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閱讀八種設誤類型例析
高考文言文閱讀中,學生易犯一些低級的失誤,如果我們能把高考常見的設誤類型告訴學生,那么學生做題時多長個心眼,效果或許可以好些。從近幾年高考的文言閱讀看,常見的錯誤大致有以下八種。
1. 【誤點】偷換概念
【題例1】(2001年全國高考題)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組是
①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約降于燕,燕軍皆呼萬歲 ④令即墨富豪遺燕將,燕軍由此益懈 ⑤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 ⑥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糾錯】錯選B項。 分析:第①句陳述的是燕王不再信任樂毅,而改用騎劫代替樂毅,這是田單使用反間計后燕王不再信任樂毅而改用騎劫將軍。應當說這句話與田單“兵不厭詐”有密切的關(guān)系,但仍然不能算是符合題干要求的,因為要求選出的是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組,而這一句是表達田單“兵不厭詐”的結(jié)果。“結(jié)果”與“手段”有很大區(qū)別,但出題者卻不知不覺中偷換了概念,稍不留意就會中計。第⑤句是描述“牛”和“燕軍”的情狀,第⑥句是說燕軍大敗,排除①⑤⑥所在的選項,從而得出答案C。
【題例】(1996年全國高考)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郭永剛直抗上舉動的一組是
①盛威臨永,永不為動 ②袖舉牒還之 ③永杖巫,暴日中 ④必條利病反復
⑤或遂寢而不行 ⑥吾知行吾志而已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糾錯】錯選D項。題干要求篩選的是表現(xiàn)郭永剛直抗上的“舉動”,而第⑥句“吾知行吾志而已”卻是郭永表達心志的“言談”,這顯然不屬于題干對人物刻畫方法篩選的指定要求。但卻有不少考生只盯住“郭永剛直抗上”,未能注意后面的“舉動”二字,從而做錯了題。
2.【誤點】張冠李戴
【題例1】(2000年全國高考題材)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組是
1.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 2.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
3.又少進飲食,行數(shù)百里。 4.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5.質(zhì)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6.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A. ①、②、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⑤ 5 D. ③、④、⑥
【糾錯】錯選C項。 分析:此題中第3句“又少進飲食,行數(shù)百里”,如果單從字面來看,很容易誤為“清慎”的舉動。實際上此句是說胡質(zhì)帳下那個都督為巴結(jié)上司,悄悄地供給胡質(zhì)食物,一路相伴,命題者巧妙地利用此句省略主語的特點,將都督的所為之為嫁接到胡質(zhì)身上,讓考生判斷??忌杂胁簧骶蜁朊}者所設的陷阱。
【題例2】(2003年全國卷)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邊長大,由于博學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煬帝都十分賞識他,委以要職;煬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風土民情,經(jīng)常向他咨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計,投煬帝之所好,為向戎狄夸耀強盛,建議作奇技、雜戲于洛邑,又熱情款待以籠絡其心;盡管“夷人有識者”對此不以為然,但深得煬帝歡心。
C.義兵入關(guān)之后,裴矩向煬帝獻計,主張當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機;又見天下將亂,為全身遠禍計,對人盡皆禮遇,對煬帝更是“無所諫諍”,“但悅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開
【糾錯】錯選D項。分析:其實C項有問題。原文中為“及義兵入關(guān),帝問矩方略”,明明是煬帝向裴矩詢問方略,而并非“裴矩向煬帝獻計”。
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選文多為人物傳記類文段,這類選文往往涉及到幾個人物,而題干的要求則是“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表現(xiàn)某人……的一組”。文章涉及多個人物時,會混淆人與事的對應關(guān)系,如把另一個人的政績當作主人公的政績等。因而命題人在設計錯例時,就時常采取張冠李戴的方法,即把其他人物所做之事錯位到題干要求表現(xiàn)的人物身上。在選文中出現(xiàn)的人物決不止一個,而我們答這個題是只要抓住題干中的“某人”的行為舉止,就可以做初步篩選:把羅列的句子中不是“某人”所說所想所做的句子排除,相應的包含這個句子的選項也就被排出,從而幫助解題。
3.【誤點】無中生有
