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抖Y記》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抖Y記》由多人撰寫,采自多種古籍遺說,內容極為龐雜,編排也較零亂,后人采用歸類方法進行研究。東漢鄭玄將49篇分為通論、制度、祭祀、喪服、吉事等八類。近代梁啟超則分為五類:一通論禮儀和學術,有《禮運》、《經(jīng)解》、《樂記》、《學記》、《大學》、《中庸》、《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二解釋《儀禮》17篇,有《冠義》、《昏義》、《鄉(xiāng)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喪服四制》等篇;三記孔子言行或孔門弟子及時人雜事,有《孔子閑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問》等;四記古代制度禮節(jié),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禮》、《玉藻》、《明堂位》、《月令》、《禮器》、《郊特牲》、《祭統(tǒng)》、《祭法》、《大傳》、《喪大記》、《喪服大記》、《奔喪》、《問喪》、《文王世子》、《內則》、《少儀》等篇;五為《曲禮》、《少儀》、《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歸類劃分,對我們有一定參考價值。
一、學然后知不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秲睹吩唬骸澳罱K始典于學?!逼浯酥^乎!(《學記》)
【譯文】玉石不經(jīng)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jīng)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tǒng)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渡袝?兌命》篇中說:“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
【評析】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就是建設國家,管理公眾事務,教育為最優(yōu)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學記》)
【譯文】盡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盡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學記》)
【譯文】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yè)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鉆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秲睹菲f:“(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是一個事情的兩個方面”,就是說的這個道理?。?/p>
【評析】“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和“教學相長”,反映了在啟發(fā)式教學下,教與學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提高。教與學在其運動過程中構成一對矛盾,并相互發(fā)展。
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冠義》)
【譯文】人成為人的原因,是人有禮儀。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曲禮》)
【譯文】禮節(jié)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jié);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jié)。
【評析】禮尚往來,行禮節(jié),重在彼此往來。先有往,才有來;就是我們要先有給予,才會有獲得。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
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哀公問》)
【譯文】政的意思就是正,國君端正,那么百姓也就端正了。
德配天地,居處有禮,進退有度。(《經(jīng)解》)
【譯文】德行應與天地相配,起居要有禮儀,進退要合乎制度。
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國治。(《文王世子》)
【譯文】掌權者德行有成才能教化群眾得到尊重,教化群眾得到尊重才能更加讓下面的官員端正,官員端正了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二、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學記》)
【譯文】(學校)里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等基本閱讀能力的情況;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親近同學;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在廣博的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yè)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這一階段學習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推論事理,并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達到這一階段的學習標準)叫做“大成”。唯其這樣,才能教化百姓,移風易俗,周圍的人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
【評析】敬業(yè)樂群,唐代經(jīng)學家孔穎達解釋說:“敬業(yè),謂藝業(yè)長者,敬而親之;樂群,謂群居朋友善者,愿而樂之?!敝祆湔f:“敬業(yè)者,專心致志,以事其業(yè)也;樂群者,樂于取益,以輔其仁也。”由此看來,“敬業(yè)”即要求人們對待自己正在從事的職業(yè)心存崇敬,專心致志、嚴肅認真、勤奮努力?!皹啡骸眲t要求人們廣交朋友,融入團隊,互相補益,共同進步,通過樂群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達到心平氣和、家庭祥和、親愛朋和、政通人和、天感地和、內諧外和”“六和”境界。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財富,“敬業(yè)樂群”成為了人們履行社會責任、成就事業(yè)、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必然途徑與方式?!熬礃I(yè)者成事,樂群者多助”,箴言也。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學記》)
