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一、《大學》,《中庸》是儒家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本單元的學習,應當讓學生對其中的思想有個基本的了解,并引導他們探討這些思想的現代意義。
二、《大學》的主體是“三綱”“八目”。要讓學生明了這些內容的邏輯關系。
三、《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較難以理解,要讓學生通過分析,討論,理解這些概念的內涵?!吨杏埂分械膶W習過程論,對于學生的學習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教師應當帶領他們領會這個學習過程論的合理性。
教學過程:
一、介紹《大學》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
《大學》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一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洞髮W》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
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學》“三綱領”與“八條目”應為一個整體,這是理解《大學》的關鍵。“三綱領”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于至善”則是指“明明德于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朱熹改“親民”為“新民”并非無據,這可以由郭店竹簡及《大學》的思想得到證明。“八條目”以修身為界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四項乃是修身的工夫,它與后者是一種交叉的關系,而不是并列的關系,“八條目”嚴格說來應為“四條目”?!洞髮W》的思想具有二元的傾向,對以后的孟子、荀子均有所影響,但其主要還應屬于思孟一系。
《大學》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別自宋代列入四書以后,其影響更為巨大。
?。ㄒ唬?/p>
《大學》一文不長,僅有短短的兩千余字,然而一篇文章的生命力,往往不在于其字數的長短,甚至也不在于其思想的高深,而在于它是否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是否為后人留下闡釋、發(fā)揮的空間,《大學》無疑作到這一點,它在歷史上產生廣泛影響,也正源于此?!洞髮W》的思想一般被概括為“三綱領”、“八條目”,而“三綱領”與“八條目”又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是《大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也是理解《大學》的關鍵所在?!洞髮W》首章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構成了《大學》的基本思想和“綱領”。對于什么是“明明德”,學術界有過種種不同的看法。宋明理學家如朱熹、王陽明等都把“明德”理解為“虛靈不昧”的心體,認為“明明德”即是發(fā)明此本有的心性,所不同的是前者把它看作是“性”,而后者則看作是“心”。當代有些學者則往往把“明明德”與思孟的性善論聯系起來,認為“明明德”是對《中庸》“自明誠”一語的發(fā)揮,并說“所謂‘明明德’,就是指通過修行,使‘明德’顯明于心,并同時使性得以呈現于心。”(3
二、對節(jié)選部分的翻譯。
?。?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三、對“三綱”“八條目”內在關系的分析。
《大學》,原是《小戴禮記》里一篇,舊說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的儒家作品,這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宋、元以后,《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修己是治人的前提
《大學》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致性。《大學》開頭就說:“大學之道,
《大學》還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
“格物”、“致知”是八條目的基礎。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倫理和道德原則,是指修己治人的道德修養(yǎng)。
誠意就是不自欺
所謂“誠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獨。在與別人相處時是這樣,在獨處時也應該是這樣。內心如此,表現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獨是一種主觀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動機的培養(yǎng)。
所謂“正心”,就是教人防止個人感情、欲望的偏向。它說:“身有所忿憤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修身”是“八條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所要達到的目的,即把個人修養(yǎng)達到完善的地步,
概而言之,《大學》三綱八目的人生圖式具有成熟的理論創(chuàng)造,它不僅適應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狀況,而且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歷史中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知識精英的特定道德人格,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并造就了獨特的中國人生精神,成為傳統(tǒng)文化予以我們的一份寶貴精神遺產。今天,借鑒《大學》三綱八目的德目設計,剔除其對唯心主義和封建主義的依附,弘揚以\'
四、對《中庸》內容思想的簡要介紹。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養(yǎng)的教育理論著作?!吨杏埂粪嵭ⅲ?#8220;中庸者,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
中庸之道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們貫徹孔門相傳的“忠恕之道”,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發(fā)揮,要求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
討論:
中庸一詞,
具體的思想是: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統(tǒng)治者要仁政愛民。對待其它人要博愛。對待上司要忠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尊重知識。善于吸取別人的長處。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追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
儒家哲學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內在的邏輯:“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中正”是中庸的規(guī)范準則,“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尚中”的基本內涵是“無過無不及”,“時中”的基本內涵是“無可無不可”,“中正”的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的基本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其中,“尚中”觀念為傳統(tǒng)所固有,為孔子所繼承。“時中”、“中正”及“中和”的觀念是孔子對傳統(tǒng)“尚中”觀念的豐富和發(fā)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為重視的合理主義。它注重人在處世的行為及態(tài)度上的“適度”。要求人們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和心態(tài),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言行舉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惡,提高自身的道德水準。以求在為人處事上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關鍵是對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構建,重在時時刻刻對人的靈魂進行洗禮,讓靈魂保持純潔、高尚以及正直!
中庸不是教人軟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強、自信、自息!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