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蒂和爺爺》熱播,周六時候專門帶孩子去觀影,希望孩子看完電影有自己的一份不一樣的收獲。觀影完畢,在回家路上,我隨口問他,電影怎么樣,他說好好說話真的很重要,我很疑惑,問他為什么這么說,他說海蒂說話就很好,不管跟誰,都很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我理解孩子的意思,孩子是說海蒂不管是在山里還是到了克拉拉家,她都是很自信的表達自己,哪怕自己不認識字,也不隱瞞,都是一種真誠的對待,包括與任何人交往都是一種很認真的表達自我,這種天生的社交能力,值得我們每一個孩子學習和擁有。
卡耐基說,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技巧地讓對方同意你;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 海蒂雖然不識字也并沒有得到什么大道理的說教,但是她擁有的那種真誠與自然確實可以打動每個人,并讓別人另眼相看。
很多家長認為社交是一個很大的事情很社會的事情,并且距離著現(xiàn)在的孩子很遙遠,如果真的仔細想想,社交距離孩子并不像家長認為的那樣遠,因為每個孩子都需要交往、交流,小到跟爸爸媽媽要吃要喝,大到與同學、老師探討問題,這些都是交往的必須項目。
每個人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需要與別人進行著互動,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這都是社交。孩子的社交需求可能沒有成年人的復雜和繁重,他們的社交簡單但如果仔細去觀察也能發(fā)現(xiàn)很多隱藏的小細節(jié),家長抓住這些小小的細節(jié),不難會發(fā)現(xiàn)孩子擁有的重大潛在能力。
孩子天生擁有社交的權利和義務,也同樣具有社交的需求和要求,但是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時候,會因為一些外界環(huán)境影響或者其他的天生自我展示問題,對于如何正確社交變得遲鈍,這對于孩子未來的身心發(fā)展與社會關系影響巨大。
社交不是簡簡單單的你對我我對你的交流,是需要推心置腹,是需要真誠善意,當然也需要爸爸媽媽在日常中需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告知孩子社交原則,讓孩子像海蒂一樣,享受社交的快樂,并且可以在社交過程中及時的化解問題,得到更多收獲
孩子在社交初期比較敏感,對于其他孩子的一些話語會很容易激動,會出現(xiàn)一些情緒暴漲或動作暴力行為,父母對于這種情況一定及時的疏導,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
小敏是比較內(nèi)向的一個女生,前幾天,老師為了鍛煉她敢于說話,就讓她給大家分享一件有趣的事情,結果因為緊張,分享的磕磕巴巴,同班同學笑的前仰后合,其中小光直接沖著小敏說,平時你不愛說話,原來你是個結巴啊。
小敏的臉漲的紅紅的,忍受不了小光的嘲諷,直接哭著跑出了教室。老師對小光說,小敏是因為緊張才會結巴,你們是她的同學,要幫助她鼓勵她克服這種毛病,如果大家都跟你一樣嘲笑小敏,小敏以后肯定會更緊張還會更加不愿意說話,甚至小敏都會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做的有點太過分了?
后來,小光很真誠的跟小敏道歉,并且還與小敏成了好朋友,時時的鼓勵小敏大膽的說,勇敢的說,還帶動全班同學一起給小敏加油,最后小敏慢慢的在大家的關注下,變得開朗、大方,不再內(nèi)向沉默。
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想得到別人的尊重,但 一定是首先尊重別人,相反,如果不能夠尊重他人,也別指望別人對自己尊重。
我們現(xiàn)實中很多孩子因為沒有滿足愿望就會立馬變臉大吼大叫,其實就是一種不會社交的表現(xiàn),如果尊重對方的選擇,安靜下來,也許反而會有更多的驚喜。
《海蒂和爺爺》中海蒂想要留在爺爺家,但是因為爺爺把她趕出門,她并沒有大喊大叫發(fā)脾氣,反而是自己乖乖的跑到羊圈里面睡覺,并沒有因為爺爺?shù)倪@種“不近人情”產(chǎn)生怨恨,反而是用尊重的方式,贏得爺爺?shù)暮酶?,即使爺爺再不適應和不習慣,也并沒有說一些狠話。
孩子如果想要更好的與人交往,首先要尊重別人,懂得謙虛。尊重他人是對別人能力與價值的認可,同樣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認可。每個孩子優(yōu)缺點不一樣,不能拿著自己的長處比較別人的短處,要多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與人無善,因為對別人尊重,同樣也會更好的得到他人的尊重。
