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每一個對中草藥略有所知的朋友來說,柴胡絕對算得上一味“大名鼎鼎”的中藥。在很多的傳統(tǒng)名方里,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那么,您對柴胡到底了解多少呢?
本文就從外形到性味再到歸經,全方位來介紹一下柴胡,以便讓大家更清楚它的特性。
作為一種植物中草藥,我們有必要簡單介紹一下柴胡的植物屬性。從它的名字里就能大致可以看出,“柴”的意思就是柴禾,而“胡”責通“禾”。可見在古時候,柴胡本來就被人們用來當柴禾使用。
從現代植物學的角度來看,柴胡屬于傘形科草本植物,它的葉子細長如竹葉,所以又叫做“竹葉柴胡”,多生長在背陽向陰的山坡。
中藥素來就有道地藥材的說法,根據產地的不同,產于北方的柴胡叫北柴胡,質地較硬;產于南方的柴胡叫南柴胡,質地較軟。就具體地域來說,一般以陜西關中一帶產出者為佳,湖北產出者次之。
在最古代的時代,柴胡被叫做“茈草、茹草、山菜”,只是在后來的歷史進程中,受文化、民俗等多方面的影響,最終才定名為柴胡。
柴胡的葉子叫做“蕓蒿”,氣味辛香,也可以食用。而入藥的部分則是柴胡的根莖,每年的二八月采收,洗凈曬干后切段入藥。
說到這里,順帶說一下柴胡的炮制。雖然,柴胡大多直接生用入藥,但常見的炮制方法也有兩種:
醋炒柴胡:生柴胡均勻噴灑陳醋調水,并靜置一段時間,待醋水被完全汲取后,上鍋清炒、或者麥麩炒黃均可。
鱉血柴胡:用鱉血也就是甲魚的血,和柴胡充分攪拌,待其汲取潤透后清炒即可。
從效用上來說,生柴胡善于辛涼解表,醋炒柴胡善于疏肝理氣,鱉血柴胡善于柔肝緩急,更少辛燥之嫌,虛熱骨蒸之證常用。
根據現代科學的研究,柴胡里面含有很多揮發(fā)油,能緩解由細菌等微生物引發(fā)的發(fā)熱癥狀。
柴胡中含有的皂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柴胡所含的多糖,能促進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提高機體免疫力。此外,柴胡還有一定的抗肝損傷、抗輻射等作用。
從中藥的性味歸經來說,柴胡味苦而性小寒,歷代本草家也有認為柴胡性平和的,無毒,主要能入肝膽二經。
從中藥分類來說,柴胡屬于辛涼解表之類,也可以用于清虛熱。歷代中醫(yī)最常將其用于外感發(fā)熱之證,諸如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臟器脫垂等等。
《神農本草經》將柴胡列為上品,認為久服能明目、輕身、益精。
和柴胡有關的方劑,小柴胡湯應該是最有名的一個。這個方劑首見于《傷寒論》,由漢代醫(yī)家、醫(yī)圣張仲景創(chuàng)立。
《傷寒論》第一次提到的小柴胡湯,是針對“太陽病”而設,原文大概是:
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但隨年延代革之后,小柴胡湯逐步被推崇為“和解少陽”的經典方劑。它以柴胡為君,配伍黃芩、人參、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棗為引。
所適應的證候是傷寒中風,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者胸中煩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虿豢?,身有微熱,咳嗽。
此外,柴胡最常見的運用,還是以疏肝理氣為主,比如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名方,都有柴胡的存在。
其次,柴胡有升陽作用,所以也常被用于陽氣下陷之證,比如著名的補中益氣湯里也有柴胡。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升振陽氣時,柴胡的用量一般很小,且常和葛根、升麻配伍;當用以清虛熱、寒熱往來時,用量則稍大。
既然柴胡有一定的升提陽氣作用,因此對于肝陽上亢、陰虛火旺、氣機上逆之證,一般忌用。
古代中醫(yī)也有將柴胡佐入承氣湯里以通便瀉下,大概有“提壺揭蓋”之意。
最后,有一種大葉柴胡,雖然名字也叫柴胡,但大葉柴胡有毒,不能入藥,也絕對不能當作竹葉柴胡使用。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