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七年二月初四,曾國藩父親曾麟書病逝。此時正值湘軍與太平軍在江西的戰(zhàn)局陷入僵持階段,已兩年無甚進展。曾國藩因此受到咸豐皇帝和江西官民的壓力,難進難退。父親的死讓心力憔悴的曾國藩如獲大赦,還未向咸豐上奏請假,就先行私自回家丁憂守制。
這種行為讓咸豐皇帝非常震怒,卻也準了曾國藩三個月假期。同時間湖南江西官場和朝堂,都對曾國藩這種行為大加批評指責,其中落井下石、不依不饒的典范,乃是昔日“好友”左宗棠。哪得知,這竟成了曾、左斷交的導火索。
曾國藩與左宗棠在第一次見面時,二人的書信就已經(jīng)顯露出各自對彼此的印象。曾國藩為母丁憂期間收到咸豐詔命去長沙辦團練,此時曾國藩還是光桿司令,全部家當也只有一封皇帝的“委任狀”而已,無任何實權,無任何資助。
京官兒不如“現(xiàn)管”,曾國藩雖是二品高官,但其根基遠在京城,想到地方行事,只能找一些地方幫手大力配合,如無人鼎力相助,無職無權的曾國藩在長沙將寸步難行。
曾國藩早就聽聞左宗棠“湖南諸葛亮”的大名,所以想拜見這位說話比巡撫還管用的“幕僚師爺”,試想如有此人相助,日后在湖南行事必定會順利許多。
奈何“今亮”左宗棠自視甚高,對曾國藩這位京城來的二品官,一點不放在眼里。與曾國藩會面時,做足了架子,拿出一位主人姿態(tài),滔滔不絕講解著湖南長沙的軍事防務,甚至把主子湖南巡撫張亮基給曬在一邊兒,像是左宗棠的“小跟班兒”。
連巡撫都插不上話,曾國藩更只有側耳傾聽的份兒。曾國藩看出左宗棠頭腦清晰,思路開闊,對軍務謀劃極有遠見,所以對左宗棠傲慢的態(tài)度并不責怪,反而愈加欣賞。
但左宗棠到對曾國藩卻是另一種態(tài)度,他見自己的一番言論“驚”的曾國藩無話可說,便覺曾國藩愚鈍,才具稍欠。但也產(chǎn)生了一點好印象,那就是曾國藩跟其他官員不一樣,沒有“大僚尊貴之習”,這讓恃才傲物的左宗棠看起來極為順眼。
說到底,左宗棠是有著極強自尊、自負、也非常自卑的人,這多面的性格跟左宗棠早年的經(jīng)歷有關。左宗棠十五歲中秀才,被稱為“天才少年”;十八歲時因才氣逼人,得到布政使賀長齡的青睞,日常談詩論道,交游宴飲。這讓左宗棠年少時非常自負,對未來充滿希望,世上有幾人在十八歲時就能讓副省長“以國士相待”呢?
左宗棠二三十歲時更是得到了兩江總督陶澍的接待,陶澍以為奇才,林則徐也聞名邀請宴談。到后來太平軍起兵,湖南巡撫張亮基請左宗棠出山做幕僚,雖是幕僚卻委以全省軍務,掌握真正的實權,而張亮基自己則成了擺設,這在當時的湖南官場,是人盡皆知的事。
左宗棠的才華同時折服多位高官,這些經(jīng)歷讓其自恃高才,但卻因為“學歷低”“無功名”導致自己極其自卑。左宗棠十五中秀才,二十中舉人,而此時的曾國藩還沒考上秀才,考上秀才的那一年已經(jīng)二十三歲,做了秀才之后,望了望四周的同班同學,他見到了自己那考了十六次秀才的老爹曾麟書,竟無語凝噎。
左宗棠二十中舉后,意氣風發(fā),自覺進士之名唾手可得,誰知會試三次都不曾上榜,這讓左宗棠心灰意冷,發(fā)誓絕不再考,這事也成了左宗棠心一個心結,導致他每看到比自己官位大的人,都不自覺去衡量彼此的才華。
他看到那些學歷比他高,官位比他大但沒他有才華的人,常憤憤不平,惡語相譏。這種“過激行為”,其實是心理上的不平衡導致,由早年經(jīng)歷和中年現(xiàn)實的落差導致。
當左宗棠看到曾國藩很“謙虛”,心里舒服至極,決定幫他一把。但是他對曾國藩的看法,一直是帶有主觀偏見的。
其人正派肯任事,但才具稍欠開展。
曾國藩深知左宗棠自尊心極強,對朝堂之事頗有微詞。雖然內(nèi)心對左宗棠的這些言辭不滿,但并不會表露出來,畢竟完事萬物都有正反兩面,想用左宗棠的才,就得接受他的怪。
于是,這“良好”的合作關系就以曾國藩無限度忍讓左宗棠趾高氣昂,甚至是指手畫腳和訓誡為基礎展開了。
左宗棠在給胡林翼的信中,是這樣描述這段合作關系的:
滌公才短,麾下又無勤懇有條理之人,前自岳州歸后,弟無三日不過其軍絮聒之,伊卻肯聽話,所以諸事尚有幾分。
左宗棠說曾國藩“才短”,手下又沒什么人才,所以他從岳州回來后,幾乎天天去替曾國藩打理軍務,也就是因為曾國藩肯聽話,才能做出幾分成績。
左宗棠傲慢,正如其才名一樣遠揚。這種人鋒芒畢露,事必要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天下唯不可缺自己。曾國藩也深知這一點,所以每次給左宗棠寫信,必對比自己小一歲的左宗棠恭敬稱“兄”,這種行為讓曾、左二人“蜜月期”維持的更久了一些。