微笑是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語言,哪怕不說話,通過這樣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也會讓對方心曠神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像祖國的花朵一樣綻放,因為某些原因,他們冷漠、無視,把自己緊緊地關在心門里面,別人也走不進他們的心里。
小珍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打工在外,與也爺爺奶奶相依為命,自從三年級父母外出打工,小珍臉上充滿了幽怨,并且變得沉默,學習成績一直往下跌落,其他小朋友想跟她一起玩,因為她總是板著一張不開心的臉,漸漸地小朋友的都不跟她一起玩了。
老師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就專門了解了情況,與小珍父母溝通,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孩子目前的這種情況,進行一下親子陪伴,畢竟孩子已經(jīng)很大了,長期下去,孩子的內(nèi)心會產(chǎn)生更多的負能量。小珍父母經(jīng)過思考,感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并且打工這么多年,可以回來陪伴孩子做點別的工作。小珍自從父母回來陪伴以后,臉上的幽怨慢慢的減少,笑容越來越多,交際關系也變得主動,成績自然而然也上來了。
我們常說相由心生,孩子長期處于一種負面情緒中,自然變得小氣、拘謹,但如果一直樂觀、開朗,他的運氣一般不會太差。父母要教會孩子微笑的重要,不僅僅是讓自己心情美好,更多的是讓微笑伴隨孩子一生。
《海蒂和爺爺》中海蒂無論對誰都是充滿善意的微笑,這讓她與他人的社交變得順暢,不管是一早上對著山羊微笑著說“早上好”,還是與彼得、克拉拉成為好朋友,都展現(xiàn)自己最真誠的微笑。
很多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毫無做作很純真的微笑打動很多人,他們可能不是很會說話,但是用這種無聲地微笑,卻可以讓對方感覺到溫暖和善意,不自覺地就會想要與孩子進行互動,孩子需要保持住這種微笑的習慣,擁有最好的運氣。
卡耐基提過,將自己的熱忱與經(jīng)驗融入談話中,是打動人的速簡方法,如果你對自己的話不感興趣,怎能期望他人感動。我們?nèi)祟惖纳缃换顒泳褪侨绱?,彼此之間用最真誠的方式才能夠收獲到善意與美好。
云云有一天跟蘭蘭說,自己的爸爸媽媽離婚了,很傷心,不知道該怎么辦。蘭蘭說,好可憐,你一定感覺很難過。云云忍不住哭泣,說不想爸爸媽媽分開,這樣子就不能同時跟爸爸媽媽在一起了。蘭蘭擁抱著云云說,我能理解你,可憐的你……
云云愿意跟蘭蘭訴說自己的傷心事,是因為蘭蘭能夠理解自己,并且還能夠給予一些同樣的感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共情同理心。共情就是能夠對他人的境遇感同身受,盡自己最大的能力給予對方安慰或者理解。
海蒂剛到爺爺那里的時候,爺爺對海蒂不親近,彼得得知于力是海蒂的爺爺,就告訴海蒂,他的爺爺殺過人,海蒂晚上回家問爺爺是否是真的,爺爺告訴她要用心觀察,海蒂就沒有躲避而是繼續(xù)跟爺爺住在一起;海蒂到克拉拉家的時候,克拉拉以為海蒂會嫌棄她,但海蒂告訴克拉拉,自己很喜歡她,克拉拉不能走路之后沒有出過門,海蒂就偷偷的推著她去外面。
海蒂這種共情同理心讓她贏得了大家的好感,也同樣得到了珍貴的友誼,后面海蒂離開,克拉拉生氣,海蒂依然給克拉拉寫信,希望好朋友能夠原諒自己并且來山上一起玩,克拉拉也明白了海蒂還是自己的朋友,最后也終于來到了山上看望朋友。
安慰別人理解別人并不是不痛不癢的局外人話語,而是將自己深入到對方的狀態(tài),換做自己是對方,會怎么樣。父母引導孩子共情同理心,可以從換位思考,理解對方、設立情景讓孩子懂得他人感受,這樣得到與小朋友更多的話題,交流變得順暢。
共情同理心,更像心理學的琴瑟和鳴,父母教會孩子與對方處于同一頻道,愿意去與對方貼近內(nèi)心,而不因為對方的一些不能理解的困難或困境就逃避或者不愿意與對方進行溝通、聯(lián)結。
孩子都是自由活潑,他們擁有著常人無法擁有的敏感力與觀察力,他們善于尋找興趣點,他們會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忽略掉外界的環(huán)境,同樣也會因為這種不確定性的選擇,讓他們自己陷入困境中。
幼兒園進行家訪,因為幾個小朋友家距離比較近,老師就跟家長商量了一下,都在小方家集合,一起來討論一下孩子的情況。幾個小朋友跟隨著家長到了小方家中,小伙伴一見就特別親近,一起玩耍,但不到五分鐘,就聽到小方大喊,我不喜歡你們來我家,我不要跟你們玩了。
