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通論(十)疑問句 疑問詞
疑問句一般需有疑問詞,有時用疑問代詞,有時用疑問語氣詞,有時二者都用。如: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1、疑問代詞作賓語必須前置。
①疑問代詞作動詞的賓語時,必須放在動詞前面。如:
鄉(xiāng)人長于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薄睹献印じ孀由稀繁容^”誰敬”和”敬兄”的詞序可知: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前面,名詞作賓語放在動詞后面。 二國有好,臣不與及,其誰敢德?《左傳·楚歸晉知罃》動詞前有助動詞就放在助動詞前面。
②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必須放在介詞前。規(guī)則嚴格,幾乎沒有例外。如: 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 子歸,何以報我?《左傳·楚歸晉知罃》
★2、表示疑問的凝固形式
①何如、如何:意為“怎么樣”、“怎樣”或“怎么辦”。如: 傷未及死,如何勿重?《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戰(zhàn)國策·江乙對荊宣王》
②若何、何若、奈何:含義與”何如、如何”相同,意為”怎么樣、怎樣或怎么辦”,如: 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與惡,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注:沒有說成“何奈”的)
③如??何,若??何,奈??何:當中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意為:把(對)??怎么樣(怎么辦),如:年饑,用不足,如之何?《論語·顏淵》 國不堪二,君將若之何?《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記·項羽本紀》
④如之何,若之何:
有時用在動詞前面表反問,譯成”怎么”,如: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左傳·子產不毀鄉(xiāng)?!?有時用在詢問句末尾,譯成“怎么樣”,如:藝麻如之何?衡從其田?!对娊洝R風·南山》
1、疑問代詞
①誰、孰、何
⑴“誰”是指人的疑問代詞,如: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左傳·齊桓公伐楚》
⑵“孰”常表示選擇,可指人也可以指物,如: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論語·雍也》
⑶“孰”字指人時,也有不表示選擇的,此時和“誰”沒有分別。相反,“何”字偶爾也可以表示選擇。如: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論語·微子》 于斯三者何先?《論語·顏淵》
⑷ “孰與”二字連用,以比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如: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戰(zhàn)國策·齊策一》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戰(zhàn)國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⑸“何”是指物的疑問代詞,相當于“什么”,如:
孟嘗君問:”客何好?”《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門人問曰:“何謂也?”《論語·里仁》
⑹ “何”字又可作狀語,表示“為什么、怎么”的意思。如:
吾何愛一牛?《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先生坐,何至于此?《戰(zhàn)國策·魏策四》 “何”作狀語時,被修飾的不一定是及物動詞,也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或形容詞,如: 吾何快於是?《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戰(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⑺“誰”“何”都可以用作定語,“孰”不能,但“誰”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后面不能用“之”字。如: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齊桓公伐楚》
②安、惡、焉、胡、奚、曷
這六個詞只可以作賓語和狀語。作狀語要比作賓語常見。
⑴作賓語時,“安、惡”指代處所,譯成“哪里”;“胡、曷、奚”和“何”字相當,譯成 “什么”;“惡”只用于“惡在、惡乎”,很少用在其他介詞和動詞前面。如:
梁客辛垣衍安在?《戰(zhàn)國策·趙策三》;”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胡為至今不朝也?《戰(zhàn)國策·趙威后問齊使》;許子奚為不自織?《孟子·許行》;”途之人可以為禹”,曷謂也?《荀子·性惡》
⑵作狀語時,“安、惡、焉”一般表反問,譯成“哪里、怎么”;“胡、奚、曷”一般表示原因,譯成“為什么”,如: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 “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nbsp;
姜式欲之,焉辟害?《左傳·鄭伯克段于鄢》;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論語·為政》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詩經·王風·君子于役》
⑶“曷”作狀語時,和“盍”字相通,表“何不”的意思。
2、疑問語氣詞
①乎、諸
