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孔子倡導的最高道德境界,《論語》中所記載的雖然不多,卻是中庸之道最基本的內(nèi)容。
如《論語·雍也》中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币馑际钦f中庸作為一種德,它是至高無上的!老百姓很久沒感受到了。這句話把中庸之道的重要意義說得非常明白。
從孔子的這番感嘆中,我們感受到這種“民鮮久矣”的德,是堯舜時代“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濟眾”(統(tǒng)治者修養(yǎng)自己,使自己持有中正之心,用以對待百姓,讓百姓感覺到公平、公正)的“圣德”。
在《論語·先進》中又說:“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歟?子曰:過猶不及?!?/p>
意思是說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哪個更好?”孔子說:“子張做事過頭,子夏做事不到位?!弊迂晢枺骸澳敲醋訌堃眯﹩幔俊笨鬃诱f:“過頭與不及同樣不好?!薄斑^猶不及”,這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則。所謂“允執(zhí)其中”、“從容中道”,就是這個意思。
中庸并不是不辨是非、不講原則、調(diào)和矛盾、一團和氣,或保守固執(zhí)、不前不進、甘居中游,而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的理想人物,是為人處世的基本方法,也是實現(xiàn)“和諧”的基本途徑。
中國的養(yǎng)生學受儒家學說的影響,也以中庸為重要的指導原則。正常的精神情緒變化,如喜、怒、憂、思、悲、恐、驚本來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然而七情過度,也會物極必反,導致疾病甚至暴亡。人如果飲食過量或五味過偏,也能損傷腸胃,引起機體代謝失衡而致病。
中庸的原則還提示我們,要有節(jié)制地參加社會競爭。隨著社會競爭日趨加劇和科學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明顯加快,每天都在緊張和忙碌中度過,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習和工作上,留給自己的時間卻越來越少,致使很多人造成腦力、體力嚴重透支,導致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成為患病或者過早死亡的重要原因。
凡事皆有度,必須適可而止,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適得其反。在快節(jié)奏的社會中,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合理安排工作、學習和休息,勞逸結(jié)合,學會放松,忙中偷閑,懂得休養(yǎng)生息,并不斷消除負面思想情緒,才能在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的同時保持身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