原來是小方家有很多玩具,小朋友都想玩這些玩具,但是小方害怕小朋友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弄壞,就護著玩具不讓小朋友玩,小朋友跟他保證不會弄壞,小方也不同意別人玩玩具,其他小朋友一看小方不讓玩,他們幾個就一起聊天不理小方,小方感覺沒有意思,就忍不住像前面那樣大喊起來。
做客以及邀請做客在家庭環(huán)境中比較常見,一般家長會以孩子太小,把孩子扔在一邊,或者讓孩子去別的地方去玩耍,怕孩子打擾談話,甚至吃飯的時候,孩子都是遠遠的,如同被拋棄一樣,家長認為客人與孩子毫無關系和牽連。
事實上,孩子是家庭成員的一份子,家庭活動不應該少了孩子的參與。如果別人來家中做客,家長提前告知孩子客人到來,并一起與家長做好招待客人的準備,這個時候,家長也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主人翁意識,既要懂得介紹,也要注意尊重,落落大方。如果是去別人家做客,就要懂得個體表現(xiàn)的分寸,比如在客人家中不過于調(diào)皮、搗蛋,要遵守別人家的一些家庭規(guī)則,做到彬彬有禮。
海蒂邀請克拉拉來山上做客,海蒂用孩子應該有的天性,解放克拉拉在家庭中的束縛,比如很自然的將好朋友介紹給彼得,比如很自然的教給克拉拉喝羊奶的大口吞咽,比如讓克拉拉與自己睡在干草上,甚至一起在山上看風景等等,海蒂做到了一個好的小主人,帶著客人滿足客人。
我們的孩子也有跟海蒂一樣的性格和大方,家長需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的釋放孩子具有的天性,也同樣不要讓孩子的這種自然大方被約束,告知孩子任何事情需要適度即可,并且當客人離開以后,家長可以用表揚的方式得到鼓勵,可以為下一次的招待做的更加完美、完善,甚至愿意參與這種的客人、主人活動中。
現(xiàn)在的孩子基本都是家庭的重要人物,不管是一個還是兩個,因為一家人的圍繞,再加上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所有的一切行為很多時候就只顧自己,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會顧及或考慮對方的感受,說話行事就會很自大。
小晨今年4歲了,剛上幼兒園中班,周日在爺爺奶奶家過“家庭日”,吃午飯的時候,不小心碰到了媽媽給他挑出的魚次被扎了一下,小晨張口就來,哪個笨蛋放的,都扎到我了,真缺德。當時媽媽一聽就臉紅了,一個是因為這話媽媽自己常說,一個是這孩子的口無遮攔。
孩子說話我們常說是“童言無忌”,很可愛很有趣,但是孩子口中的臟話大話很多情況來自于外界環(huán)境,特別是家庭,如果爸爸媽媽喜歡罵人,孩子很自然就學會并且運用起來,如果爸爸媽媽比較文明,孩子自然就不會說這種話。
孩子可以童言無忌,但絕對不是口無遮攔,這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弱小,也展現(xiàn)了家庭教育的失敗。如果換一句話去說,用一種別人喜歡的方式委婉的說,對方可以接受,自己也會更好的表達,互相之間也不會產(chǎn)生任何沖突。
這里很有必要的提到一個“贊美”,因為惡語傷人六月寒,口無遮攔很容易傷害到別人,甚至對別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是贊美卻是提升社交的催化劑,能夠很快的拉進與別人之間的距離,也同樣可以讓社交氣氛變得輕松和自然。
當然,贊美也是存在技巧的,贊美一定是因為真誠,一定是因為真心,并不是敷衍的為了贊美而贊美。孩子學會贊美也很簡單,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多做一些贊美,不吝嗇各種贊美,孩子從這些潛移默化中,很自然的就學會了如何贊美。
蒙臺梭利曾說,兒童是成人之父,這句話個人理解就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樣孩子也帶著父母重回自然的本真。父母在教養(yǎng)孩子的過程中,不應該是強人所難,而是以真正的站立在孩子角度進行理解和教導。
孩子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然需要進行社交,而生活處處都存在著培養(yǎng)機會,父母在日常的點點滴滴中,抓住這種社交機會,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情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孩子學會這些社交原則,不僅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成為社交小達人,還可以在未來的交際中游刃有余。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臺邀約原創(chuàng)作者,專注孕產(chǎn)、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