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成都的向往,不只是饞涎欲滴的小吃,也不僅是玉林路上的小酒館,更是杜甫草堂的吸引。2019年7月中旬的成都之行,我專程到位于青羊區(qū)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拜謁。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guī)Э谟呻]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來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稱“成都草堂”,“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中提到的便是。歷史上草堂幾經損毀,幾經重建,1955年,新中國成立了杜甫紀念館,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跡地。詩人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是他漂泊的一生相對安穩(wěn)的時期。有親友接濟,小兒繞床,享受天倫之樂,親近美麗的大自然,詩興大發(fā),寫下了240余首詩作,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包括描述浣花溪優(yōu)美景色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輕松自在和空靈,也有“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大愛情懷。雖然遠離戰(zhàn)亂,依然憂國憂民,杜甫在這段時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現實主義詩篇如《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走進占地約300畝博物館,景色清幽雅致。“風含翠筱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荷花池里亭亭如蓋,體形碩大的錦鯉自在游曳,風里透著陽光的味道和花草的清香,園林設計完整保留著明清修葺擴建時的建筑格局,古樸典雅,布局工整。草堂舊址自然是中心景點,依據杜甫詩句描寫和明代復修格局于1977年重建,再現了詩人故居的田園風貌,營造出濃厚的詩意。三間茅草屋坐南朝北,屋頂是厚厚的茅草,竹耙做擋,黃泥抹墻,四壁皆透光,家具極簡陋,詩人在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里,汲取浣花溪賦予的靈感,才思噴薄,大放異彩,真乃“詩圣”也。當年的茅屋前,有一條兩旁栽滿花木的小徑,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便是“花溪”了。今天的花溪,是連接杜甫草堂紀念建筑群與原草堂寺的一條紅墻夾道小徑,有游客在此誦讀詩句,上傳抖音視頻;更多的人在這里駐足留影。花徑盡頭是“草堂影壁”,清末四川勸業(yè)道道尹周善培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草堂”二字于此,數度毀損又幾經修復。1958年3月7日,毛澤東在參加成都會議的閑暇時間,參觀了杜甫草堂,曾對著這兩個字久久凝視。“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的“柴門”,是一個低矮簡陋的院門,門上匾額“柴門”二字為著名畫家潘天壽所書。這里每一處都是珍貴的文物和寶貝。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頂的亭子,內樹有一石碑,鐫刻“少陵草堂”四個大字,筆力渾厚,筆姿秀潤,是果親王允禮所書。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果親王送達賴進藏,經過成都,特拜謁草堂,留下此手跡。梅園位于杜甫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數十畝,原是一處私家花園,也是建國后劃歸草堂管理的。過詩史堂折而向西,經水檻,穿月洞門,梅園就在眼前了。可見一座四層磚塔聳立湖畔,一座曲橋橫跨湖上,塔名"一覽亭",取自杜甫《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塔影倒映水面,與曲橋形成呼應,透過月洞門,塔、橋、湖、花、樹,渾然構成一幅精美的畫面。可惜這個季節(jié)里梅園青青,不見梅花吐蕊,想必冬天時,滿園花開,香氣四溢,別有一番意境。“昔我去草堂,蠻夷塞成都。今我歸草堂,成都適無虞”。直到臨終前,杜甫仍希望回到草堂,這個給他留下太多美好回憶的地方。往事如煙兮,不可追,今日之中華盛世太平,倘若詩人穿越千年,生在今朝,該不會再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悲情了吧?作者簡介:任芳,筆名淺秋。賦閑在家中年女子一枚,愛生活,愛閱讀,文筆生澀,然感情真摯,請多指教。責編 |王芳 編輯 | 王世杰 圖片 | 網絡
轉載時請注明來源 | "大河文學"(ID:daheliterature)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