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有一個地名,曾經(jīng)是英雄隕落處,現(xiàn)在成為了一個榨菜的品牌。
烏江。
“今日,我雖死,也仍是西楚霸王!”
項羽與劉邦的斗爭被當作是各個領(lǐng)域的經(jīng)典案例一直流傳至今,聽老一輩人說話,舉例子的時候還會經(jīng)常提到項羽與劉邦。
是什么讓這兩個人在中國文化中擁有了經(jīng)久不息的魅力,尤其是項羽,他何以讓我們既遺憾又心疼了2000多年?
我覺得,是這兩人身上的特質(zhì)實在太過的典型,英雄輸給奸雄,少年輸給中年,軍事家輸給政治家,好出身輸給壞出身,諸如此類的描述還能舉出許多。
【臨其詩境】
也因為楚漢之爭的典型性,后世那些想要總結(jié)前朝經(jīng)驗教訓(xùn)的人也多對此發(fā)表意見。很有意思的一點是,說起評論項羽的詩,最著名的卻不是那些政治家的總結(jié),而是北宋一位女子在南渡時面對不爭氣的朝廷,表現(xiàn)自己悲憤與不甘的20字短詩。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幾句話的力量太大了,很難想象朝廷在看到民間有這樣的力量仍然選擇了按兵不動,選擇了茍延殘喘。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可以說是以情感取勝,它用很短的篇幅觸動了我們心中對項羽的可惜與追憶。而那些身兼政治家的文人,對項羽的評論則以條理清晰,觀點獨特取勝,其中著名者亦流傳至今,其中尤以杜牧與王安石題寫在烏江亭的兩首詩最值得一讀,特摘錄下來與諸君共賞。
【經(jīng)典原文】
題烏江亭
杜牧 〔唐代〕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疊題烏江亭
王安石 〔宋代〕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條分縷析】
相比較之下,應(yīng)該是杜牧這一首知名度更高一點,不僅是因為詩中出了個成語“卷土重來”,也是因為它整首詩歌的氣氛更加振奮高昂,更加符合世人對項羽的看法,而王安石的分析就更加冷酷一點。
兩首詩共同的特點在于語言通俗流轉(zhuǎn),現(xiàn)代人讀起來也沒有太大難度,這是詠史詩的特點之一,也服務(wù)于更加清楚地表達自己觀點。
首先來看杜牧這一首,第一句首先點明自己論點存在的基礎(chǔ),“勝敗兵家事不期”,有句老話叫“勝敗乃兵家常事”,雖然是為了安撫敗者,但也不失為一個真理。哪有常勝將軍,有的不過是能一次次在失敗中成長的將軍。
所以,為什么要因為當時的一招棋錯,就認定自己滿盤皆輸,再無回天之力呢?大丈夫能屈能伸,這時候包羞忍恥,回到自己老家重整旗鼓,預(yù)備著東山再起才是一個有擔當?shù)哪腥藨?yīng)該做的事情。
江東子弟父老熱切地期待著自己的英雄,希望他得勝而歸,哪怕失意,他們也認定了項羽是楚地的王,是西楚霸王,當時的人們淳樸,忠誠比性命重要太多。
最后兩句是一個樂觀地預(yù)期,“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如果當時項羽選擇了渡河,那廣闊的江東有無數(shù)的俊杰精英,再加上項羽的天賦英姿,卷土重來,打敗劉邦難道是很難的事情嗎?
這件事情客觀上難度有多大,我們現(xiàn)在自然無從分析,不過從杜牧的詩中,我們主要能讀出一種態(tài)度,那就是要樂觀地面對苦難,面對勝敗,人生是一張單行票,沒有回頭路可走,那就應(yīng)該盡最大的可能向前走,再向前走,沒有退卻可言,這是我們從晚唐杜牧那里學(xué)到的精神。
反觀王安石,可能去到烏江亭時年事已高,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太多政治上風風雨雨,所以分析起來客觀而殘酷。
江東子弟隨項羽起兵,各個身經(jīng)百戰(zhàn)已經(jīng)疲憊不堪,中原這一場失敗,也就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壓垮了項羽想要翻盤的希望。即使他回到江東,也已經(jīng)沒有足夠的力量和勢頭來反攻當時氣勢鼎盛的劉邦了。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這一句我個人的觀點是不認同的,王安石明顯是以一個政治家的視角看待全局,他沒有體會到“江東子弟”可能會有的心態(tài)。
他在用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靈魂去推測中華文明萌芽時期的年輕人,這樣的推測是沒有可信度的。
我相信,就算項羽回到江東,明著告訴大家,反攻是一場沒有回頭路也沒有出路的戰(zhàn)斗,依舊有人愿意跟著他,陪他一起死。
這樣的相信或許有些天真,但天真是一種很強的力量,更是現(xiàn)代社會缺少的力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