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克斯·莫特爾
時間:1911年夏
地點: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劇院
“死因”: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生于1865年的莫特爾(Felix Mottl)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巔峰時期首屈一指瓦格納指揮家之一。少年時代天分卓群,15歲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跟隨安東·布魯克納學習,在此期間狂熱著迷于瓦格納,對他的作品深諳于胸。20歲畢業(yè)后與偶像瓦格納結(jié)識。1876年莫特爾參與了首次拜羅伊特音樂節(jié)的籌備工作,并作為漢斯·里希特的助手完成了《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的首演。25歲時,莫特爾已經(jīng)成為卡爾斯魯厄巴登州皇家劇院的指揮。雖然作為指揮家的莫特爾對巴赫、貝多芬、舒伯特、柏遼茲的作品詮釋都非常有說服力,但是在他內(nèi)心深處只有一個人——瓦格納。那段時間里卡爾斯魯厄幾乎變成了“小拜羅伊特”,據(jù)說哪怕在公爵夫人的生日宴會上,卡爾斯魯厄奏響的都是《指環(huán)》和《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1886年完成了拜羅伊特音樂節(jié)的“特里斯坦”首演之后莫特爾的瓦格納事業(yè)達到巔峰,不僅僅在德國,10年里他在倫敦科文特皇家花園劇院和美國大都會劇院上演了百余場瓦格納的歌劇。
1904年起莫特爾回到慕尼黑接任巴伐利亞王國音樂總指導,戲劇性的是,1911年夏,在巴伐利亞國家劇院指揮他人生的第一百場“特里斯坦”時,莫特爾突然倒在指揮臺上,幾天后離世。
迪米特里·米特羅普洛斯
時間:1960年11月2日
地點:米蘭斯卡拉歌劇院
“死因”:馬勒《第三交響曲》
相信沒有人不同意,在布魯諾·瓦爾特和列奧納德·伯恩斯坦之間,這位希臘裔美國籍指揮家是最具魅力的馬勒演繹者(甚至不需要前提)。有人叫他音樂祭司,或者馬勒殉道者,不僅因為消瘦高大苦行僧般的形象、終身未婚或篤信希臘東正教,他的音樂生命亦像一場竭盡全力的修行,用他自己的話說“音樂廳里不是放松的地方?!币晃患~約愛樂樂團的圓號手與米特羅普洛斯合作多年后曾寫道:"指揮臺上的米特羅普洛斯會讓人看到想象中馬勒的形象,對音樂工作絕對的虔誠和全神貫注是他們高度相同的地方,他們不屑一顧其他藝術(shù)家對生活和享樂的興趣,音樂是他們最深層的信仰。一則趣事:一次排練后米特羅普洛斯詢問小號手為何狀態(tài)糟糕,答曰樂團薪資微薄,為養(yǎng)家糊口需另兼數(shù)職,米大師許諾,若保證一心投入樂團工作,愿為其妻兒家小日常所需自掏腰包,小號手欣然接受,誰知人家“磨刀不誤砍柴工”,某次演出后大師在后臺看到正炫耀貂皮大衣的小號手妻子。
米特羅普洛斯1960年11月2日在斯卡拉歌劇院排練馬勒第三交響曲時暴病離世,僅兩天前,他還在科隆與科隆廣播交響樂團演出了“馬三”,據(jù)說那時人們已看出他面色蒼白、力有不逮,即便請來了急救醫(yī)生,也沒能阻攔米特羅普洛斯把音樂進行下去。在米蘭,他死于突發(fā)心力衰竭。
約瑟夫·凱爾伯特
時間:1968年7月20日
地點:慕尼黑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
"死因":瓦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沒錯,同樣的地點,同樣的歌劇,同樣是瓦格納大師。更加戲劇性的是,約瑟夫·凱爾伯特的驟然離世正發(fā)生在歌劇第二幕,當特里斯坦唱完“讓我們死去,為我們永不分離、無盡的結(jié)合,不再蘇醒”。毫無征兆地,凱爾伯特已經(jīng)倒在指揮臺上一動不動。樂團中斷演奏時幾名小提琴手甚至沒有反應(yīng)過來,繼續(xù)演奏了幾個小節(jié),全場沉寂片刻后,大幕落下,醫(yī)生達到后宣布搶救無效。震驚的音樂家們表示無法繼續(xù)表演,觀眾們肅靜地離開了劇院。無獨有偶的是,凱爾伯特也曾是卡爾斯魯厄巴登國家歌劇院的指揮,據(jù)說去世前幾年曾表示過莫特爾是他藝術(shù)上崇拜的偶像.……
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
巴登國家歌劇院
朱塞佩·西諾波利
時間:2001年4月21日
地點:柏林德意志歌劇院
“死因”:威爾第《阿依達》
1990年西諾波利與德意志歌劇院經(jīng)理G?tz Friedrich由于合約引發(fā)的矛盾,使他遠離這個舞臺長達十年,2000年12月Friedrich去世后,他們的恩怨得以了結(jié)?!敖K于又回到了這個我們相互喜愛的劇院”,不久前他還這樣說。
2001年4月20日晚,《阿依達》演出至第三幕時,54歲的西諾波利因急性心臟病突然倒地,醫(yī)生在樂池里嘗試搶救已經(jīng)回天乏術(shù),第二天當音樂界得知這位如日中天的指揮巨匠這樣離去,皆驚駭、惋惜不已。并且,在這場《阿依達》之后兩天,星期日的另一場紀念演出寫在德意志歌劇院的演出計劃中,這場演出是西諾波利獻給G?tz Friedrich的。
伊斯雷爾·伊農(nóng)
時間:2015年1月29日
地點:盧塞恩藝術(shù)中心
“死因”:理查·施特勞斯《一部阿爾卑斯山交響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