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鋒和側鋒一直是書法學習中爭論的一個熱點問題,很多人把中鋒和側鋒完全分開來講解和討論,認為是兩種完全獨立的用筆,嘉強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中鋒就是筆鋒完全在紙面上,它包括正鋒和側鋒兩種形態(tài),也可以說中鋒包括廣義的中鋒和狹義的中鋒。正鋒就是筆尖完全在筆畫的中間運行,狹義的中鋒就是指正鋒。
側鋒就是筆尖稍側向一邊,不管正鋒還是側鋒,都是中鋒的用筆形態(tài),廣義的中鋒包括正鋒和側鋒。
所以我們平時說的中鋒其實只是狹義上的中鋒,也就是只說筆尖在筆畫在中間這一種形態(tài),這對初學者或小朋友方便理解來說是可以的,但學到后面就要知道還有廣義上的中鋒。
因此,我們要知道中鋒的對立面不是側鋒,而是偏鋒,偏鋒是筆鋒離開了紙面,筆畫完全靠筆肚擦出來的,所謂偏,就是偏離,指與中鋒完全背道而馳了。
上面講的或許有點難理解,嘉強用一個形象一點的比喻來說明一下。
比如一個五官端正的人,不管是正面和側面,并沒有影響五官的正常形態(tài),調整一下就回來了,但對特殊的情況來說,假如某個部位長偏了,不管怎么轉,那個部位都是偏的,這也正如書法中的偏鋒,因為你的筆肚著紙,不管你怎么轉,都是偏的。
理解了嘉強上面所說的中鋒的概念,那么對“筆筆中鋒”就不應該存在疑惑了,這樣說來確實是應該筆筆中鋒的。
從篆書到隸書,書法用筆基本上是以正鋒為主,到了王羲之這里,他把側鋒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也是中國書法的一個巔峰??梢哉f晉代是側鋒蘇醒的時代,為書法審美營造了新的意境。貢布里希曾經(jīng)提出一個觀念叫“希臘奇跡”,說的就是希臘雕像從正面到側面的轉變。假如按貢布里希的說法,我們也可以把晉人從正鋒到側鋒的轉變稱為“東晉奇跡”了。
到了唐代,顏真卿把正鋒再次發(fā)揮到了一個高度,營造了中國書法的第二座高峰,懷素的草書也充分體現(xiàn)了正鋒的高超運用技巧。這也再次刷新我們對正鋒和側鋒的理解,讓我們知道不存在永遠的正鋒或永遠的側鋒,兩種用鋒方式都能創(chuàng)造奇跡。
最后,嘉強與大家講講中鋒與執(zhí)筆的問題。
按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書法老師所教的,中鋒行筆要直執(zhí)筆,就是筆桿要垂直于紙面,這其實也是不夠精確的說法。因為我們無法做到永遠保持筆桿要垂直于紙面狀態(tài)。
另外,通過研究,我們也已經(jīng)知道,晉人的執(zhí)筆其實是斜執(zhí)筆的,即使到了我們現(xiàn)在有了高桌面的書寫環(huán)境,要想寫出有力的線條,筆桿也不可能垂直于紙面,因為這樣無法充分發(fā)揮筆與紙的摩擦感。因此,嘉強的結論是,不管是正鋒還是側鋒,執(zhí)筆都是斜執(zhí)筆,只是要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陳嘉強/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