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開講#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之所以年少不讀水滸,是因為少年時期容易沖動,學習梁山上的草莽英雄,容易染上不良習氣,
而老不讀三國,則是因為人隨著年齡增長,有了一定社會閱歷與地位之后,
再讀三國,容易被里面的爾虞我詐影響,讓人變得老奸巨猾,工于心計。
年輕的時候我們憧憬趙云,關羽,張飛,呂布等萬人匹敵的英雄,而現如今再次翻閱《三國演義》,不免贊嘆其中的奇謀妙計,我們印象中的三國斗智,大多發(fā)生在兩軍陣前,殊不知各方內部依然暗潮洶涌,
尤其是在劉備托孤之后的蜀漢,有這么一個人,他雖是劉備的托孤重臣,卻因為權力斗爭,成為了蜀漢北伐的絆腳石的絆腳石,他就是驃騎大將軍——李嚴!
熟悉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演義小說,而西晉學者陳壽所編寫的《三國志》則為正史,在演義中李嚴是一員莽將形象,曾經與蜀國五虎上將之一的黃忠大戰(zhàn)四十多個回合不分勝負,后來被諸葛亮用計謀包圍,才投降的劉備。
而正史中的李嚴,文、政、武、智俱佳,在漢末諸侯混戰(zhàn)時期,還是一名難得的漢室的忠臣,一心輔佐劉氏宗親。
李嚴年輕的時候在劉表麾下任職,以才干聞名,后來曹操兵臨荊州,劉表病逝后,荊州當地重臣蒯越、韓嵩、傅巽等人極力勸說繼任者劉琮投降,劉琮不得已歸降。
憑借李嚴的能力,在曹操手下必定會有更好的發(fā)展,而李嚴卻對投降嗤之以鼻,說“吾誓不降曹賊!”
然后李嚴向西投奔益州牧劉璋,繼續(xù)為劉家宗室效力。
在劉璋手下,李嚴擔任成都縣令,在他的治下,成都商市繁榮,百姓安居,李嚴也因此聲名遠揚。
后來劉備入蜀,大軍進攻益州,劉璋慌亂之中馬上征召李嚴,要求他在綿竹布陣,率軍抵御劉備,李嚴思量許久,認為益州雖然富庶,
但劉璋暗弱多疑,益州兵毫無軍紀,這樣下去遲早會被人吞并,而劉備與劉璋同為漢室宗親,又以仁德出名,于是帶領部下投靠了劉備。
劉備入蜀取得益州后,封李嚴為犍為太守,同時為了改變劉璋治下益州混亂的現狀,劉備下令,由諸葛亮、法正、李嚴、劉巴、伊籍,共同制定了未來蜀國法律的基礎——《蜀科》,足見劉備對李嚴的器重,與對他才干的肯定!
當時的益州“法紀松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中之民思為亂者,十戶而八”,益州地方氏族早已目無法紀許久,而《蜀科》的頒布讓許多益州豪紳產生了反抗之心。
果不其然,在《蜀科》頒布后不久,馬泰、高勝等盜賊在當地士紳支持下,趁劉備在漢中,招募數萬人,在郪縣起兵。
此時的李嚴聽到消息,當機立斷,不等其他地區(qū)支援,趁反賊立足未穩(wěn),率領本部士兵五千余人火速前往討伐,馬泰與高勝倉促組織兵力抵擋,
但亂民流寇怎能跟正規(guī)軍相抗衡,馬泰高勝被當場斬殺,其他暴民眼看首領陣亡,紛紛四散奔逃,回家繼續(xù)務農去了。
南中地區(qū)的蠻夷部落首領越嶲夷王高定早就不服蜀漢統(tǒng)治,聽聞馬泰高勝叛亂,馬上也起兵圍攻新道縣,李嚴一鼓作氣,領兵馳援,大破高定。
劉備在漢中聽聞李嚴勇猛,接連平定兩起叛亂,大喜過望,馬上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同時依然兼任之前的犍為太守。
而在太守之位上,李嚴也頗有作為,史書記載李嚴“鑿山修路,大興土木,使得犍為郡“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
一年后,李嚴等十一人聯合上書《漢中王勸進表》,勸劉備稱王,劉備假意推辭,但群臣不斷堅持,便不再拒絕,自立為漢中王,此時的李嚴,已經是劉備蜀漢的核心班底之一。
李嚴雖然文治武功俱佳,但為人卻十分的孤高,很難與別人相處,除了自己的老上級,劉備最寵信的謀士法正以外,其他哪怕與他平級的官員他都不愿來往,這也為他最終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公元222年,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發(fā)動夷陵之戰(zhàn),傾全國之兵東征伐吳,卻不想大敗而歸。
