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在《致父親》中寫道說,“我是你教育的產(chǎn)物,你是我衡量萬物的尺度?!?/p>
《致父親》是一封長達三萬字的信,他通過描述他與父親的關(guān)系,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一個暴君式的家長形象,控訴了專制家長對孩子的摧殘。
卡夫卡
卡夫卡一生因此也生活在孤獨和恐懼中。
而像卡夫卡父親這樣的家長,在中國是司空見慣了。父母總是對孩子期望過高、管制過嚴。由此而引發(fā)的事端更是不計其數(shù)。
前陣子新聞中報道的14歲的初中生,被媽媽打了兩巴掌,跳樓身亡。
最關(guān)鍵的問題在于:孩子近在咫尺,我們卻“看不見”他,“看不見”他的需求、情緒。
養(yǎng)育是一場修行,孩子的一生會帶著父母的印記。
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會做不焦慮的父母,允許孩子犯錯,看見孩子的情緒。
更能讓我們了解養(yǎng)育就是一個狀況頻發(fā)、不確定性很強的過程。
這本書的作者是麗莎·舒格曼。她有著十幾年的兒童教育經(jīng)驗,她也是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著有暢銷書《波士頓環(huán)球報》。
在這本書中,作者介紹了養(yǎng)育5-8歲孩子的心法,書中羅列了養(yǎng)育過程中的18個誤區(qū)。
每一個小部分作者都結(jié)合了一些切實的案例,或者是自己孩子的親身經(jīng)歷,來警醒讀者,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養(yǎng)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yǎng)出獨立、抗壓力強的孩子。
作者舒格曼說,“當您接受了孩子‘生而不同’理念,真正認同孩子的發(fā)展遵循其獨特的生理時鐘,您就在家庭教育方面領(lǐng)先于其他家長了。
鼓勵孩子認清自我、接納真實的自己是家長信任孩子、支持孩子的表現(xiàn)。孩子一旦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就會發(fā)揮出無限的潛力?!?/p>
不幸的是,很多孩子沒有被如此對待過。
有一天晚上,卡夫卡因為口渴,想要喝水,可能也是想要激怒父親。父親就把他抱到外面的陽臺上,關(guān)上門。
卡夫卡父親
時隔多年,卡夫卡回想起此刻,都如鯁在喉。
這樣的事情好像發(fā)生得再常見不過了。
長期被這樣對待的孩子,他們時常會感覺到自己不被愛,不被接受,自己的需求不被“看見”和認可。
他們會一味壓抑自己的需求,來滿足別人,從而使得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損害。
更嚴重的是,他們的自我認知會在無形之中被瓦解,漸漸活成一個“空心人”。這些負面影響會波及到學習、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接納孩子的情緒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其實,有時孩子不是要故意對著干,而是因為他太小,他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有不當之處。
而此時,我們往往會覺得,孩子就是故意氣我們。
其實不是,當我們了解到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或許更能夠接納孩子的不良行為。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的作者,舒格曼的女兒莉比,也患有雙重人格障礙。
雙重人格障礙在她女兒身上的表現(xiàn)是,上一秒還開開心心的,下一秒就嚎啕大哭。經(jīng)歷了整整十年,她才變得平易近人。
但是作者對待女兒,是以一種“等花開”心態(tài)。
孩子,就像是花朵。多點時間,多點耐心,讓她慢慢綻放吧!
很多父母跳不出“直升機父母”這個坑,整天盤旋在孩子身邊,恨不得把所有的時間、精力、金錢都投注給孩子。
那個被媽媽扇了兩個耳光,跳樓身亡的初中生之所以去跳樓,絕對不僅僅是因為那兩個耳光,而是因為他已經(jīng)徹底失望了,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掌控感。
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中,作者列舉了18個養(yǎng)育誤區(qū)。
例如“成績至上”
“孩子離了父母不行”
“如果懲罰孩子,他會恨我”
“想讓孩子保持競爭力就應該多報興趣班”
“孩子的性格和心態(tài)是天生注定的”
···
你以為孩子要以學習為重,他離了父母不行,于是你事事包辦,把他學習成長的機會,全部用了。
該發(fā)展的能力沒有發(fā)展,于是等他長大了,你罵他,怎么這個都不會,怎么這么蠢!
