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的春節(jié)快要到了,我家附近上點檔次的酒樓包間天天爆滿,人們急匆匆地進行各種節(jié)前社交餐聚。我也參加了幾次,發(fā)現(xiàn)跟過年、年味兒毫無關(guān)系。
這些聚餐,給我印象深刻的有兩類人:
一類是志得意滿的,譬如去年發(fā)財了,股票上市了,提了職稱升了官職,獲得個行業(yè)里的獎項,這些人得意其精致的人生成功。
另一類,則彌漫著中產(chǎn)階級式的焦慮:譬如居住在沒有更多好學校的朝陽區(qū),為了鎖定學籍就要去好學區(qū)買房子,但西城區(qū)動輒上千萬的狹小破舊、環(huán)境繚亂無序的所謂學區(qū)房,讓他們陷入各種憤怒與不平衡;再有就是霧霾,以及由霧霾引起的恐懼,環(huán)境污染、食品與水的不安全,他們散布各種聳人聽聞傳言,彼此嚇唬,然后話題便又峰回路轉(zhuǎn)到逃離,談到移民。他們渴望能去美國,較之他們當下在京城的焦慮糾結(jié),那里是天堂??諝?、水、食品、孩子的教育都是好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tǒng),好!他們認為商人特朗普比希拉里好,那里太平祥和,前程廣大。
是的,中國人的新年要來了,得意的人想著更大的騰達,焦慮心塞的人向往另一片樂土,而春節(jié)、過年、年俗,是個無所謂的事情,都是老套,不合時宜,不解決當下問題。所謂“春節(jié)”的古老儀式,就是塵封的老畫片,老古董,今人已與之已相忘于江湖。
門神但在已成為過往的上一個丁酉年,以及那個丁酉年以前的很多很多個京城老北京人過年,都是一次次盛大而隆重的儀式過程。老北京人過年是從進入臘月開始的,屆時,整個市面會籠罩在一層厚重的激動氛圍里。
從臘月初八一過,關(guān)于過年的節(jié)奏更加緊湊起來,年貨的采買正式開始,甭管窮還是富,勞作一年的人們總是不惜在這個時候開始集中花錢消費,以期過個“肥年”。民謠曰:“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本褪谴叽倏燹k年貨了。
清末民國時期的京城,廟會是集中購買年貨的主要場所。雖然日常生活街邊店鋪肉菜雜貨也還方便,但京城的幾大廟會則是大而全,雜而熱鬧的場合,吃穿用度日用百貨,只要你能想到的,都可以在廟會的各式攤檔上找到自己所需。采買年貨被稱為“置辦年貨”,是每個家庭一年里最重要的一次大花銷。那時候,廟會就像個大超市,只不過都是顧客與賣主一對一討價還價的交易,買主也可以貨比三家,一個廟會逛下來,各種年貨采買基本可以滿足。
接著民謠曰:“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
臘八到二十三祭灶王爺之間,各家都是忙著采買,縫紉漿洗,或者了結(jié)年前該辦結(jié)的事項——舊事不過年。到了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人間閑事的日子,各家必是要一本正經(jīng)地祭祀灶王。在民間看來,灶王是觀察凡間各種罪過的神明,是受了玉皇大帝指派來監(jiān)督百姓家庭的耳目。灶王爺不僅掌管家庭廚房之事也是兼管家庭內(nèi)外日常事務(wù),民間的敬畏油然而生。 “祭灶”習俗不僅有祈求原諒過失罪過,更有請灶神保佑子孫興旺的含義。清代后期,灶神已逐漸變成掌控人間福禍,決斷生死的大神仙。
家家戶戶的灶壁上都供奉灶神,是一張木版水印神像,出自天津楊柳青畫匠之手。兩邊貼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者“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的對聯(lián)。
灶王祭灶是男人的事,女人不出現(xiàn),北京的習俗是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歸天,言說人間善惡事,除夕夜再迎接回家。男人要念誦禱詞,無非就是好話多說,不好的事避過,并奉上供品,供品有:關(guān)東糖、糖瓜、南糖。,另備涼水一碗,草料一碟,是給灶王爺坐騎——一匹馬預備的。祭畢,將關(guān)東糖往灶頭上一抹,意思是將灶王尊口封上,說給玉皇大帝的話就是甜言蜜語。祭祀完,將舊的灶神紙揭下來,連同紙錢草料一并焚燒,以示送其遠行天宮。
民謠里的“二十三,糖瓜粘”,給灶神供品里一定要有又甜又黏的食品,這就是關(guān)東糖、糖瓜和南糖。關(guān)東糖本來指東北滿洲那邊生意人帶來的一種糯米做的硬糖塊,非常堅硬而細膩,摔都摔不碎,要用刀砍。糖瓜是北京本地“糖行”制作的一種甜瓜或北瓜模樣的糖,分有芝麻和沒芝麻的,里面是空心。后來關(guān)東糖改為京城商人自己制作,便是今天還可以見到的一種甜中還帶點酸味的條形麥芽糖。咬一口,脆裂開,橫斷面有不少蜂窩。一聲嘎巴脆后,便是牙齒與舌頭與麥芽糖甜蜜的糾纏——沾牙,正因如此,便在孩子的嘴巴里充分咀嚼、品味,充分逗留而充分享受那味覺與口感。在那些貧窮的日子里,小孩子手里攥著的關(guān)東糖,簡直是人間美味,是他們心目中世上最甜的糖果!即使手心發(fā)熱,攥到手上沾著糖粉,也會毫不浪費地舔干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