曾國藩對左宗棠一直是尊敬的,無論出于表里,他都需要這樣的一個人才來幫自己組建湘軍,處理一些棘手的軍務。但是左宗棠看曾國藩態(tài)度卻是多變,他看重曾國藩的正直、擔當,卻對其才華不以為然,認為其無才,雖愿意協(xié)助曾國藩,卻常因朋友面子協(xié)助曾國藩。
后來張亮基調(diào)離湖南,左宗棠也只能歸隱。曾國藩在失去兩大幫手之后,被湖南官場排擠到衡州。曾國藩又成了光桿司令,來到衡州的第一件事就是請左宗棠出山擔任“顧問”。曾國藩說:弟才智不及兄,還請兄來幫我練兵,至于其余事物,全由兄自己安排。
但是左宗棠并不愿輔佐曾國藩,因為這讓左宗棠覺得沒有成就感。左宗棠在湖南時幫助曾國藩,是因為初次見到曾國藩,被其正直和謙虛打動,但是曾國藩行事“儒緩”,讓左宗棠看了氣不打一處來,非常著急,認為曾國藩沒有“將略”,所以不但沒有答應曾國藩的請求,反而諷刺了一番。
滌公正人,其將略未知如何?弟以剛拙之性,疏淺之識,萬無以仰贊高深。
左宗棠對朋友說:我也不知道他哪里有什么將略,所以我這等才疏學淺的人,就不敢高攀了。
緊接著,左宗棠就出山做了湖南新巡撫駱秉章的參謀。
左宗棠雖恃才傲物,但是對別人的品性極為看重。雖然看不上曾國藩的才,但是對曾國藩的血性還是比較欣賞。曾國藩在咸豐四年被太平軍挫敗,導致投水自殺,左宗棠聞訊后也是趕過去好言相勸,曉之以國事,動之以民情,才讓曾國藩重拾信心。
后來曾國藩收復武漢名聲大噪,又重新回到湖南辦公,這時的左宗棠與曾國藩朝夕相處,又發(fā)生了以前相似的一幕,左宗棠時常嗔怒曾國藩“儒緩”不可教,而且越來越深。這是因為左宗棠心中毫無“將略”的曾國藩,居然收復武漢獲賜黃馬褂,這讓左宗棠心理極不平衡。
這種不平衡并不是出于對功勛的嫉妒,而是打內(nèi)心里覺得曾國藩不如自己,卻取得了比自己好的成績,所以需要在別的事務上體現(xiàn)自己“強”的一面。這就跟小兩口生活一樣,如果女方能力很強,男方又極有自尊,則會把這種壓倒性欲望轉嫁到床上。
曾國藩有無限的包容和忍讓,雖然時常在別人耳朵里聽到左宗棠對自己的惡評,甚至從左宗棠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也親眼得見譏諷之詞,但曾國藩并沒有言語反擊,也沒有表露任何不滿,畢竟他需要左宗棠的才華,受人之長就要納人之短。
也就是說,等曾國藩不需要左宗棠的時候,便不需忍讓了。曾左二人斷交的直接原因就是曾國藩在江西苦戰(zhàn)兩年毫無進展,想借為父親丁憂一事,退到后方稍作喘息,希望能從局外破局。
左宗棠看了曾國藩這般舉動,以為曾國藩是“逃避”,所以對曾國藩橫加譏諷,甚至說曾國藩帶兵有誤云云。曾國藩此時心力憔悴,壓力之大已經(jīng)需要借口為父丁憂來緩解,哪還有什么心情去顧忌左宗棠的感受?即便是左宗棠有才,也解不了他的困境,所以干脆對左宗棠理都不理。
左宗棠是出了名的“嘴炮王”,雖然跟曾國藩關系不好,但與脾氣相投的曾國荃關系不錯。這段時間,曾、左雖未明言“絕交”,但左宗棠也給諸多人寫過抱怨的信札,無一不是在說曾國藩差的。
左宗棠的朋友,自然不乏曾國藩的朋友,所以往來之間,二人對比就出來了。
我?guī)湍?,但是我拿你找快感?/p>
你幫不了我的時候,我也不用再奉承你。
二人就以此狀態(tài)過了一年。直至曾國藩丁憂結束再度出山,心理上已經(jīng)發(fā)生巨大轉變,從以前利用關系到如今真正做到“寬恕待人”,自然也對左宗棠也另眼相待。畢竟在家守制這一年,對戰(zhàn)略有了新的設想,且前方戰(zhàn)局已經(jīng)得到緩解。而左宗棠對未來的湘軍來說,又是一枚必不可少的人才,于是曾國藩開始主動拋出橄欖枝,期望和好。
左宗棠在曾國藩音信全無后一年后受到請求和好的信,自然不會怠慢,所以也回信一封表露自己的內(nèi)心狀態(tài)。
不奉音敬者一年,疑老兄之絕我也,且思且悲,且負氣以相持。
一年沒信兒,還以為老兄跟我絕交了,雖然想想很后悔,但是一直跟你賭氣。
說到底,還是自尊惹的禍。
曾、左二人,在性格上正好相對,二人都正直剛強,但曾能容人,處處以大局著想,為了結果不惜一切代價。左自卑自負,遇事必吐而后快,處處需高人一頭才掩蓋自己的出身卑微。這兩種類型的人如真能在一起共事,相愛相殺而不散,那一定是“各取所需”,有著各自的小算盤,或者共同的目標和利益。
生活中,性格截然相反的兩個人在一起共事,總有一個人需要妥協(xié),這樣才能長久,就像曾國藩所做的:受人之長,納人之短。
欲得,必先忍其所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