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貝多芬一生都在努力的追求著幸福、和平以及自由。他是繼莫扎特之后的另一個被音樂界稱之為天才的人物,他坎坷的人生經歷和創(chuàng)作出的音樂作品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对鹿庾帏Q曲》最能充分表現(xiàn)貝多芬在愛情世界里的執(zhí)著地追求著幸福和向往自由的天性。這首《月光奏鳴曲》同時也凝聚了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手法。
01
貝多芬的生平經歷 :
貝多芬是我們都熟悉的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全名叫路德維?!し病へ惗喾?,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家。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出了音樂上的非凡才華。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稱為“維也納三杰”。
貝多芬的童年生活是很艱辛的,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著相同的規(guī)律和不同的經歷。貝多芬祖籍是荷蘭。他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德國波恩的一個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選侯宮廷歌手世家,父親是該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xiàn)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愿望,成為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的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臺,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此后拜師于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發(fā)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
盡管貝多芬的童年從未體會過家庭的溫暖,但這絲毫沒有減少他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貝多芬在波恩度過了他的童年、少年時代,在這里貝多芬留下了美好的回憶:草原上籠罩著霧氣蒙蒙的白楊,茂密的矮樹,細柳和果樹的根被表面寂靜暗自里卻很湍急的水流牽引著,到處是村落,教堂。天空藍藍的,古堡的影像若隱若現(xiàn)。貝多芬的心對于故鄉(xiāng)一直是很眷戀的,直到生命即將終結,他還想著回到故鄉(xiāng)看一看,但最終未能如愿。我們可以在貝多芬早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看到這一點,能感受到他的一些憧憬、一些愉悅、一些感動、一些調皮;如《A大調回旋曲》、《降E大調小步舞曲》、《f小調前奏曲》等等。
1792年受波恩選帝侯和其他贊助人的經濟支持,貝多芬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跟隨海頓學習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到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革命影響到了德國,在波恩大學學習的貝多芬也沉浸在革命的激情之中,大革命征服了貝多芬,在思想上帶給貝多芬許多啟發(fā),從此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崇尚自由平等;推崇人權斗爭。他把這種信念當做自己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也就成為了貝多芬中期創(chuàng)作的思想基石。他曾說:“藝術界里,如同在一切偉大的創(chuàng)造里一樣,自由前進就是目標。”這就是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誓言,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了這些誓言。貝多芬的《第四》、《第五》、《第六》交響曲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有人把這三部交響曲稱之為“自由交響曲”。另外,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協(xié)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就寫于1806年,《D大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是貝多芬向往“心靈自由”的典型代表。整首曲子都讓人在甜美中滲透出一種追求自由的決心。[1]21貝多芬的這種激情對人民、國家的熱愛,對自由、正義的向往是人們把他作為精神領袖的原因之一。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就應像貝多芬一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確立堅定地信念、崇高的目標。貝多芬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貝多芬一生經歷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他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全都注入在音樂創(chuàng)作上。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成功后,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逐漸展開。 但不幸的是貝多芬二十六歲時聽力逐漸衰退,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但是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晚期創(chuàng)作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1815年貝多芬晚年失聰,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并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封建復辟的年代里,他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這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貝多芬寫下很多不朽名作。他的作品受到了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他的音樂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xiàn)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
02
貝多芬的創(chuàng)作風格及代表作品:
貝多芬是集古典之大成與浪漫之先河者,在19世紀中期,評論家和歷史學家把貝多芬的音樂作品風格的劃分為三個時期:早期(至1802年左右)、中期(大約從1802年至1815年)和晚期(1815―1827年)。盡管有人對這些時期的起始時間和某些作品的歸屬提出了異議,但是這種分類從整體上講很有道理,因為它反映了貝多芬風格的某些變化。
早期:貝多芬與任何志向遠大的作曲家一樣,把一些公認大師的作品當作自己的典范進行學習,尤其是像海頓、莫扎特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然而,他絕不僅僅是對早期作曲家或其音樂風格的簡單模仿,在這些作品當中我們可以聽到屬于貝多芬自己的原創(chuàng)聲音。代表作品如:鋼琴奏鳴曲“悲愴”或是第二交響曲。
中期:從整體上來說,被公認具有鮮明貝多芬風格的是那些中期作品:“華爾斯坦”和“熱情”鋼琴奏鳴曲、第三至第九交響曲、第三至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以及歌劇《菲岱里奧》等。中期風格也常常被稱為“英雄風格”,因為它表現(xiàn)了掙扎與勝利的過程。
晚期:在生命的最后12年,貝多芬逐漸遠離了社會,他的音樂中內省的成分也越來越多。他完全拋棄了英雄的風格,轉向一種許多評論家認為更為神秘、但是同樣動人的音樂風格。這些晚期作品最大的特點是探究了音樂的形式、比例、結構與和聲等方面的極端情況。貝多芬用音樂來表現(xiàn)了他越來越多強烈的自由、和聲意識及音樂中罕見的有關音調的一種天然感情。其實也是一首作品的美感,這種美感也不再僅僅是像早期和中期那樣具有田園風格和英雄主義的音樂作品了,而是真實的心理感受。[2]281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yōu)秀作品,一共創(chuàng)作了9首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10 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艾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稱為“樂圣”。
03
《月光奏鳴曲》背景:
一個人的心中總是會充滿著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在經歷無數(shù)的挫折之后,才能得到成功。貝多芬無時不充滿著一顆火熱的心,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希望和失望、熱情和痛苦。這無疑成了他靈感的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但她是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門第的鴻溝,兩人迫使分手。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爾與伽侖堡伯爵結婚。在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貝多芬曾寫下遺書。 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后,把由封建等級制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激切、熾熱的鋼琴奏鳴曲中。所以,這首《月光奏鳴曲》是獻給她的愛人朱列塔·圭恰迪爾。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