【題例1】(1997年高考全國卷)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權(quán)善才得罪了飛騎,飛騎為了報復;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將善才的過錯釀成
死罪,從而引發(fā)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間是否要處死善才的一場激烈爭論。
B.由于狄仁杰堅持己見,拒絕執(zhí)行高過的命令,高宗為此十分惱怒,在這君臣雙方相持不下
時,侍中張文揮動笏板,要仁杰離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強行諫勸。
C.狄仁杰在諫勸時,十分講究語言藝術(shù),他稱贊高宗有如堯舜,而堯舜又是以寬厚仁愛為本
的君主,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為難,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諫勸。
D.狄仁杰認為法令既已公之于眾,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罰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張法令不可無
常,使全國上下無所適從,只要法令沒有改變,就不可將善才處以極刑。
【糾錯】錯選B項。其實C項有問題,其中的狄仁杰在諫勸時“十分講究語言藝術(shù)”,“以寬厚仁愛為本”都是原文根本沒有涉及到。出題者利用了人往好處想的心理來加以干攏,稍有不慎就會中計。
4.【誤點】以偏概全
(2004遼寧省高考卷)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題。
王羆字熊羆,京兆霸城人。羆質(zhì)直木強,處物平當,州閭敬憚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將軍,稍遷雍州別駕,清廉疾惡,勵精公事。后以軍功封定陽子,除荊州刺史。粱復遣曹義宗圍荊州,堰水灌城,不沒者數(shù)版。時既內(nèi)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遺羆鐵券①,云城全當授本州刺史。城中糧盡,羆乃煮粥與將士均分食之。每出戰(zhàn),常不擐甲胄,大呼告天日:“荊州城,孝文皇帝所置。天若不佑國家,使箭中王羆額;不爾,王羆須破賊。”屢經(jīng)戰(zhàn)陣,亦不被傷。神武遣韓軌、司馬子如從河東宵濟襲羆,羆不覺。比曉,軌眾已乘梯入城。羆尚臥未起,聞閣外洶洶有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謂曰:“老羆當?shù)琅P,貉子那得過!”敵見,驚退。逐至東門,左右稍集,合戰(zhàn)破之。軌遂投城遁走。文帝聞而壯之。時關(guān)中大饑,征稅人間谷食,以供軍費?;螂[匿者,令遞相告,多被篣捶,以是人有逃散。唯羆信著于人人莫有隱者,得粟不少諸州,而無怨讟。文帝以華州沖要,遣使勞羆,令加守備。及神武至城下,謂羆曰:“何不早降?”羆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羆家,死生在此,欲死者來!”神武不敢攻。羆性儉率,不事邊幅。嘗有臺使③至,羆為設食,使乃裂去薄餅緣。羆曰:“耕種收獲,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爾之選擇,當是未饑。”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慚。又客與羆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羆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蜕趵⑸?。性又嚴急,嘗有吏挾私陳事者,羆不暇命捶撲,乃手自取靴履,持以擊之。每至享會,自秤量酒肉,分給將士。時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羆舉動率情,不為巧詐,凡所經(jīng)處,雖無當時功跡,咸去乃見思。(節(jié)選自《北史·王羆列傳》)
[注)①鐵券:古代皇帝頒賜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種特權(quán)的憑證。②讟:怨恨。③臺使:六朝時推朝廷使者。
【題例】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羆為官清廉,辦事公允。當荊州被圍,城中糧盡時,他和將士平均分食煮好的粥。每逢宴會,他親自稱量酒肉,分給將士。
B.王羆雖是性情中人,卻為人小氣。他請臺使吃飯時,竟因?qū)Ψ剿喝ケ★炦厓憾啡ナ澄?;還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而使客人下不來臺。
C.王羆性格質(zhì)樸正直,倔強急躁,別人總是對他又敬又怕。曾有下屬挾帶私心跟他談事,他勃然大怒,拿起靴子來擊打?qū)Ψ健?/span>
D.王羆作戰(zhàn)勇猛;出戰(zhàn)時經(jīng)常不穿鎧甲,不戴頭盔;面對敵人的偷襲,他英勇殺敵;鎮(zhèn)守華州時,他竟欲與神武帝拼命。
【糾錯】錯選C。分析:正確項應為B。B項中提到了兩件事。一件是“他請臺使吃飯時,竟因?qū)Ψ剿喝ケ★炦厓憾啡ナ澄?/span>”,此內(nèi)容應該沒有問題,但其出發(fā)點只是說使者“未饑”;第二件是曾因客人削的瓜皮太厚,“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由這兩件事推出王羆“為人小氣”顯然是斷章取義,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只要完整地讀全文,就會發(fā)現(xiàn)在兩件事的前面有一句總括性的話,“羆性儉率,不事邊幅”,抓住這句話就能準確理解王羆的行為。
