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的文字發(fā)出后,心理本質是什么?心理成熟是什么?明白這5點,游刃有余應對生活,有閱讀文章的朋友反饋說:
“@王明鵬?真的要感謝您,您的文章對我實在是太有用處:心理成熟的人,就是做主動示弱的“弱者”,目標則是“以弱控強”。
我這陣子實在處在需要示弱的時候,需要閉住嘴不說話。
婆婆的突然離世,讓全家人都處于失控狀態(tài),我也處于被指責和埋怨的對象,雖然我知道對方內心十分痛苦,而且對心理學稍有了解,但是這種攻擊還是讓我內心受到的觸動,焦慮,痛苦,憤怒。
慢一點,穩(wěn)一點,止一點,少說一點,理智一些,這恰恰是我現在需要做的,但是知道了,要做到還是不容易,好像有一黑一白,兩個人在腦海中打架,一個是真相,一個是自己的想法?!?/span>
這里重點說說“慢一點”,看看如何加深理解,盡可能知道能做到。
慢一點,是指慢一點給出結論,慢一點進行反應,就如同平時聽到的很多事件,不能聽風就是雨,不要急于被帶節(jié)奏,具有批判性思考能力,多一點質疑,慢一點定論。
之所以有反轉現象,說明我們太輕易相信,表現為太快了,心理認可的太快了。
有句話說的形象,“一言不合,大打出手”。
這就是行為主義的典型公式:刺激——反應。聽到不合心意事情,立即動手打人,刺激與反應之間無縫隙鏈接,表現為心理反應太快了!
這就如同原始人遇見兇惡猛獸,本能的拔腿就逃,根本來不及思維判斷。
問題在于,今天我們遇到的這些被激怒社會事件,不是威脅生命的野獸,但心理反應依然類似先天性的無條件反射。
具體原因如下:
原因之一:刺激與反應之間沒有思維時間,本能的逃命模式就被立即激活了,以至于當下沒有危險但心理上視作同樣危險,這就是心理特點。
大腦進化的太快,需要等等本能的情緒反應。
為此,需要多一點時間,就要有意識的慢一點。
原因之二:大腦結構分作三部分,原始腦、情緒腦、大腦皮層,進化水平依次提高。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平時習慣大腦皮層理性反應。但是遇到被羞辱被侵犯事情時候,就容易直接由情緒腦采取行動。
也即是說,原始人遇到危險事情立即反應,即刺激——反應。今天我們要覺察到環(huán)境已經變化了,不再是原始森林,不再是猛獸攻擊,我們也進化為現代人,就要遵循這個公式:刺激——心理——反應,這樣增加中間環(huán)節(jié),有時間應對處理。
慢一點,就是留出一點時間,把情緒腦感性反應和大腦皮層理性反應,中和一下。
如何做到慢一點?這的確是個
考驗,也是難點。
就我個人經驗而言,我也是真的做不好。
比如中午寫這些文字時候,上午剛發(fā)生一件事情。
有人來反映工作進展,希望爭取單方面支持,大致了解后屬于單純技術問題,我沒有權利直接決定,且這個要求未必合適,就解釋建議按程序處理,后來對方啰嗦起來,自己也就不耐煩起來。
這里的刺激就是事情不合心意,反應就是著急、不耐煩、聲音大,中間沒有回旋余地。
好在,適可而止,覺察這樣糟糕情緒不會有利于解決問題,還是慢點來,大致聽了過程,耐心告訴合適處理方式。
可見,就如同個人性格情緒模式,知道不好改正不容易,但是及時覺察到自己問題,就好。
比如一個人脾氣不好,發(fā)脾氣時候知道自己在發(fā)脾氣,如果慢一點發(fā)脾氣會更好,這就是覺察能力。
如果給予足夠耐心和時間,刺激與反應之間的時間就會慢下來一點點,有所收獲則會強化。
如同有個段子,父母看不慣孩子懶散,忍不住責罵孩子時,要反復默念:“這是親生的!” “這是親生的!” “這是親生的!”
總結應對支招,有兩點:
一是忍不住即使反應時候,要覺察“我失控了”,承認自己是“刺激——反應”型,先接受再改變。
二是忍不住即使反應時候,要默念“慢一點”,作為自我暗示語,用這個提醒讓自己情緒穩(wěn)定一點。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