【譯文】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yè),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yè)。課外不學雜樂,課內就不可能把琴彈好;課外不學習音律,課內就不能學好詩文;課外不學好灑掃應對的知識,課內就學不好禮儀??梢姡粚W習各種雜藝,就不可能樂于對待所學的正課。
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學記》)
【譯文】所以,君子對待學習,課內受業(yè)要學好正課;在家休息,要學好各種雜藝。唯其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于與群眾交朋友,并深信所學之道,盡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
【評析】“親其師而安其學,樂其友而信其道”,提倡“親師樂友”的師友關系。
大學之法:禁于未發(fā)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學記》)
【譯文】大學施教的方法:在學生的錯誤沒有發(fā)生時就加以防止,叫做預防;在適當?shù)臅r機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才能和年齡特征而進行教育,叫做合乎順序;互相取長補短,叫做觀摩。這四點,是教學成功的經(jīng)驗。
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祭義》)
【譯文】說話要有根據(jù),行為要有原則,所以活著不會改變志向,死后就不會喪失好名聲。
三、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學記》)
【譯文】會唱歌的人,(不僅聲音悅耳,動人心弦,)還要使人情不自禁地跟著唱。會教人的人,(不僅給人以知識,)還要誘導學生自覺地跟著他學。
【評析】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吧平獭本褪菑V大教師要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教學基本規(guī)范,嚴于律己,業(yè)務上不斷充實、提高,高標準施教,不敷衍塞責。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學記》)
【譯文】君子不但懂得教學成功的經(jīng)驗,又懂得教學失敗的原因,就可以當好教師了。所以說教師對人施教,就是啟發(fā)誘導。(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勸勉而不強制;指導學習的門徑,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訴學生。(教師對學生)誘導而不牽拉,則師生融洽;勸勉而不強制,學生才能感到學習容易;啟發(fā)而不包辦,學生才會自己鉆研思考。能做到師生融洽,使學生感到學習容易,并能獨立思考,可以說是做到了善于啟發(fā)誘導了。
【評析】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用現(xiàn)在講通俗點意思是說教師進行教學,要善于啟發(fā)學生思考,誘導他而不是拉著他,激勵他而不是時時壓抑他,告訴他解決疑難的訣竅,而不是把現(xiàn)成的答案一成不變地灌給他。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學記》)
【譯文】學生在學習上有四種過失,是施教的人必須要了解的。人們學習失敗的原因,或者是因為貪多,或者是知識面偏窄,或者是態(tài)度輕率,或者是畏難中止。這四點,是由于學生的不同心理和才智所引起的。教師懂得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點,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缺點。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發(fā)揮其優(yōu)點并克服其缺點。
【評析】學生學習存在著四種缺點,教師必須掌握具體情況,因勢利導。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學記》)
【譯文】君子要根據(jù)學生學習時感到難易不同,從而看出學生的資才的好壞,然后能做到分別情況,對學生多方面的啟發(fā)誘導。能夠多方面啟發(fā)誘導,才能當好教師。能當好教師才能做官長,能做官長才能當人君。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學記》)
【譯文】在教育工作中,尊敬教師是難能可貴的。尊敬教師才能重視他傳授的道,(在上的君王能)尊師重道,百姓才能專心求學。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學記》)
【譯文】會學習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師;不會學習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
四、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禮運》)
【譯文】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出來(給大家辦事),(人人)講求誠信,崇尚和睦。因此人們不單奉養(yǎng)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幼童能順利地成長,使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yǎng)。
【評析】“天下為公”的“公”字,按照東漢經(jīng)學家鄭玄的解釋,即是“共”的意思?!疤煜聻楣保簿褪翘煜率侨煜氯斯灿械奶煜?。孫中山先生一生中曾多次將“天下為公”的題詞送給別人,并曾說:“天下為公,是要天下鼎鼎大公。實現(xiàn)了天下為公,就可以達到世界大同了?!?/p>
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禮運》)
【譯文】所以,借用別人的智謀而除去他使詐(這一做法),借用別人的勇猛而去除他憤怒(這一性格),借用別人的仁愛而去除他貪欲(這一性格)。
古之為政,愛人為大。所以治愛人,禮為大。所以治禮,敬為大。(《哀公問》)
【譯文】古代的為政,把愛護民眾放在第一位。愛護民眾的行為,要把禮儀放在第一位;禮儀的行為,要把敬重放在第一位。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學記》)
【譯文】君子說,德行很高的人,不限于只擔任某種官職;普遍的規(guī)律,不僅僅適用于那一件事物;有大信用的人,用不著他發(fā)誓后才信任他;天有四季變化,無須劃一,也會守時。懂得這四點,(就可以領會到做事求學),也要抓住根本的道理了。