5.【誤點】混淆是非
【題例】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廣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傳授射箭之法,因而騎射精熟,驍勇善戰(zhàn)。曾在抗擊匈奴是
殺立功,并在平定吳楚軍時,攻營拔寨,建立卓越功勛。
B.李廣不僅武藝高強,而且足智多謀。他面對匈奴數(shù)千騎兵,沉著鎮(zhèn)定,巧用疑兵之計,
使敵軍不敢貿(mào)然追擊,而自己的小部隊則安然得以保全。
C.李廣不善言辭,少言寡語,而又廉潔自律,重義輕財。他屢建戰(zhàn)功,威震匈奴,常有增
加財富的機會,但卻終身沒有多余的財物,也從不以家產(chǎn)為念。
D.李廣作為主將,部隊失去向?qū)Ф允У缆?,他勇于承擔過錯。面對處罰,他認為自己已經(jīng)
年老,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于是引刀自剄。
【糾錯】錯選C。分析:本題D項所擬的題目是“李廣作為主將,部隊失去向?qū)Ф允У缆?,他勇于承擔過錯。面對處罰,他認為自己已經(jīng)年老,無力再請刀筆之吏為自己辯護,于是引刀自剄。”這一選項的問題在于“刀筆之吏”一詞的理解上,原文的相關(guān)表述是“且廣年六十余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很顯然選項把“刀筆之吏”理解成了現(xiàn)在的“律師”“智囊團”一類的角色,而事實上“刀筆之吏”是指古代掌管文書的官,在這里結(jié)合語境應指“執(zhí)法官、審判官”之類。整句話應理解為:況且自己六十多歲了,畢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執(zhí)法官、審判官)的侮辱。試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類利用個別字詞來混淆是非的情況,看來增加文言文閱讀量,讓自己見多識廣些很有必要。
6.【誤點】妄加推斷
【題例】(2000的全國卷)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胡威自小志向遠大,砥勵名節(jié),品格高尚。他在辭父歸家時,問明所賜絹的來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親自放驢,料理生活,從無靡費之舉。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聲譽。
B.胡威之父胡質(zhì)身居高位卻能恪守清廉。胡威辭別回家時,他僅取絹一匹送作路資。在兒子詢問時坦然地表明,此絹為正當所得,并非不義之財。從而贏得了兒子的敬佩。
C.胡質(zhì)帳下都督善于逢迎。為博得胡質(zhì)的好感。他在胡威歸家途中曲意巴結(jié),并輾轉(zhuǎn)地讓胡質(zhì)知道此事。豈料弄巧成拙,胡質(zhì)了解真相后對他嚴加處罰,并免去他的官職。
D.晉武帝十分贊賞胡質(zhì)。他問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說“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認為自已遠遠不如。這既說明了胡質(zhì)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親的心情。
【糾錯】錯選D。分析:本題有四個切入點。分別是胡威、胡質(zhì)、胡質(zhì)帳下都督和晉武帝。只要考生讀懂全文應該能做好本題。但C項的概括很有迷惑性。是誰將途中之事告訴了胡質(zhì),是帳下都督,還是胡威?根據(jù)文意,帳下都督是不愿將此事告知胡質(zhì)的,所以他的許多做法均瞞住胡質(zhì)。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質(zhì)”成為可能,并導致胡質(zhì)對帳下都督的處罰。因此從選項所述內(nèi)容的整體上看,C項的概括與推斷是不正確的。
7.【誤點】時事交錯
【題例】(1999年全國卷)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蘇瓊自幼聰明伶俐,言辭機敏。東荊州刺史問他是否想做官,他認為應當先設官職而后求人,個人不應主動求官。曹芝十分欣賞,委任他為參軍。
B.蘇瓊重視社會治安,辦案認真細致,治內(nèi)清明太平。他的這一政績,對賊人起了威懾作用,于是鄰郡有的富豪為免遭搶劫,將財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蘇瓊清正審慎,嚴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來訪的心思,避開話題,使對方無由啟口;他留下趙潁的新瓜卻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饋贈的念頭。
D.蘇瓊關(guān)心人民的疾苦,敢于為民請命。在治內(nèi)遭受災害的情況下,他謝絕了善意的勸告,仍然冒著獲罪的危險,革除淮禁舊弊,造福兩岸人民。
【糾錯】錯選C。分析:D項“在治內(nèi)遭受災害的情況下,他謝絕了善意的勸告,仍然冒著獲罪的危險,革除淮禁舊弊,造福兩岸人民”。這些表述在時間的順序上有混亂之處。把“謝絕勸告”說成是遭受災害情況下的事,空泛而不確切;把“冒著危險”的目的說成“革除舊弊”,也是時間順序上的錯亂。因而D項是錯誤的。
8.【誤點】判斷錯誤
【題例】(1999年全國卷)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xiàn)蘇瓊處事藝術(shù)的一組是
①知賓非盜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訪,別獲盜者。
