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的這些只是教育的常識。”這位“網紅校長”的“出圈”,不僅僅因為他關于教育的言論,在人才培養(yǎng)中他堅持把培養(yǎng)“終身運動者”放在第一位。
在錫山高中,學生每天必須上一節(jié)體育課,一直要上到高考前,學校建有室內、室外兩個游泳館,實現了“人人會游泳”的目標。學校除了專業(yè)的羽毛球場、網球場等運動場地,還建有一般校園里少有的擊劍館、跆拳道館、瑜伽館和壁球館。
在唐江澎看來,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國家方針所要求的課程方案一條條做出來、一點點落下去。只不過,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并不是那么容易。
每個人對未來都懷有美好的夢想。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夢想就是辦出“好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這是一個常問常新的問題。我想,好的教育一定是能讓學生蓬勃生長的教育,教育展開的場所,一定是一個可以稱作學校的地方。學生們會喜歡、熱愛、留戀甚至迷戀這個地方,在這里他們讀書探究,放歌運動,組織社團,潛能得到發(fā)掘,個性得到發(fā)展,人格得以健全,人們看得到、感受得到活潑的生命在向上生長、自由舒展。
好的教育一定是有家國情懷、人類使命的教育,這種教育能將體現國家意志的育人目標、課程方案在校園里呈現出來,變成生動的教育場景,學生不是為了分數而“死揪”,為了升學而苦拼;好的教育一定是家長與社會認同、認可的教育,這就要求校長堅定教育自覺的價值追求,不被功利力量牽著走。我相信,好的教育一定是在向好、向善過程中不斷改進、不斷變革的教育,這個過程雖慢,卻值得教育工作者期待、等待、靜待。
破解基礎教育難題需要信念智慧
更需要實踐邏輯
中國基礎教育界目前需要破解兩大難題:
一是轉化的難題。如何將我們所聽到的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國之大略轉化為學校教育中的生動情境。一個概念、一種方略,并非提出后立刻就能成為一種現實場景。根據美國著名課程專家古德萊德的理論,課程分為理想、正式、領悟、運作、經驗五個層次。從理想的課程概念轉化到學生在真實課堂中實際享有的課程,大概要經歷五個層次的衰減,每個層次都會離我們追求的理想境界更遠一點,甚至有時候還會產生方向上的變異——即我們追求的理想教育主張,和學校實際的教育行為背道而馳。教育者如何把理想的教育理念轉化為現實,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大難題。
二是平衡的難題,即要把握好理想與現實、過去與今天、當下與未來之間的平衡。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過程中,如果忽視對現實的關注,便無法抵達理想的境界。在中國基礎教育界,一些特立獨行的改革者大膽果敢的措施常常讓我們眼前一亮,但由于沒有把握好平衡,他們的作為往往成為那些反對改革的人舉起的反面典型,成為堆壘在后來者心理上、路途上厚實的障礙。
破解兩大難題,基礎教育界的校長必須具備兩個關鍵品質:一是定力,基于教育自覺的堅守;二是智慧,基于實踐邏輯的行動。
“教育自覺”一定建立在對教育價值深遠追問之上,是基于對教育終極價值的判斷而確立的一種信念。如果只是認識、沒有達到信念的程度,恐怕還達不到“教育自覺”的境地。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關注實踐邏輯。所謂實踐邏輯,就是要明確踐行理想的路徑、方法選擇,是“做”的邏輯。以價值實現為目標,專業(yè)地設計出清晰的、可操作的實現路徑。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為發(fā)展學生審美素養(yǎng),我國課程方案規(guī)定,中國高中生畢業(yè)必修的88學分中,必須修滿6個藝術學分。這就意味著從高一到高三每周必須開一節(jié)藝術課。這不是僅靠“教育自覺”和簡單重復幾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口號就能解決的,它需要有更高的智慧、要遵循實踐的邏輯。人的感性發(fā)展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體系化、二是專業(yè)化。如何抓住16歲這個藝術素養(yǎng)發(fā)展的最后黃金期,通過專業(yè)化、體系化的訓練來發(fā)展青少年的感性素養(yǎng),就是校長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那么,對高中來說,每周一節(jié)的藝術課要不要開?這就體現校長的價值判斷與定力,是教育自覺問題。能不能開、如何開?體現校長的方法選擇與智慧,是實踐邏輯。常見的是一些教育者覺得唱不唱歌與高考無關,于是喑啞了校園的歌聲,但他們卻找出無數條理由,告訴人們我們這里沒條件開藝術課。其實,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所以,實踐邏輯是基于教育自覺,智慧往往在定力之上產生。
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
需要讓所有孩子都在探索中求知
我常常在想,解決好平衡問題,某種程度上就能解決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問題。
所謂平衡并非權宜之計,也不是折中之策,而是一種解決教育現實問題的過程性、結構性的原則。要把握好“平衡”,需要堅持四個基本原則:
一是朝著正確的方向。要讓“立德樹人”的光芒真正照亮每一個教育細節(jié)。
最近教育界非常關注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早期培養(yǎng)。那什么是“早期”?早期培養(yǎng)究竟該將其定義為從哪個年齡段開始的教育行為?
