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研活動,學校要求“要讓老師愛上教研”,但這似乎同“海市蜃樓”般虛幻。常見老師愁眉苦臉地來,如釋重負地走。
教師專業(yè)成長之路是漫長而艱辛的,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有幸摘到幾個果子,雖大小不一,成功的喜悅也能促使老師堅定地走下去。那么,學校的教學管理人員,你讓老師摘到果子了嗎?
最近的幾次教研活動,很欣慰地看到,開展有效的教研活動,已經(jīng)成為學校幾位學科主任的共識,并初見成效。
由于疫情的原因,研討活動沒有讓所有任課老師都來,參與人員是學科教研員、各學區(qū)主任、教研組長、學科骨干教師。一伙精干力量,組成以學科教研員為“主持人”的“學科工作室”。人數(shù)少,人人都要發(fā)言,大家都是帶著任務在學習,所以學得很認真。其次,因為是骨干教師,所以大家的成長需求相對更加強烈,有愿景才會有效果。因為是骨干教師,所以大家的思考很深入,研討環(huán)節(jié)有的談,容易引起共鳴。
這也為我們以后的教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別搞“大水漫灌”,讓一部分老師“先富起來”;教研重心下移,讓年級組、學區(qū)成為活動的主體,構建“工作室——骨干教師——年級組(學區(qū))”的逐級輻射的教研活動流程,讓不同層次的老師都有機會“向身邊的人學習”。
活動中,我也看到了一些創(chuàng)新性的設計,能感受到幾位組織者是深入思考了的,大家都是有“學科情結”的人。什么是“學科情結”呢?我的理解是喜歡這門學科,喜歡教這門學科,樂意就學科問題和大家交流,樂意把自己的感悟分享給老師們。
數(shù)學學科采用了觀課議課的方式,安排參與老師從問題、評價、習慣、互動等不同的維度進行記錄、思考并提出建議。這對老師的后續(xù)成長是好處的,可以改變老師一些不好的習慣,強化某些弱項。
英語學科贏在扎實,大家抱團成長,深入研究“單元整合”課堂,從春天到夏天,從“線下”到“線上”,數(shù)易其稿,每一遍教案都見證著大家的成長。累并快樂著,因為付出與收獲是成正比的,風雨之后會有彩虹,期待一些老師浴火重生。
道德與法治學科為了使研討更加充分,提前兩天給參會老師們分配研討任務,讓大家先仔細鉆研教材,然后分析學生,再設計自己的教案,列出自己的困惑,供集體議課時交流、討論。
教研活動,讓老師帶著收獲離開,大家共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