⑴“乎”字表示純粹的疑問,在是非句里,疑問的人把一件有疑問的事說出來,要求對方做肯定或否定的答復,譯成“嗎”,在選擇問句和特指問句里譯成“呢”。如: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論語·微子》;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將一位楚國祅祥乎?”《戰(zhàn)國策·莊辛說楚襄王》(選擇問);軫不之楚,何歸乎?《史記·陳軫列傳》(特指問)
⑵先秦時代,已經用過疑問代詞的特指句,極少用“乎”字,秦漢以后,特指句用“乎”字才漸漸多起來。多譯成“呢”。如:軫不之楚,何歸乎?《史記·陳軫列傳》
⑶“乎”字還可以表示反問語氣,但前面必須有疑問代詞、否定詞或“豈”字、“寧”字相呼應。跟疑問代詞相呼應的“乎”字譯成“呢”,其余的譯成“嗎”,如: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戰(zhàn)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
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zhàn)國策·江乙對荊宣王》
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戰(zhàn)國策·趙威后問齊使》;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⑷ “乎”有時不表疑問,而表感嘆。如:
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天乎!吾無罪!《史記·秦始皇本紀》
⑸“乎”字跟“其”、“無乃”(恐怕是)、“得無”等詞組相呼應時,表委婉語氣,略等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吧”,如:其是之謂乎?《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無乃不可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日飲食得無衰乎?《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⑹“諸”是“之乎”的合音,用于句尾時可以用“之乎”去解釋,但是只表示疑問或反問。如: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文王之囿》
②與(歟),邪(耶)
⑴作為語氣詞的“與”和“邪”字語法作用相同。
⑵ 除了有疑問代詞或在選擇問句以外,“與”一般不表示純粹的疑問,疑問語氣沒有“乎”那么強,只是說話人猜想大約是這樣,但還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對方加以證實。這是與“乎”的主要區(qū)別,如:是魯孔丘與?《論語·微子》;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風賦》)
⑶在選擇問句或有疑問代詞的句子里,“與”和“邪”的作用基本和“乎”相同,疑問語氣較強。如: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
⑷“與”和“邪”也都能用于反問。如:
唯求則非邦也與?《論語·先進》;此非以賤為本邪?《老子》
③哉:作用有二:表感嘆;表反問
⑴“哉”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嘆,而且是比較強烈的感嘆,略等于現(xiàn)在的“啊”字。如: 管仲之器小哉!《論語·八 》
⑵ “哉”字和他前面的形容詞可以提到句首,構成倒裝句,表強烈的感嘆語氣。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⑶“哉”字用于反問句,一般要有疑問代詞或”豈”字跟它呼應。略等于現(xiàn)代的“嗎”字,如: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游》;其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⑷“乎哉”表示純粹的疑問。如: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乎哉”也可以表示反問,如: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孫丑下》。表示疑問和反問的主要是“乎”,“哉”主要用來加強“乎”的語氣。
★3、幾種表示反問的習慣說法
①不亦??乎,是一種比較委婉的反問說法,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②何以??為,是表反問的一種說法。意思是“用??做什么”,如: 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論語·顏淵》
這種說法其實是“為”的疑問代詞賓語“何”放在作狀語的介詞結構前,”為”字意義已虛化。 另外,“何以??為”中的“何”字可以用“奚、惡、安”來替代;“以”字可以用“用”字來替換,如: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莊子·逍遙游》;惡用是 者為哉?《孟子·滕文公下》
古代的介詞“以”常??梢允∪?,因而“何以??為”也可以說成是“何??為”,如: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史記·項羽本紀》
③“何??之有”,如:姜氏何厭之有?《左傳·鄭伯克段于鄢》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裝,意思是”有什么??”,”之”是復指之前的賓語”何厭”。
4、疑問語氣詞的連用
疑問語氣詞不僅可以和疑問語氣詞連用(如”乎哉”),且可以和直陳語氣詞連用構成疑問句或反問句,連用的語氣詞都分別分擔了表達語氣的任務,但重點落在最后一個語氣詞上。如: 唯求其非邦也與?《論語·先進》;豈非計長久,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戰(zhàn)國策·趙策四》 斯謂之君子已乎?《論語·顏淵》;女為周南召南矣乎?《論語·陽貨》
學完,記得簽到哦!
這份資料全國通用,幫助很多考研學子成功通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