【評析】大道不器,“器”的原初意義就是器具、器皿,引申為人在某方面的專門技能。儒家認為,君子應該追求大道,而不必拘泥于一技一能之“小道”。小道雖有可觀者,是以君子不為也。何為“大道”?何為“小道”?《易經(jīng)·系辭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彼^“大道”,乃形而上之道,通俗地說,也就是哲學、文學等人文科學;而所謂“小道”,乃形而下之器,也就是天文、地理、醫(yī)農(nóng)、歷算等自然科學及百工技藝。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學記》)
【譯文】會提問的人,象木工砍木頭,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再砍堅硬的節(jié)疤一樣,(先問容易的問題,再問難題),這樣,問題就會容易解決。不會提問題的人卻與此相反。會對待提問的人,要回答得有針對性,象撞鐘一樣,用力小,鐘聲則小,用力大,鐘聲則大,從容地響,讓別人把問題說完再慢慢回答。不會回答問題的恰巧與此相反。以上這些,講的是有關進行教學的方法。
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曲禮》)
【譯文】富貴的人知道愛好禮儀,就不驕奢淫逸;貧賤的人知道愛好禮儀,就有志氣不怯懦。
孝子之養(yǎng)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內則》)
【譯文】孝子養(yǎng)父母的老,要讓他們從心里快樂,不違背他們的意志,讓他們賞心悅目,寢處安排得舒服。
五、恭儉莊敬,《禮》教也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學記》)
【譯文】古代設學施放,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一“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國都設立有大學。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譯文】喜歡的人,要看到他的缺點;憎惡的人,要看到他的優(yōu)點。
化民易俗,近者悅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學記》)
【譯文】教化群眾改變陋習,使周圍的人心悅誠服,使遠方的人都來歸附,這是太學院的教育目標。
恭儉莊敬,《禮》教也。(《經(jīng)解》)
【譯文】恭敬勤儉端莊謹慎,這是學《禮記》的結果啊。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賤己。(《坊記》)
【譯文】君子是尊敬別人,低賤自己;凡事先想到別人,然后才想到自己。
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曲記》)
【譯文】到了一個國家先問禁忌,到了一個都城先問風俗,到了一戶人家先問避諱。
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表記》)
【譯文】君子在別人面前不要做不慎重的事,不要有不莊重的舉止,不要說錯話。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學記》)
【譯文】獨立學習沒有朋友,就認識膚淺,見識不廣。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學矣。(《學記》)
【譯文】(若要學到父親高超的手藝),高明的冶金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縫皮襖;高明的弓匠的兒子,一定要先去學編箕筐。用來學拉車的小馬,要放在車后跟著走。君子懂得了這三例(是通過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反復練習、循序漸進)使事業(yè)成功的道理,就可以從事教學工作了。
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運》)
【譯文】男子要有職業(yè),女子要及時婚配。(人們)憎惡財貨被拋棄在地上的現(xiàn)象(而要去收貯它),卻不是為了獨自享用;(也)憎惡那種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總要不為私利而勞動。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人搞陰謀,不會有人盜竊財物和興兵作亂,(家家戶戶)都不用關大門了,這就叫做“大同”社會。
易經(jīng)
《易經(jīng)》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是占卜用書。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偷偷將《易經(jīng)》列入醫(y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幸免。
關于其作者,《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易經(jīng)》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于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jīng)》的內容在春秋戰(zhàn)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jīng)》。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jīng)》和《易傳》二者的結合。占卜之書的性質并不能掩蓋《易經(jīng)》作為一部偉大著作的價值。占卜起源于人類解釋世界的渴望,哲學的萌芽從原始宗教中生發(fā)出來,《易經(jīng)》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證。中國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克、對立統(tǒng)一的基礎理論,便是根植于《易經(jīng)》。后人從《易經(jīng)》中發(fā)展出了復雜的哲學系統(tǒng),儒家和道教的學說均明顯受到《易經(jīng)》的影響。今人更是從《易經(jīng)》中解讀出哲學、政治、歷史、軍事、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上經(jīng)坤》)
【譯文】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fā)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評析】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并引用了《易經(jīng)》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后,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guī),后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系辭上》)