我看到,很多時候,大學希望把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早期”到高中、高中則希望“早期”到初中、初中希望“早期”到小學。目前小學階段暫沒聽見有人呼吁“早期”到幼兒園。如果幼兒園也準備早期培養(yǎng)的話,我們的“早期”究竟應該從何時開始?
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在基礎教育階段究竟該如何培養(yǎng)?四十多年來通過觀察我有這樣的印象:所謂“拔尖人才”早期培養(yǎng)方法,大多不過是在所有做題的孩子中間挑一堆做題比較好的孩子,把他們提前選出來做更難、更高程度的題,最后再通過考上那幾所名牌大學來證明他們的“拔尖”。
正像中國足球隊的培養(yǎng)模式一樣。如果中國孩子群體不踢球,只挑個別拔尖人才早期培養(yǎng)踢球,在他們身上寄托沖出亞洲的所有希望,結果只能是一次次讓我們夢碎。常識告訴我們,中國達到世界乒乓運動頂級拔尖水平的人才多,那是因為中國乒乓人口多,打球的多。中國要培養(yǎng)大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唯一的方法是讓所有的孩子都在探索中求知學習,而不是在做題中記憶知識。更不是讓校長們唱著這樣的歌:“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能拔尖的孩子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span>
我認為,對基礎教育而言,“拔尖”與“創(chuàng)新”并非一個整體概念,“拔尖”通常指是一個人才在某個學科中所達高度,這在高中階段其實是很難追求并發(fā)現的,我們似乎沒聽見這樣的表述,某同學具有“拔尖潛質”。而“創(chuàng)新”是所有孩子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我們更應該關注一個人身上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的素養(yǎng)、創(chuàng)造的潛質。無論是“無中生有”的創(chuàng)新,還是“有中生新”的創(chuàng)新,都是可以在大面積學生身上培養(yǎng)的素養(yǎng)。如果我們更多關注全體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養(yǎng),我們國家的拔尖人才將會順勢而生。十年樹木,基礎教育更應該關注其“粗度”而不是“高度”,樹干太細了是長不高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方向。
二是設計有限的目標。我們必須把握一種漸進性的原則,統籌“方向性”與“現實性”。把握改革的力度和現實承受的程度,我們應該從理想中間分解出來有限的目標,以每天、每學期實現一點點有限的目標來朝著我們的方向上前行,而不是建構一個宏大的結構。例如,破五唯的頑瘴痼疾,需要體系設計,更需要點點突破,不要指望一下子用“十全”破“唯一”,先實施個“有二”就是重大突破了。
三是堅持專業(yè)的探索。能不能進行專業(yè)的探索,是能不能沿著我們分解的目標走向理想前方的一個重要的技術路徑。對于那些年輕人以及將來可以到學校從事管理的人,我一直強調:不在其位,難謀其政,難長其才,難成其威。只有在實踐當中,你才能體會到校長的辛苦、才能增長校長的智慧。僅依靠教育理論亦或是若干個管理的模型去解決現實問題是完全不夠的。
從2020年起我施行了“校長輪值制”,選用我們學校的一批80后同志,讓他們真當校長、當真校長,在實踐中歷練才干、在崗位上增長智慧。他們將是有可能把我們學校引領向2035年甚至2049年的那一代人。在我臨近退休的時候,我完成了一個重要的使命——培養(yǎng)替代者。
四是相信時間的力量。我們只有從今天做起、久久為功,就一定會在實踐中找到改變的價值和意義。
面向未來
創(chuàng)新全面育人系統路徑
我提出的“終身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yōu)雅生活者”觀點在抖音點贊超3000萬、全球媒體觸達百億級。這也從側面證明人們普遍認同我們要培養(yǎng)這樣的時代新人。
這些年來,錫山高中不僅著力刻畫新時代高中生形象,還在創(chuàng)新全面育人系統路徑。
以選課為例,現在的學生普遍存在一種選課邏輯:不基于自己特長進行判斷選擇,而是看哪個學科更容易得高分。我認為,現象背后的關鍵在于他們缺乏清晰的人生規(guī)劃。因此,錫山高中的課程體系按照高校13個專業(yè)分成7個專業(yè)大類,著力點就是讓學生在深刻體驗專業(yè)大類的過程當中認識自我特長,在認識自我特長當中,完成對人生路徑的規(guī)劃。
同時,我們創(chuàng)設未來性成長“社區(qū)”。將校園環(huán)境建設為教育場域,學生在未來教室等260余個學習空間、學生銀行等46個工作情境、宿舍居委等生活場景中自我管理、擔當盡責。
此外,我們還形成理想信念激發(fā)動力支持系統。其中既有學校分布式管理的系統,也有社會支持學校發(fā)展的系統。
未來主義哲學家說,如果你對理想還有美好的期許,就讓今天的校園發(fā)生一點改變。在我看來,一定要相信時間的力量,不可能期望每一次改革都驚天動地、每一次改革都是手到病除。但未來就在我們的前面,我們必須朝著正確的方向往前走。
(本文為唐江澎在華東師范大學主辦的影子校長論壇上的主題報告。本報記者吳金嬌整理)
編輯:JOJO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