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擴展閱讀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失掉了“仁”,怎么稱得上是君子呢?)?君子無終食之間(〔終食之間〕一頓飯的功夫。)違(〔違〕離開。)仁,造次(〔造次〕倉促、急遽。)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
子曰:“賢哉,回(〔回〕即顏淵。)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書〕指《尚書》。所引用的幾句話的意思是:孝啊,只有孝順父母,對兄弟友愛,才會擴大到政治。)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樊遲(〔樊遲〕孔子弟子,名須。)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在位者講究信用,那么百姓沒有人敢不誠實的。)。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襁負其子〕背著他們的孩子。)而至矣,焉用稼?”(《論語·子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
(譯文(選自任繼愈《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它先于天地而存在。無聲啊,又無形!它永遠不依靠外在的力量,不停地循環(huán)運行。它可以算做天下萬物的根本(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把它叫做“道”,勉強再給它起名叫做“大”。大成為逝去,逝去成為遼遠,遼遠又返轉(zhuǎn)還原。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它自己本來的樣子為法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yǎng)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
(譯文(出處同上。):“道”使萬物生長,“德”使萬物繁殖,體質(zhì)使萬物得到形狀,〔對立的〕勢力使萬物得到完成。因此萬物沒有不尊崇“道”而珍貴“德”的。“道”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重視,并沒有誰來命令,它自己就是這樣的。所以“道”使萬物生長,“德”使萬物繁殖,使萬物成長、發(fā)育,使萬物結(jié)果、成熟,對萬物愛養(yǎng)、保護。生養(yǎng)了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推動了萬物,而不自以為盡了力,作萬物的首長,而不對它們宰制,這是最深遠的“德”。)
二、參考譯文
《論語》十則
先生說:“君子不求吃得飽,不求住得安定,勤于做事而說話謹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啊。”
先生說:“我十五歲開始專心求學,三十歲時能自立于世,四十歲時遇到事情沒有疑惑,五十歲時知道了天命,六十歲時聽別人的意見能夠包容,七十歲時一切隨心所欲,而不超出規(guī)矩。”
先生說:“由(即子路)!我教誨你的知道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種態(tài)度才是明智的??!”
顏淵、子路立侍(在孔子旁)。先生說:“何不各自說說你們的志向?”子路說:“愿意把我的車馬和衣服拿出來與朋友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覺得可惜。”顏淵說:“希望不夸耀自己的好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希望聽聽您的志向!”先生說:“老人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關(guān)懷。”
先生說:“知道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以之為樂。”
先生說:“智者喜歡水,仁者喜歡山;智者活躍,仁者沉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先生說:“吃粗糧,喝水,彎起胳膊枕著頭,快樂也在里頭啊。不合乎“義”而獲得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云一樣。
君子心胸開朗而寬廣,小人總是憂愁、哀傷。
顏淵問什么是“仁”。先生說:“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復歸到禮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復歸到禮,天下就稱許為“仁”了。達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難道是由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它的具體要點。”先生說:“不合乎禮不要看,不合乎禮不要聽,不合乎禮不要說,不合乎禮不要動。”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愿意實踐這幾句話。”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少年時,血氣還沒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要戒除的是爭斗;等到老了的時候,血氣已經(jīng)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貪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