【譯文】仰望可以觀察天文的規(guī)律,俯視可以觀察地理的風貌,所以可以知道黑暗與光明的道理。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系辭上》)
【譯文】形而上者叫做道,形而下者叫做器,將它們結合調節(jié)叫做變,推演運用叫做通,在民眾中實施運用叫做事業(yè)。
【評析】形而上者:思想、觀念等沒有確定物象的意識形態(tài)。道:理論,原則。形而下者:可見可觸的具體物質。器:具有實用性的物質。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系辭下》)
【譯文】走到盡頭就要變化,變化以后就能通達,通達以后便能使你的事業(yè)長久。
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文言乾》)
【譯文】君子居高位而不驕傲,在下位而不憂愁。
【評析】古人認為能如此,是自強不息的表現(xiàn),是真君子,反此,則不是君子。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上經(jīng)乾》)
【譯文】相同的聲音能夠產(chǎn)生共鳴,相同的氣息能夠互相親附。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系辭上》)
【譯文】兩人同心協(xié)力,像刀那樣鋒利,可以切斷金屬。兩人同心的言論,其氣味就像蘭草那樣幽香。
與時偕行。(《乾》)
【譯文】天下萬物都是隨著時序的運行而前行。
【評析】揭示了自然界的運行規(guī)律,違此則必遭淘汰。此語和“與時俱進”義近。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上經(jīng)坤》)
【譯文】長期積累善行的人家,吉慶之福定會延及子孫;長期不干好事的人家,災殃定會延及子孫。如果不積累善行,便不會有好名聲;如果不積累惡行,便不致于喪失生命。
【評析】中華文化很早就講“善”,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并非宿命,是人間因果的關系。此語既反映了中華文化以善為根,又是對不善者的警告。
二、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乾》)
【譯文】君子整天自強不息,晚上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這樣即使遇到危險也會逢兇化吉。
【評析】上句“終日乾乾”,是說白天自強不息,拼命干。下句“夕惕若,厲無咎”,是說到晚上仍然心懷憂慮,提心吊膽,不敢休息。白天晚上都努力工作,如此就是有危險也會逢兇化吉?!熬咏K日乾乾”,保持本分,保持常態(tài),警惕自己,毫不放松。
君子以作事謀始。(《訟卦》)
君子以容民畜眾。(《坤文言》)
【譯文】君子在做事前要深謀遠慮,從開始就要消除可能引起爭端的因素。君子要像地中藏水一樣容納天下百姓,養(yǎng)育眾人。
【評析】“君子以容民畜眾”。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君子應當效法包容天下的精神,得民心就會得天下,唐朝李世民就是一個例子。
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大有元亨》)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謙》)
【譯文】君子在這個時候要阻止邪惡,頌揚一切善行,順應天命,替天行道,以保護萬物性命。謙虛而又謙虛的君子,即使處于卑微的地位,也能以謙虛的態(tài)度自我約束。
君子以虛受人。(《咸象》)
君子以自昭明德。(《象傳》)
【譯文】君子以虛懷若谷的精神容納感化他人。君子應該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華和美德,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
君子以同而異。(《睽》)
君子以反身修德。(《蹇卦》)
【譯文】君子說話要有根據(jù),要有內容,行動做事要有準則和規(guī)矩。君子應該在求大同的前提下,保留小的差異。君子應該很好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君子應知道恐懼警惕自己,修身省過。
【評析】言有物而行有恒,從正面強調了君子言行的準則,從反面否定了那種信口雌黃、空話連篇、行為乖張無恒的人。
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益象》)
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升象》)
【譯文】君子應當看到良好的行為就馬上向它看齊,有了過錯就馬上改正。君子通過順應自然規(guī)律來培養(yǎng)自己的品德,積累微小的進步來塑造高大完美的人格。
君子以振民育德。(《蠱·象》)
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臨·象傳》).
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象》
【譯文】君子救濟人民,培育美德。君子費盡心思地教導人民,并以其無邊無際的盛德保護人民。君子應當努力學習領會前代圣人君子的言論和行為,(以此充實自己,)培養(yǎng)美好的品德。
【評析】振民如風,育德如山,非育德不足以振民,非振民不足以育德。
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象傳》)
君子以類族辨物。(《同人》)
【譯文】君子必須堅持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以避開危險與災難,不能謀取高官厚祿和追求榮華富貴。君子要明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明辨事物。
【評析】儉德辟難,就是用儉樸的德行來避免危難。我們可以聯(lián)想很多勤儉的名句,如“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大意是在事業(yè)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jié)儉;如“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大意是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于勤儉,亡于奢靡;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大意是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fā)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身的滅亡;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大意是從節(jié)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jié)儉則很困難;如“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大意是節(jié)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君子以慎言語,節(jié)飲食。(《頤·象》)
