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
大連的女友發(fā)了個朋友圈:明天立春,春餅店里又要擠滿人了。她慶幸好友提前給她送了春餅,好讓家人“咬春”。第一次見北國的春餅,真好看,粉紅、淡青、淺墨、輕紫四顆小餅精致地擺在禮盒中,扎著緞帶,暖意撲面。
剛剛過去的一個月,我們這里連下三場大雪,前面的未融,后面的跟上,氣溫一度跌到了攝氏零下十度左右,在我們這個小城并不多見。暖冬過多了,冰凍便是奇遇。雪就這么不管不顧地下了,十幾厘米厚的積雪堆在那里,學校停課,機關(guān)人員掃雪。霜前冷,雪后寒,這樣的感受太直接了,明明陽光還行,就是寒氣逼人。在沒有供暖的南方,暖是空調(diào)給的。
與攝影界的朋友小聚,聽他們相約,立春日大早要趕去鄉(xiāng)下,拍攝鞭打耕牛的耕作戲。這一興于西周的民俗,多年息演,史料留痕。如今物質(zhì)條件好了,人們開始重視精神需求,復(fù)原了這樣的祈福方式:一人牽犁,一人扶犁,眾人載歌載舞,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追求。
生活的儀式感,在我這個嘗過咸淡的中年人眼里,越來越淺而淡。沒有想到,我的身邊仍然有一部分這樣的人,或者為了趣味,或者為了工作,那么虔誠地對待節(jié)令。那我該做些什么迎接立春呢?
立春是農(nóng)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意味著山萌水動,大地復(fù)蘇。不管我們留意不留意,節(jié)令的腳步不會錯亂。立春的前一天,正好休息,我迫切地要回鄉(xiāng)下,鄉(xiāng)下小院有我的小菜地呢。老人們就著院墻的柵欄,給菜地搭了個塑料棚防凍,與真正的蔬菜大棚沒法比。十幾厘米的積雪壓在上面,有的地方雪化成水,又結(jié)成冰,窩在薄膜里淌不出去,全部壓在薄膜下面稚嫩的菜上,看了心疼。我決定清除積雪,整理塑料棚子,讓菜也曬曬太陽透透氣。
白雪一捧捧塞到柵欄外面,大冰塊掰起,整個兒扔出去,拽著薄膜,讓雪水順著勢淌,先淌到院子里,再淌到院子外。陽光正好,這些雪水一會兒就無影無蹤。手指接觸到冰,還是有一點冷,倒不像前陣子那么刺骨,這是春來的節(jié)奏嗎?纏在柵欄上的薔薇,早早泄露春的消息,枝條上鼓起無數(shù)的紅米豆,只等一聲令下,爭相放出無數(shù)像雀舌一樣的紅葉,既而轉(zhuǎn)綠,打苞,開花。
我的菜地也得到大地回春的消息了。六個平方的地方,豌豆、紫蒜、菠菜、香菜、小青菜、大青菜、香蔥,好幾個品種呢,它們在積雪覆蓋下的塑料棚里無憂地長著,油綠,不帶一片黃葉,低聲悄吟春之聲。菜地中間,簡易的拱架被雪水壓塌,嫩嫩的菜莖有的已被折斷,悶在薄膜下透不過氣來的樣子。我將薄膜全部揭開,趁著暖陽,讓菜們起身。冬日的雪水從大棚四邊浸入,菜地也是濕漉漉的,正好讓地也曬曬干,濕氣太大,不利于蔬菜生長。
先生在樓上讀書,卻時刻擔心我在菜地動作過大,不時伸頭觀望,關(guān)照我好好伺候,過年餐桌上的新鮮蔬菜指望它們呢。真到年根里,啥東西都好買,都舍得,但這從地里到嘴里不需十分鐘的蔬菜,哪里找呢?菜地邊角,大棚漏空處,有積雪滑下,沒了幾株大青菜,菜們都凍得硬邦邦的,有些都凍傷了。趕快間隔著鏟了,中午做個青菜炒牛肉,放點紅剁椒,不要太下飯。而沒傷著的菜只要不疲(受傷皮汁分離),讓它們慢慢還魂,還會在地里好生長著。
在雪窩里扒菜,是我迎接立春的方式。不畏寒冷,春意已到院門。
我還在菜地里剪了一小籃子豌豆苗,挑了一把菠菜、一把香菜,還拽了一把小青菜,挖了一把紫蒜,然后坐在滿滿陽光的小院里,將它們理干凈,分袋裝好,帶回城里,下面條、燙火鍋、炒菜,樣樣都方便,夠吃上一個星期。
當初建這個房子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都勸阻,同等資金可以在揚州新車站附近買個一百六十平米的大套。前后不過五年,論增值,揚州的房翻了一番,這鄉(xiāng)下的屋呢,基本沒增。我不太精于算賬,知心的朋友算給我聽的時候,有點懊悔。但當我在立春的前一天,在這個小院里,忙忙碌碌不經(jīng)意間就過了大半天的光陰,心里是那樣的寧靜、滿足、舒暢,這是多少倍的投資回報都給不了我的。
在我的地盤,通過一個個鮮明的節(jié)令,與大地萬物感應(yīng)共鳴,周而復(fù)始,不竭不厭,很古典,也很時尚。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