③每見則談問玄理。 ④仍致于聽事梁上。 ⑤遂上表陳狀。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糾錯】錯選D。這道題的關(guān)鍵是如何理解“處事藝術(sh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把“處事”解釋為“處理事務”,而“藝術(shù)”則指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方法。第①句“知賓非盜者,即便放之”,只能說明蘇瓊依法辦事,不冤枉一個好人,談不上是處事藝術(shù)。第②句“密走私訪,別獲盜者”,也只能說明蘇瓊工作作風細致,沒有偏聽偏信,終于“別獲盜者”,并不能說是處事藝術(shù)。第③句“每見則談問玄理”,是說蘇瓊避開道研提及征租的話題,與他談論縹緲的玄理,既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沒有因正面拒絕而得罪道研,應當說這確是一種處事藝術(shù)。第④句“仍致于聽事梁上”,是說考慮到趙潁“年老,苦請”,蘇瓊無法拒絕趙潁送給自己的新瓜,但又不愿剖食,于是把新瓜放到了大廳的梁上。蘇瓊這樣做,既顧及了趙潁的臉面,又堅持了自己不享受饋贈的原則,這也確是一種處事藝術(shù)。第⑤句“遂上表陳狀”,是說蘇瓊把郡內(nèi)受災,以及“貸粟以給付饑者”一事向上報告,屬于按規(guī)矩辦事的一種作風,如果說是處事藝術(shù)就顯得甚為勉強。因此正確答案只能是C。
整合訓練題
訓練一
徐績字元功,宣州南陵人。舉進士,選
(節(jié)選自《宋史·徐績傳》)
1.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徐績剛直守正的一組是
①績力爭不變,使者不能奪
②績躬督防卒護筑之,堤成,民賴其利 ,
③績惡亶為人,辭不答
④宜盡取用,參訂是非,勒成大典
⑤績與何執(zhí)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朝廷發(fā)兵討伐交趾時,轉(zhuǎn)運使發(fā)布官文,徐績應命從軍。由于運送糧餉的路上瘴氣彌漫,崎嶇險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績同情他們,為使一千多個被捉來的人免遭杖責而據(jù)理力爭。
B.徐績一向關(guān)心百姓疾苦。擔任通州通判時,曾親自監(jiān)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濫成災。擔任太平州知州時,又曾極力陳述現(xiàn)行茶鹽法給百姓帶來的苦痛,建議皇帝詔令全國有關(guān)官員合理地生財、理財、用財。
C.針對《神宗正史》久未編成的狀況,徐勛認為原因在于史臣好惡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見難以一致,所以應廣泛搜集資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實的國史。他的見解和主張得到皇帝肯定。
D.皇帝曾命令徐勛與蔡京同?!段宄瘜氂枴?,徐劫一再推辭,不肯與蔡京共事。后來在徐績回鄉(xiāng)看望生病的親人時,蔡京便以翰林學士沒有擅離朝廷的先例為由提出異議,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訓練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題。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數(shù)從征伐,志意慷慨。大祖(曹操)嘗抑之曰:“汝不念讀書慕圣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課彰讀《詩》《書》。彰謂左右曰:“丈夫一為衛(wèi)、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qū)戎狄,立功建號耳,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烏丸反。以彰為北中郎將,行驍騎將軍。臨發(fā),太祖戒彰曰:“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從事,爾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數(shù)千騎卒至。時兵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騎數(shù)百匹。用田豫計,固守要隙,虜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戰(zhàn),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后相屬。戰(zhàn)過半日,彰鎧中數(shù)箭,意氣益厲,乘勝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長史諸將皆以為新涉遠,士馬疲頓,又受節(jié)度,不得過代,不可深進違令輕敵。彰曰:“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jié)度乎?胡走未遠,追之必破。從令縱敵,非良將也。”遂上馬,令軍中:“后出者斬。”一日一夜與虜相及,擊,大破之,斬首獲生以千數(shù)。彰乃倍??拼筚n將士,將士無不悅喜。時鮮卑大人軻比能將數(shù)萬騎觀望強弱,見彰力戰(zhàn),所向皆破,乃請服。北方悉平。時大祖在長安,召彰詣行在所。彰自代過鄴,大子(曹丕)謂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見上,宜勿自伐,應對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歸功諸將。太祖喜,持彰須曰:“黃須兒竟大奇也!”
