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迫使胃中的食物和水液等經(jīng)口吐出,或僅有干嘔惡心的一種病證。前人以有聲有物謂之嘔,有物無聲謂之吐,無物有聲謂之干嘔。但嘔與吐往往并見,故一般合稱嘔吐。本病的發(fā)生常與外邪犯胃、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和脾胃虛弱有關(guān)。基本病機為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病位在胃,但與肝脾有密切的關(guān)系。病性分虛實,實者由外邪、食滯、痰飲、肝氣犯胃等,致胃氣痞寒,上逆作嘔,其中有偏寒、偏熱之分;虛者為脾胃氣陰虧虛,無力行使和降之職,其中又有陽虛、陰虛之別。初病暴病多實,病久損傷脾胃,可由實轉(zhuǎn)虛;亦有脾胃素虛,復因飲食、情志所傷,而呈現(xiàn)虛實夾雜之證。常見于西醫(yī)的急性胃炎、心源性嘔吐、肝炎、腸梗阻、尿毒癥等多種疾病。
辨證論治
本病的基本治則是和胃降逆。應分虛實進行辨證論治,實證重在祛邪,分別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氣之法,輔以和胃降逆之品;虛證重在扶正,分別施以益氣、溫陽、養(yǎng)陰之法,輔以降逆止嘔之藥;虛實夾雜者宜攻補兼施。
1外邪犯胃證
證候:突發(fā)嘔吐,脘腹?jié)M悶,如感受風寒,可兼有發(fā)熱惡寒,頭痛,周身酸楚或酸痛,舌苔薄白,脈浮緊;如感受風熱,可兼有惡風,頭痛身疼,汗出,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如感受暑濕,可兼有胸脘痞悶,身熱心煩,口渴,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病機:外邪犯胃,胃失和降。治法:解表疏邪,和胃降逆。
方藥:外感風寒,藿香正氣散加減。廣藿香9g,紫蘇9g,白芷9g,姜半夏9g,陳皮6g,生姜3g,厚樸9g,白術(shù)9g,茯苓12g。
外感風熱,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2g,連翹9g,竹葉6g,薄荷*6g,荊芥9g,蘆根15g,姜竹茹9g,陳皮6g,半夏9g。
外感暑濕,黃連香薷飲加減。香薷9g,厚樸9g,白扁豆花6g,荷葉9g,黃連4.5g,陳皮6g,半夏9g。
加減:若兼食滯、脘悶腹脹、噯腐吞酸者,加神曲9g,雞內(nèi)金9g,萊菔子15g以消食化滯
2飲食停滯證
證候:嘔吐酸腐,脘腹?jié)M悶,吐后得舒,噯氣厭食,大便臭穢,或清薄或秘結(jié),舌苔垢膩,脈滑實 病機:飲食不節(jié),胃氣滯。治法:消食導滯,和胃降逆。
方藥:保和丸加減:
山楂9g,神曲9g,萊菔子15g,陳皮6g,姜半夏9g,茯苓12g,連翹9g,生姜3g。
加減:腹?jié)M便秘,加枳實9g,大黃6g以導滯通腑;胃寒,去連翹,加干姜6g,桂枝9g以溫胃散寒;胃熱,加知母9g,蒲公英15g以清泄胃熱。
3肝氣犯胃證
證候:嘔吐吞酸,噯氣頻頻,胃脘不適,胸脅脹痛,每遇情志刺激而病情加劇,苔薄白,脈弦。
病機: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嘔。
方藥: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湯加減。
柴胡9g,枳殼9g,白芍12g,姜半夏9g,厚樸9g,紫蘇9g,郁金9g,茯苓12g,甘草6g加減:氣郁化火,心煩、口苦、咽干,合左金丸以辛開苦降;兼腑氣不通,大便秘結(jié)者,加大黃6g,枳實9g等以清熱通腑;氣滯血瘀,脅肋刺痛,可加三七粉3g,赤芍9g等以活血化瘀。
4痰飲內(nèi)阻證
證候:嘔吐痰涎清水,脘悶不適,不思飲食,頭暈心悸,舌苔白膩,脈滑。病機:痰飲內(nèi)阻,胃氣上逆。
治法: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方藥:小半夏湯合苓桂術(shù)甘湯加減。
姜半夏9g,生姜3g,白術(shù)9g,茯苓12g,桂枝9g,陳皮6g,甘草6g。
加減:痰飲內(nèi)阻,郁久化熱,可去苓桂術(shù)甘湯,加黃連溫膽湯以清熱化痰。
5脾胃虛弱證
證候:飲食稍多即易嘔吐,時作時止,面色少華,倦怠乏力,四肢不溫,大便清薄,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弱。
病機:脾虛不運,胃氣上逆。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黨參12g,白術(shù)9g,干姜6g,砂仁6g,陳皮6g,半夏9g,甘草6g。
加減:嘔吐清水痰涎,加桂枝9g,吳茱萸3g以振奮脾陽;脘冷肢涼,加附子*9g,肉桂6g以溫補脾腎。
6胃陰不足證
證候:嘔吐量少,反復發(fā)作,或時作干嘔,口干咽燥,饑不欲食,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病機:胃陰不足,不得潤降。
治法: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
方藥:麥冬湯加減。
麥冬9g,太子參9g,大棗6g,姜半夏6g,竹茹9g,甘草3g。
加減:大便干結(jié),加火麻仁12g,白蜜9g,瓜蔞仁9g以潤腸通便;嘔吐較甚,可加枇杷葉6g,旋覆花6g以和胃降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