這其實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也剝奪了孩子的價值感。
每個人的一生都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所謂歸屬感就是,確認自己的重要性。而價值感就是確認自己有價值。
孩子考了98分,你質(zhì)疑,“你怎么搞的,怎么只考98分,還有兩分丟在哪里?”眼里只有那被扣掉的兩分,卻看不到他為98分所付出的努力。
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加優(yōu)秀,給他報五六個興趣班,幾乎把孩子所有的時間都壓榨了。孩子學得不怎么樣,你說,“你看爸爸媽媽這么辛苦賺錢,都是為了你??!你還不好好學?!?/p>
而這些行為和言語會給孩子造成無形的壓力。
研究表明,長期的慢性壓力,會導致較高的皮質(zhì)醇水平,會弱化海馬體里的細胞,甚至會殺死它們。而海馬體是產(chǎn)生創(chuàng)造力和儲存記憶的地方。
這些“誤區(qū)”看似是為了培養(yǎng)出完美、優(yōu)秀的孩子,實則有可能給孩子造成長期慢性壓力,導致記憶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衰退,成績提不上去.
受到父母的責備之后,孩子壓力更大,從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
有時候,因為我們過于追求“完美”,希望事事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卻在無意間剝奪了孩子成長的需求。
成長和犯錯的過程,需要孩子自己去經(jīng)歷,如果一味的包辦或縱容,他們就失去了探索世界的能力,也失去對生活、學習的掌控感。
最近女兒有點情緒上的問題,而我被diss了。
“你就應該好好陪孩子,不要花這么多時間在閱讀、寫作、運營自媒體上了?!?/p>
但是,當我跟女兒說,“媽媽只有有能力愛自己,才有余力愛你。你覺得媽媽應該怎樣愛自己?”
她回答,“媽媽你愛自己就應該把時間多分給自己一點?!?/p>
她的回答令我很震驚,也很欣慰。因為我的想法在一個四歲小孩這里得到了理解。與孩子之間心意相通是一件特別棒的事。她理解我的難處,我理解她成長的不易。
一次看到“雙腿已經(jīng)流浪到外星”的廖智的視頻,我不禁淚目。2008年汶川地震,她被困在廢墟中,等了30個小時,終于被父親發(fā)現(xiàn)了,后來被救出來。也是因為這次地震,她失去了雙腿。
廖智
有一次,她帶著假肢,走在路上,碰到一群孩子,她聽到孩子在后面發(fā)出各種奇怪的聲音。
有一個膽子比較大的孩子,跑到她跟前,對她說,“阿姨,你是機器人嗎?”
廖智一邊模擬機器人的動作,一邊用機器人的口吻順著孩子的話說,“你好,我是長江1號,我可以跟你握手嗎?”
這個小男孩瞬間手舞足蹈驚呼,哇!我看到機器人了!而周圍的大人,都對著這個男孩作出“噓”的手勢,“不要這樣講,要有禮貌?!?/p>
一個內(nèi)心充滿愛的人,才會如此坦然面對自己的傷痛,才會如此去呵護一個陌生孩子的好奇心。
即便是她已經(jīng)失去雙腿了,她依舊將家庭、事業(yè)經(jīng)營得如此之好。
她從心底里接納自己,接納自己已經(jīng)失去雙腿的事實,只有真正接納自己的人,才能笑得那么肆意,活得如此坦然。
只有真正接納自己,才會愛自己,也才能有余力愛孩子。
特斯拉CEO埃隆的母親,梅耶·馬斯克說,“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看到你在成為更好的自己,除此之外,都不重要?!?/p>
當我們允許孩子做一個平凡人,接納孩子的缺點,在此基礎(chǔ)上,幫助他慢慢進步,才有可能收獲。
那么《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它是圍繞孩子身上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為核心點展開討論的,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我們的父母們都太焦慮了。
其實孩子的行為不良、成績一般、溝通障礙等等一些問題,它們出現(xiàn)在生活中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圣嚴法師寫過十二字真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strong>
這其中最難的就是接受它。但也只有真正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我們才能放下焦慮、耐心引導,去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并成為孩子成長的推手!
-END-
關(guān)注我,與你一起分享好書,感悟人生,看世間百態(tài)!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