大祖東還,以彰行越騎將軍,留長安。大祖至洛陽,得疾,驛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與諸侯就國。黃初二年,進爵為公。三年,立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謚曰威。
(節(jié)選自《三國志·魏書,曹彰傳》)
1.下列記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為曹操“黃須兒竟大奇也”這一評價的主要依據(jù)的一組是
① 數(shù)從正伐,志意慷慨。
② 不念讀書慕圣道,而好乘汗馬擊劍。
③ “丈夫一為衛(wèi)、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qū)戎狄,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邪?”
④ “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jié)度乎?”
⑤ 彰乃倍常科大賜將士。
⑥ 如太子言,歸功諸將。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曹彰年少時,善于射箭、騎馬、駕車,本領(lǐng)高強,力量超人,能徒手擊殺猛獸。
B. 曹彰早年曾立志做將軍,主張賞必行,罰必信,在日后的戰(zhàn)斗中實現(xiàn)了自己的初衷。
C. 在敵人處于優(yōu)勢的情況下,曹彰臨危不懼,善于聽取下屬意見,制定正確策略,堅守要道,使敵軍退散。
D. 曹彰用兵有方,戰(zhàn)功卓著,曹操大為贊賞并封他為任城王。
訓練三
初,左臺大夫、同鳳閣鸞臺三品魏元忠為洛州長史,張易之奴暴亂都市,元忠杖殺之。及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為雍州長史。對仗①,問宰相曰:“誰堪雍州者?”元忠對曰:“今之朝臣無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騰欲別除一官。昌期何如?”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獨曰:“昌期不堪。”太后問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閑吏事,曏②岐州,戶口逃亡且盡。雍州帝京,事任繁劇。不若季昶強干習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嘗面奏:“臣自先帝以來蒙被恩渥,今承乏③宰相,不能盡忠死節(jié),使小人在側(cè),臣之罪也。”太后不悅。由是諸張深怨之。會太后不豫,張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駕,為元忠所誅,乃譖元忠與戩④私議云:“太后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太后怒,下元忠、戩獄,將使與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鳳閣舍人張說,賂以美官,使證元忠。說許之。太后召說。說將入,鳳閣舍人南和宋璟壕謂說曰:“名義至重,鬼神難欺,不可黨邪陷正以求茍免。若獲罪流竄,其榮多矣。若事有不測,璟壕當叩閣力爭,與子同死。努力為之,萬代瞻仰,在此舉也。”及入,太后問之,說未對。元忠懼,謂說曰:“張說欲與昌宗共羅織魏元忠邪?”說叱之曰:“元忠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從旁迫趣說,使速言。說曰:“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今對廣朝,不敢不以實對。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誣證之耳。且臣豈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臺衡⑤,附元忠立致族滅.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誣之耳。”他日,更引問,說對如前。
(錄自《資治通鑒·唐紀》,有刪略)
注:①對仗:當廷奏事。②曏:從前。③承乏:充任(謙辭)。④戩:高戩,時任司禮丞。⑤臺衡:指宰相。
1.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明魏元忠與張氏兄弟相互斗爭的一組是
①張易之奴暴亂都市,元忠杖殺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盡忠死節(jié),使小人在側(cè),臣之罪也
③將使與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鳳閣舍人張說,賂以美宮,使證元忠
⑤若獲罪流竄,其榮多矣
⑥元忠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元忠曾杖殺張易之的家奴,又曾阻止張易之的弟弟為雍州長史,二張因此限之入骨。
B.太后生病,張昌宗擔心太后一旦去世,失去靠山,被魏元忠誅戮,因而設計陷害元忠。
C.鳳閣舍人宋璟勸免張說伸張正義,不為邪惡勢力所屈服因此獲罪,也是光榮的。
D.張說起先阿附張昌宗,參與了對魏忠元的陷害;后來由于宋璟的勸導,轉(zhuǎn)變了立場,沒有按張昌宗的意思加害元忠。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