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聽言必審其本,觀事事必校其實(shí),觀行必考其跡。
[出處]晉·傅玄《傅子》
[釋義]聽他說話一定要審察其本質(zhì),看他做事一定要檢驗(yàn)其實(shí)效,看他行為一定要考驗(yàn)其結(jié)果。
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郎獨(dú)占花魁》
[釋義]相: 觀察。人不可以用外貌來衡量,海水不可以用斗來稱量。
3、小人有惡中之善,君子有善中之惡。
[出處]明·莊元臣《叔苴子內(nèi)篇》卷五
[釋義]君子:有才德的人。小人一般而言很壞,但壞中也有好的一面子。君子一般而言很好,但好中也有不好的一面。
4、世有雷同之譽(yù)而未必賢也,俗有歡嘩之毀而未必惡也。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釋義]譽(yù):稱贊,贊美。毀:誹謗。受到眾人稱贊的人不一定是賢人,受到世俗胡亂誹謗的人不一定是壞人。
5、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qiáng)。
[出處] 三國·曹操《薤露行》
[釋義]沐猴:獼猴。知:通“智”,智慧、才桿。才智低下的人謀求做大事,像獼猴戴上帽子穿上衣服冒充人一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