨具個人風格特色的原創(chuàng)作品。
核雕無金玉之身,但具化腐朽為神奇之力。接下來我將從“材質”入手,與大家分享一下我?guī)资甑暮说窠涷灐?/span>
明代魏學洢撰寫的美文《核舟記》里“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闡明了“桃核”是核舟的原材料。
桃核雕刻也是濰坊核雕的特色。桃核材質皮實,手感圓潤適中,能適應干濕度的常態(tài)變化。常用品種包括兩類,一類是來自萊山的品種,另一類稱“寒露蜜”。
桃核圓雕人物金剛系列之一,作者王照烽
“橄欖核”是另一種較為重要的核雕材料?,F今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十件鎮(zhèn)館之寶之一、清代陳祖章的“核舟”就由橄欖核制作而成。
陳祖章的“核舟”,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橄欖核與桃核相比,材質“嬌貴”,在北方干濕變化較大的區(qū)域容易開裂,因此加工過程中,不宜經歷劇烈的干濕變化或者暴曬。
此外,制作核雕的材料還包括杏核、棗核、酸梅核等。明代大學士張袞撰寫的《水南翰記》中有言:
永嘉年間(307-313年,西晉,懷帝司馬熾),以青梅雕刻脫核的花鳥,纖細可愛,以手擘之,玲瓏如小盒,闔之復為梅,謂之梅籃。
這是明代可見文獻有關酸梅核雕的最早記載。酸梅核比桃核還要小,直徑大約只有1.5cm。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核雕材料還會引進東南亞生產的橄欖核,個頭有4.2~5.5cm之多。我個人認為,這樣大小的橄欖核,就不如使用一塊黃楊木來雕刻了。
在核雕圈,朋友們普遍反映,最好的核雕材料源于國產,尤其是兩廣地帶出產的烏橄欖,色澤好,材質佳,內外硬度相差無幾。
國外進口材料,雕刻幾毫米就會變得疲軟,色澤也不佳。
古語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strong>
其實我認為工具還應該具備更深層的含義:為了完美再現某個工藝,必須為工具注入靈魂,這樣作品才能夠表達出你內心的感受。
因此,核雕作品絕不是幾把刀就能夠完成的,面對繁復的雕刻工藝,一般的刀具無法完成,核雕工具必須特制。我目前特質的工具就有四五十件之多。
那么,完成一件核雕作品需要準備哪些工具呢?
首先必備的是大平刀。其形狀類似單刃的篆刻刀,按刃寬分很多規(guī)格,可做大形,也可雕細部。
我使用大平刀打坯,速度非???,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接下來使用的工具要根據作品的設計去特制。有時候你使用的不一定是刀,可能是鉆,可能是錐,也可能是非常細小的針。
核雕制作過程中,還離不開一個“特殊道具”——放大鏡。一些初級雕刻者離不開放大鏡的“加持”,但技藝高深者,大多不需要放大鏡。
要記住,古人沒有放大鏡,依然完成了許多驚世之作,而且古代的核雕材料還遠小于現代的材料。
接下來,我就以我的代表作——“活佛濟公系列”作品之一為例,與大家分享一下核雕的制作全過程。
《桃核圓雕人物濟公系列》之一 作者:王照烽
小TIPS
新鮮的桃核可以直接下刀雕刻,雕完之后也不會開裂。我曾親身試驗過使用剛剛吃剩下的桃核雕刻“活佛濟公”,大家也可以嘗試下~
我們制作的這個“活佛濟公”形狀瘦長,應先選擇細長的桃核材料,再來設計動態(tài)與造型。
我一般以刀代筆直接設計,因為實際雕刻中會遇到各種情況,要根據桃核的材質變化隨機改動,所以畫圖雕刻的概率非常小。
設計時要重視人物的體型,要對解剖學有所了解,尤其是要擅長展現人物頭骨的變化,衣物、面部的變化,以及提煉人物神態(tài)。
桃核是不規(guī)則的形體,材料毫厘必爭,所以我首選大平刀進行粗坯設計,容易把握方向,將一毫一厘使用得恰到好處。
首先將人物的頭型粗雕出雞蛋形,這是進行人物雕刻的第一步。
接下來設計“活佛濟公”四肢的動態(tài)。注意:必須根據桃核的天然形態(tài)來設計手的動態(tài),以及手持法器、道具等。
制作粗坯過程中,除使用大平刀之外,我可能會更換幾把5-6毫米的窄刀進行修飾。
人物體型和四肢的粗坯基本完成。整個制作過程如果順利,僅需1小時左右。
細坯是在“粗坯立意”之后,制作者根據對人物動態(tài)、姿勢的理解,充分利用桃核的花紋、孔洞、溝壑進行細修的過程。
這個過程要求制作者隨機應變,根據材質的特殊形狀和局限性,靈活改變原有的動態(tài)設計。不僅要在心中熟知人物的各種動態(tài),還要對人體解剖學擁有深刻的理解。
一般我們看到的核雕都是人物頭像的雕刻,像“活佛濟公”這樣的整體雕刻,頭部只占桃核的1/5,難度可想而知。整個細修過程幾乎都在指尖完成,攝像機都很難捕捉。
核雕制作完畢之后,只需要進行一些簡單的處理:使用砂紙稍微打磨一下,再上一層橄欖油。
不要長時間放置干濕變化過大的環(huán)境中;定期使用毛刷清理一下。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