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最美的一種語言。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書寫出了我們每個人的心緒,也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也有些帝王希望加入進來,他們總喜歡創(chuàng)造獨屬自己的字,以展現他們“真命天子”的特殊身份,前后曾有三位皇帝“生造”過許多的字,但很多都消亡了,如今只有一個字被高頻使用,這究竟是什么緣由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淮南子》有言:“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龍顏四目,生有睿德”的倉頡創(chuàng)造了文字,此后天降粟米是人間新生的奇景,鬼怪也有了表述自己痛苦的途徑。文字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文明和荒謬,希望和悲痛開始了在漢字中不停的更迭。根據一般的歷史典籍記載,倉頡職務是黃帝的左史官,他看到鳥獸足跡受到了啟迪,之后搜集整理民間的各種象形符號,加上自己的聰慧才智,嘔心瀝血十數載,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明中第一批象形字。
倉頡造字固然精彩,可惜他如今只停留在傳說層面,中國現存可考證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一些看似不值一文的骨甲,因為雕琢上了奇奇怪怪形狀的紋章,而意義非凡,因為它們正是象形字的開端。隨后冶煉技術開始發(fā)展,青銅器逐漸走上了歷史的舞臺,王公大臣的戰(zhàn)功,詔書,盟約,音樂等都作為銘文被雕刻在青銅器皿上,漢字的載體也從甲骨轉至青銅器,這就是后世所稱的金文。
秦始皇一掃六合,天下歸一之后,他決心將各個方面都“統(tǒng)一”起來,他命令丞相李斯,開始大刀闊斧的將各國的文字統(tǒng)一為小篆,簡化了之前大篆的形體,并完善了其僵硬的線條,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字。之后,漢字又經過了被稱為“隸變”的變革, 標志著漢字古體時代結束,隨后的行書、草書,則是中國古人的肆意之作,雖然張揚隨性,但是藝術價值也很高。
中華的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每個漢字的字體演變,都附有其特定的含義,所以即使隨著朝代更迭,字體在不斷改變,其根本的含義是一成不變的,所以也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就像近現代的漢字簡化過程中,雖然會有些人覺得不習慣,但是大家都能理解,為了更便捷的將漢字作為工具,簡化漢字是一個利大于弊的事情。不過,如果要打算“生造”出一個字來,那就是兩回事了。
歷朝歷代的皇帝中,就有幾個造字的先例。南漢開國皇帝劉龑(yan三聲),這個“龑”字就是他自己生造出來的,據說在他在位期間,算得一卦,在《周易》中解釋為“飛龍在天”,于是他造了一個“上龍下天”的“龑”字作為自己的名字。提起造字的君主,武曌自然是一個典例,她意指自己如同“日月凌空,普照大地”,這就是“曌”的含義,雖然字典中收錄了這兩個字,但如今已經基本沒人再用,所以可以看作是“死”字。
但是皇帝造字中,有一個特例,那就是楊堅造“隋”,公元581年的二月,隆冬時節(jié)的大興城(西安)滴水成冰,北周靜帝的王位到了盡頭,他被迫禪位于丞相楊堅,北周就此滅亡。新王登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莫過于定國號,此時的楊堅認定了一個字,那就是“隨”,可就在他下決定的時候,他忽然又覺得“隨”字帶“辶”旁,有“走”,不穩(wěn)定,流離的意思,不吉利,于是他思慮再三,用“隋”代替了“隨”,自此,“隋朝”被記錄在了中國的史冊中,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隋”字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提起劉龑,大家都知道他是南漢開國皇帝,南漢高祖;提起武曌,大家都明白她是女帝武則天,可是龑和曌,一般人不知認識,故此,他們都已經成為了死字,人們提起他們,都喜歡稱呼他們是南漢高祖和武則天,要說起中國歷史,隋朝 ,是誰也繞不過去的話題,所以“隋”這個字雖然是生造字,但卻比前兩個字更常用,屬于高頻詞,也是必須使用,無法更改的字,它必將隨著中國的歷史,流傳千萬年,永不消亡。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