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半大的孩子像莊稼一樣,要拔節(jié)了,于是,父母總會燒出一盆“十三把半”。
十三把半:指的是在灶膛里燒了十三把麥秸草團之后,再加半把麥秸草。
——為什么不是十三把?
——為什么不是十四把?
其實也試過十三把,火候不夠。
當然,也試過十四把,火候過了。
竟然有這么神奇的數(shù)學題。但毫無疑問的是,十三把半就是十三把半,美味的蒸小公雞就是這樣做出來的。
如果仔細把“十三把半”這道菜全面盤點一下,用“蒸”這個詞好像有點不妥當。
十三把半的燒法更加接近于“燜”。
是干燜。一滴水也不能放的干燜。而且是春末夏初時節(jié),土灶上的干燜。
春末夏初,是相對于初春而言的。那些初春時節(jié),母親從雞販子手中賒回來的小雞們,原來是不能分辨雌雄的。經(jīng)過一個春天之后,其實小半個春天之后,就已經(jīng)分出了雌雄。調(diào)皮的,好動的,最容易出賣它們是小公雞身份的是它們頭上冒出來的小雞冠芽。
母親很不喜歡這些公雞。母親把它們叫作“公雞猴子”。公雞為什么要和猴子連在一起?誰也不敢去問母親。因為母親心情不好,她需要的是母雞,更多更多的母雞,哪怕春天賒回來的小雞全是母雞那該多好。
公雞可以幫家里打鳴啊。母親說她不需要公雞打鳴。母親還說她又不是聾子。母親需要更多的母雞,然后生更多的雞蛋,可以還掉春天賒小雞的錢,還能夠賺上很多很多雞蛋出來。
因為每年一次的“十三把半”,父親是很欣賞那些動個不停的小公雞們的。饞嘴的男孩們更是在心中默默和父親站在一個隊伍里的。
整個春天過去了。
遠處的麥子們也悄悄拔節(jié)了,抽穗了,揚花了,灌漿了。
小公雞和小母雞完全區(qū)別開來了。先是翅膀上的羽毛,然后是尾巴上的羽毛。一天天,它們的新羽毛也慢慢長出來了。母親喜歡長出了新羽毛的小母雞。
的確,一開始的時候,公雞們的羽毛長得相當潦草,就像一點也不在乎形象的調(diào)皮蛋。但這些調(diào)皮蛋的覓食本領(lǐng)相當強,尤其是吃小蟲子的本領(lǐng)。
小蟲子們?nèi)堑鞍踪|(zhì)。剛剛收割了的麥地里全是跳來跳去的小蟲子。有小蟲子吃的小公雞們長得更快了。有時候,它們跑快了,頭頂上的雞冠就通紅通紅的,仿佛頭上升起了一輪小小的太陽。
父親把這一切全看在眼里了。如果再不進行“十三把半工程”,這些小公雞們就要初啼了。初啼了的小公雞就不能進入“十三把半”工程了。
抓捕沒有初啼的小公雞是父親做的。收拾沒有初啼的小公雞是母親做的,必須仔細清除掉小公雞的淋巴部分,剁開,分好,生姜,蔥根,醬油,大麥酒,撒鹽。然后,裝盆。裝的盆很重要。必須是銅盆。兩只小銅盆,一只盛放,一只蓋住。對合的銅盆沿還必須用調(diào)和好的面粉糊住。然后,放進鐵鍋里。鐵鍋里一滴水不放。蓋上鍋蓋。
之后就是十三把半麥秸草團上場了。
麥秸草是剛剛收獲的新麥秸草,還有韌性,被父親的巧手團成緊緊的草團。
第一把麥秸草團點著了。第二把麥秸草團跟上了。
新鮮的麥秸草團變成的火焰把整個灶房都映襯得亮堂堂的。
第十三把麥秸草團完全燃燒掉了。
此時不能著急,必須再等上二十五分鐘。
二十五分鐘后,就是那半把麥秸草團的使命了。
半把麥秸草團點著了。灶膛和鍋底都被照亮了,又熄滅了。
還必須再等上二十五分鐘。
神奇的芳香四溢的“十三把半”工程就大功告成了。
其余的全獎賞給家里半大的孩子。
母親不吃,父親也不吃,但他們會看著孩子們吃。
大人們的理論是,春末夏初,半大的孩子像莊稼一樣,就要拔節(jié)了。拔節(jié)需要營養(yǎng)。于是,他們總是會做一次敗家子一樣,燒出一盆“十三把半”。
小公雞們你們要快快長大。
孩子們你們更要快快長大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