君子以非禮弗履。(《大壯·象》)
【譯文】君子應當言語謹慎以培養(yǎng)美好的品德,節(jié)制飲食以養(yǎng)育健康的身體。君子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不去做不合禮儀的事情。
【評析】養(yǎng)德養(yǎng)身是君子之道,自然之道。
三、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乾卦文言》)
【譯文】知道進卻不知道退,知道存卻不知道亡,知道得到而不知道喪失,能稱得上圣人嗎?知道前進和后退、生存和滅亡而又不失掉正確原則的人,能稱得上圣人嗎?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賁卦·象傳》)
【譯文】剛和柔相互交錯,形成大自然的文彩;文明而有節(jié)制,構成人類社會的文彩。觀察自然界的文彩,可以知道時序變化;觀察人類社會的文彩,可以推行教化,促進社會發(fā)展。
天地交而萬物通。(《泰卦彖傳》)
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否卦彖傳》)
【譯文】天地相通,萬物蕃盛生長。天地不相通,則萬物無從生長。上下隔絕,天下混亂不成為國家。
【評析】天地交,就是和諧。天地不交必然是生民遭難,萬物凋敝。古人重自然、順暢、和諧的思想。這是古人理政重視上下和諧相通的觀念,認為國家的興旺和自然界是一個道理,都要上下相通。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同人》)
【譯文】文明而又剛健,行為中和公正而無偏私,又能相互呼應,這是君子之道。
【評析】這強調的是順天應人之道,是不敗之道。
小人勿用,必亂邦也。富以其鄰,不獨富也。(《象》)
【譯文】小人決不可以重用,因為重用小人必然危害并擾亂邦國。自己富裕了,就要惠及鄰居。自己不單獨富貴。
【評析】“小人勿用,必亂幫也?!本褪钦f不能隨便用一些沒有能力的庸俗之人、或者紙上談兵的人,否則就會危機戰(zhàn)爭的勝負甚至國家的安全。諸葛亮用馬謖導致失街亭,趙王用趙括,導致四十萬趙軍被坑殺就是例子。
富以其鄰,是古代富潤天下的普惠思想,也要希望和帶動別人富起來,讓大家受惠。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彖傳》)
【譯文】天地陰陽交感而使萬物化育生長。圣人以道德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
【評析】天地因適合于萬物,而萬物生長;圣人之心因適于人心而天下和平。這里的“感”,即適合、受擁護之意,說明人的思想主張若想受人擁護,必須合于自然之道。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卦家傳》)
【譯文】天地變革而形成四季。商湯周武王革命,合乎天地自然變革之道而又適合人民的意愿。
【評析】變革為天經(jīng)地義。
其他推薦誦讀內容
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文言傳》)
【譯文】君子內心敬守道德,使思想正確;遵守道義,使行為合理。君子內心誠敬純正,行為合理,必能感化眾人而不孤立。
【評析】古人嚴以律已,是為仁人。
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彖離》)
【譯文】日月附于天上,莊稼草木附于地上,光明交輝附于正道,就能教化天下,柔和與中正結合,就會亨通。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爻辭》)
【譯文】鶴在山的北面鳴叫,它的那些同類們一聲聲地應和著它;我有醇香的酒漿,愿與你一同暢飲。
時止則止,時行則行。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彖》)
【譯文】應該停止的時候就要停止,應該前行的時候就前行。遵循正道前進,就能治理好國家。
【評析】說明治國是有一定規(guī)律的,不是靠權治,也不是靠人治,而是要按規(guī)律來治,規(guī)律就是要與時俱進。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光人乎。(《豐》)
【譯文】太陽上升到正中就要西偏,月亮達到最圓時就開始虧缺。天地自然界的盈虧,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人事也是如此。
【評析】揭示盈虧變化之道,提醒人們處盈思虧,處虧待盈。
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象辭》)
【譯文】云雷大作,是即將下雨的征兆,象征初生。正人君子應以全部才智投入到創(chuàng)建國家的事業(yè)中去。
【評析】《禮?中庸》:“惟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經(jīng)?!敝祆洌骸敖?jīng)者,理者緒而分之,綸者,比其類而合之?!苯?jīng)綸:整理絲縷,引伸為人的才學、本領。形容人極有才干和智謀。以治絲之事比喻政治。
詩經(jīng)
《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jīng)》共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國風”是《詩經(jīng)》中的精華,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皣L”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源頭。
《詩經(jīng)》是我國文學光輝的起點,是我國文學發(fā)達很早的標志,它所表現(xiàn)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對后世文學影響最大?!对娊?jīng)》在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極高的地位。
所謂《詩經(jīng)》中的“六義”,即是指“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xiàn)手法。
一、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關雎
【關關雎鳩(jūjiū):,在河之州。窈窕(tiǎo)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wù)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xìng)菜,左右芼(mào)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國風?周南?關雎》)
【注釋】關關:水鳥叫聲。雎(jū)鳩(jiū):一種水鳥名。洲:水中陸地。窈窕:容貌美好。淑:品德賢良。君子:《詩經(jīng)》中貴族男子的通稱。逑:配偶。荇(xìng)菜:草本植物,葉浮于水面。流:擇取。思:思念。服:語氣助詞。悠:憂思貌。友:親愛。芼(mào):拔。