回蜀以后劉備便一病不起,到了公元223年,病情加重,劉備自知歲月無多,于是召見諸葛亮與李嚴,下詔命二人輔佐劉禪,其中以諸葛亮為主,并掌內外政事,李嚴為輔,掌內外軍事。
從劉備托孤遺詔可以看出,李嚴雖然為輔,但是卻掌管蜀國內外軍事,地位絲毫不遜于諸葛亮,李嚴雖然頗具才干,但是為何能得到如此重位,這就要從劉備從發(fā)跡到最后建立蜀漢政權,蜀漢的內部派系“三大一小”說起了。
“三大”里面,首先就是劉備的核心派,我們耳熟能詳的關羽、張飛、趙云、簡雍、孫乾,都屬于劉備的核心派,這群人忠心耿耿,無論劉備多么落魄始終不離不棄,這些人是劉備前期崛起的主要力量。
第二大派系是荊州派,以諸葛亮為首,還有魏延、黃忠、向寵、廖化等文臣良將,是劉備占據荊州之后發(fā)展起來的勢力。
第三大勢力則是益州派,大多都在劉璋手下任職過,在劉備入蜀時投降劉備,核心人物是法正,而李嚴也是益州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一小”則是保守派,是益州本地的保守勢力,他們與益州派一樣之前都在劉璋手下任職,但大多是被迫投降,雖然依附于劉備,但是依然心懷不滿。
在劉備托孤之時,蜀漢的能臣武將已經凋零大半,嫡系派大多戰(zhàn)死沙場,只剩趙云一人堪用,益州派核心人物法正也已病逝,而保守派又離心離德,此時的荊州派文有諸葛亮,武有魏延,整個蜀漢儼然荊州派一家獨大。
為了防止荊州派專權,所以劉備在托孤之時,內外政務雖然委托給了諸葛亮,但軍事權力并沒有賦予更善于統(tǒng)兵打仗的魏延,而是交給了綜合能力更加均衡的李嚴,李嚴當權后,既可制約荊州派,也可以讓保守派信服,一舉兩得。
此時的李嚴一時風光無兩,但后續(xù)的發(fā)展卻令他始料未及,伐吳失敗后,劉備忌憚東吳西進,于是托孤之時命令李嚴鎮(zhèn)守防御東吳的前頭堡——永安。
但劉禪上臺之后,采納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zhàn)略方針,將大軍調往魏蜀前線,李嚴所在的永安由“前頭堡”變成了大后方,
所謂的“統(tǒng)管內外軍事”只剩下空名而已。軍政大權均落在諸葛亮手里,蜀國各個要職也被荊州派把持。
李嚴何等孤傲之人,眼見諸葛亮勢大,卻又無可奈何,于是索性給諸葛亮寫了封信,要求諸葛亮“加九錫”“九錫”是皇帝賜大臣的最高禮遇,也是進爵稱王之前的一個標志性步驟,東漢王莽篡位之前就舉行過“加九錫”。
李嚴勸諸葛亮“加九錫”實為諷刺他權勢過大,不如自立為王,諸葛亮收到信后大怒,回信將李嚴斥責一番,從此二人之間就產生了間隙。
此時的蜀漢失去荊州,只有益州一州,而諸葛亮兼任益州牧,諸葛亮準備伐魏時,調李嚴來鎮(zhèn)守漢中,李嚴卻推脫不去,并表示“你我同為托孤重臣,現在你是益州牧,應該分出五個郡來成立巴州,由我擔任巴州牧!”
諸葛亮自然沒有答應李嚴,但為了伐魏大業(yè),諸葛亮還是上書劉禪,將李嚴官升一級,封為驃騎將軍,又讓李嚴之子李豐,統(tǒng)領負責江州地區(qū)的防務工作,再連番嘉獎之下,李嚴這才同意前往漢中。
李嚴三番五次的作對,終于惹惱了諸葛亮,公元231年,諸葛亮出岐山伐魏,李嚴負責調運糧草,誰知遇到夏季多雨,糧草運輸供應不上,于是通知諸葛亮撤軍。
諸葛亮得到信后立即撤軍。李嚴又怕自己督糧不利被劉禪責罰,假裝驚訝的說“軍糧非常充足, 怎么大軍撤回來了?”,
因為諸葛亮在撤軍途中大敗曹軍,誘殺了曹魏大將張郃,李嚴又上奏劉禪,說“軍隊其實是偽裝撤軍,好引誘敵人決戰(zhàn)”。
后來二人共同面見劉禪,剛取得勝利的諸葛亮只要順著李嚴的話往下說,就能幫李嚴洗脫督辦糧草不力的責任,
但諸葛亮這些年來早已對李嚴有諸多不滿,便將李嚴要求撤軍的信件呈了上去,來往書信都是李嚴親筆所寫,李嚴矛盾的說辭一下子暴露無遺,只能不斷地叩頭請罪。
最后在諸葛亮的授意下,劉禪將李嚴貶為庶人,流放梓潼。
成為庶人的李嚴一直希望諸葛亮能重新啟用他,
哪知公元234,諸葛亮去世,李嚴聽聞后認為自己回朝的唯一途徑沒了,激憤發(fā)病而亡。
李嚴自從歸附蜀漢以來,無論劉備、劉禪、甚至諸葛亮均待他不薄,但越是褒揚嘉獎,他的虛榮心就越發(fā)強烈,借國家要務為要挾,獲取利益,
雖然他能力出眾,對蜀漢也忠誠無二,但如果這種人和事任其存在下去,必將導致國家的禍敗。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