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課一直是教研活動的重要一環(huán)。大家是否想過這個問題——憑什么評課?我以為作為一個評課者,對此應當有認識,且認識得越清楚,評課的效果可能也就會更好。
評課者憑什么評課?憑口才?憑學問?憑智慧?憑權威?憑地位?憑……這些似乎都是憑借的條件,但不是必然條件。必然條件是什么?
1.對課文的核心內容有準確的理解
講讀一篇課文,毫無疑問,最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對課文核心內容的理解。作為評課者,評一節(jié)課,最先要評價的是授課者對課文的核心內容是否把握了。若課文核心內容不能把握住,其他做得再好,這堂課也會多失顏色。這樣的課是不少的?!短m亭集序》和《項脊軒志》這兩堂課怎么樣?有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我覺得有。
《蘭亭集序》的核心內容是什么?是不是講要超越樂與悲,達到從容淡定?先看看文章的具體內容:第一段傳達的是人與自然、人與自己創(chuàng)造的文化的高度融合后產生歡暢感、滿足感、幸福感;第二段傳達的是由這種幸福感轉瞬即逝而產生的生命苦短的痛惜之情;第三段傳達的是由古人、今人、后人“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由幸福感轉瞬即逝而產生的生命苦短的痛惜之情)”的必然命運而產生的對人生(生命)的更大的痛惜之情。細細體味三段內容,可以觸摸到王羲之對人生(生命)無限珍視的怦然跳動的岑寂之心。怦然跳動是情感的激越,岑寂是思慮的清醒而悲涼。兩者在“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中高度統(tǒng)一。有感于此,積極事生的讀者會產生更熱烈的生命激情,消極遁世的讀者會加速冷卻生命的激情。簡振雷老師講的超越悲喜的從容淡定從何而來呢?從課堂的梳理看,他的這個結論也顯得較勉強。
再看《項脊軒志》。它的核心是什么?是悲情,還是悲喜交加之情?課本練習中引用前人的評說:“一往情深”。怎樣的“一往情深”?第一段雖有悲情,但最后落在“喜”字上,可以看作是寫“喜”。從第二段開始,雖有歡愉,但落在“悲”字上,可以看作寫“悲”。整篇雖有歡愉,但終篇傳遞給讀者是慘惻之情。通篇而觀,是以喜寫悲,以悲寫愛,以愛寫憾(倒數(shù)第二段的“不常居”三字實在是字字千年重),以憾寫痛(對身世蕭索的感懷之痛,對故人的思念之痛。最后“亭亭如蓋”四字將這種痛形象呈現(xiàn),物長情長,仿佛如這枇杷樹,越長越茂盛,越長越濃密)。這樣,層層延展,而一往情深。錢春老師雖沒有直接講本文的核心是什么,但從它將本文的一個特點講成“悲喜互隱的平淡”中可以推斷,他認為本文的核心是悲喜交加之情。這顯然是沒有到達底部的。如果到達底部,恐怕就要有所補充,完整的說法是“悲喜互隱,終結于悲”。
我曾在2007年上海市中青年語文教師論壇上提出“將文本解讀進行到底”的觀點。我以為,錢老師對《項脊軒志》的解讀沒有到底,簡老師對《蘭亭集序》的解讀則穿透了底,屬于過度闡釋。
但讀了十幾位老師的評課,卻沒有讀到有老師對兩位授課者對課文核心理解是否準確的評價。是這十幾位老師都認同兩位授課者對課文的理解,還是壓根兒就沒有去思考這個問題?我相信是后者居多。就像我們上課習慣了談文章的形式,而容易忽略談文章的核心內容一樣,評課也是習慣談“課堂藝術”,而容易忽略這“課堂藝術”建立的基礎——對課文核心內容的理解。這在我們平常開展的教研活動中也常常能看到,應當引起重視。
2.對課文藝術個性有清晰的認識。
《蘭亭集序》的藝術個性是什么?是由樂景生悲情,由悲情悟人生真諦(寫景與議論有機結合)?!俄椉管幹尽返乃囆g個性是什么?是悲喜互隱,終結于悲(即以喜寫悲);瑣事的敘述中蘊含深厚的生活之理,平談的語言中抒發(fā)濃郁的思念之情(即借事述理,借事抒情)。
從課堂上看,兩位老師基本把握住了文本的藝術個性。只是簡老師因對《蘭亭集序》的解讀過于用力,所以對作者所悟有過度闡釋之嫌;錢老師因對《項脊軒志》的解讀沒有到底,所以對藝術個性的把握也就不夠完整。
從評課看,十幾位老師對此關涉甚少。但我以為,這是應當著力的地方。為什么老師們都避而不談?我以為與對核心內容的忽略一樣,對藝術個性老師也常常是習慣性遺忘。
文本的核心內容與藝術個性的統(tǒng)一,形成文本個性。如果講授一篇優(yōu)秀之作,是一定要對此有認識,有理解,有落實的。雖然未必每篇課文都要以文本個性作為授課的重點,但每篇課文的文本個性一定與授課內容緊密關聯(lián),只有授課者對文體個性有較好的把握,授課內容才是正確的,否則就會有所欠缺。像錢春老師只講“悲喜互隱”“悲喜相生”,就是不完善的。作為評課者,首先就應當關注于此,看授課者是否對文本個性有較好的把握。
為什么老師們對文本個性有習慣性遺忘,主要還是自己在教學中沒有做過經(jīng)常性的思考。這也是應當引起重視的。
3.對課堂的構建過程及特點有細致的觀察和不錯的見解。
十幾位老師的評課在這一點上都有不錯的表現(xiàn)。
關注教學的起點。顧燕文、翟夢晗、侯云頻、杜虹、沈燕、王冰清等老師都談到
關注課堂的整體性。侯云頻、陸曉
關注課堂的局部特征。一堂,特別一堂精心準備過的公開課,總會有一些亮點,而這些亮點又往往表現(xiàn)在一堂課的局部。因此,評課時關注課堂局部特征就成了一種常態(tài)(前面講的關注起點,如果只局限于談起點,其實也是關注局部;如果在談起點時,還關注起點與后面的種種關聯(lián),那就涉及整體了)。既然能成為一種常態(tài),可見它大受歡迎,但難點也隨之產生了。這十幾老師的評課,實際上多數(shù)也是在關注局部,且有的關注非常有見地。
關注教師的個性。這是陶潔、潘玲芳等老師的評課點。做一個有個性的教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什么?教師的個性來自不竭的教育激情和一流的教育本領,如朗讀,如書法,如口才,如思想……沒有激情就不能投入,沒有本領就不能使激情轉化為強大的課堂引力。
關注學生的收獲。這應當是特別重要的一點,可惜老師關注得不太多,因此
憑什么評課?還會有很多回答的角度,如憑學習態(tài)度,憑質疑精神等。值得特別警惕的是,憑假話、大話、空話評課。很遺憾,我們這十幾位老師的評課,還存有一些假、大、空的東西。這里不一一指出。我們可以
憑什么評課?還有一點需要警惕的是,憑自己的特長與愛好。我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評課,評課者從自己的喜好出發(fā),從自己的特長出發(fā),說這堂課要怎么怎么上。這是很可怕的。這樣的評課是可以不觀課而為之的,那還叫評課嗎?分明是闡釋自我了。很高興,我們這十幾位老師的評課,沒有這樣“范兒”。我們永遠摒棄這一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