【譯文】雎鳩關關叫得歡,成雙成對在河灘。美麗賢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伴侶。長短不齊水荇菜,左右采摘忙不停。美麗賢良的女子,做夢也在把她思。追求她卻不可得,日夜思念在心間。想啊想啊心憂傷,翻來覆去欲斷腸。長短不齊水荇菜,左邊右邊到處采。美麗賢良的女子,彈琴鼓瑟永相愛。長短不齊水荇菜,左邊右邊到處采。美麗賢良的女子,鳴鐘擊鼓樂她懷。
【評析】《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jīng)》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妒酚?外戚世家》曾經(jīng)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蓖ㄆ娛菍懸粋€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而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這詩的主要表現(xiàn)手法是“興”,什么是“興”?孔穎達的解釋最得要領:“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fā)己心?!彼^“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托。這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xiàn)手法。
靜女
【靜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愛而不見(xiàn),搔首踟躕(chíchú)?!俊眷o女其孌(luán),貽(yí)我彤管。彤管有煒,說(yuè)懌(yì)女(rǔ)美?!俊咀阅翚w(kuì)荑(tí),洵(xún)美且異。匪女(rǔ以為美,美人之貽。《詩經(jīng)·邶(Bèi)風》
摽有梅
摽(biào)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dài)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xì)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詩經(jīng)?召南》)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tuán)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ráng)。有美一人,婉如清揚?!惧忮讼嘤?,與子偕臧。】(《詩經(jīng)?鄭風》)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yuan)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之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xun)兮,不我信兮。(《詩經(jīng)?邶風》)
二、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國風?王風?黍離》)
【注釋】黍:小米。離離:行列貌。稷:高粱。頭兩句是說黍稷離離成行,正在長苗的時候。下二章仿此。邁:行遠。行邁:等于說“行行”。靡靡:腳步緩慢的樣子。中心:就是心中。搖搖:又作“愮愮”,是心憂不能自主的感覺。悠悠:猶“遙遙”。此:指蒼天。人:即“仁”(人、仁古字通),問蒼天何仁,等于說“昊天不惠”。第二、三章的頭兩句是說黍稷成穗結實。從抽苗到結實要經(jīng)過六七個月。
【譯文】黍子齊齊整整,高粱一片新苗。步兒慢慢騰騰,心兒晃晃搖搖。知道我的說我心煩惱,不知道的問我把誰找。蒼天蒼天你在上??!是誰害得我這個樣???
黍子排成了隊,高粱長出了穗。步兒慢慢騰騰,心里好像酒醉。知道我的說我心煩惱,不知道的問我把誰找。蒼天蒼天你在上啊!是誰害得我這個樣???
黍子整整齊齊,高粱長足了米。步兒慢慢騰騰,心里像噎著氣。知道我的說我心煩惱,不知道的問我把誰找。蒼天蒼天你在上啊!是誰害得我這個樣啊?
【評析】全詩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間結構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時間的表現(xiàn)形式完成時間流逝、情景轉換、心緒壓抑三個方面的發(fā)展,在迂回往復之間表現(xiàn)出主人公不勝憂郁之狀,“三章只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無限”。
詩首章寫詩人行役至宗周,過訪故宗廟宮室時,所見一片蔥綠,當年的繁盛不見了,昔日的奢華也不見了,就連剛剛經(jīng)歷的戰(zhàn)火也難覓印痕了,看哪,那綠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長,還有那稷苗凄凄?!耙磺芯罢Z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黍稷之苗本無情意,但在詩人眼中,卻是勾起無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緩步行走在荒涼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搖搖,充滿悵惘。悵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這種憂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這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尷尬,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場景未變,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實”。稷黍成長的過程頗有象征意味,與此相隨的是詩人從“中心搖搖”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嘆和呼號雖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樣,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氣,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長歌當哭。
透過詩本文所提供的具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孤獨的思想者,面對雖無靈性卻充滿生機的大自然,對自命不凡卻無法把握自己命運的人類的前途的無限憂思,這種憂思只有“知我者”才會理解,可這“知我者”是何等樣的人呢?“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臺歌》的陳子昂心中所懷的不正是這種難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對人類命運的憂思嗎?
氓(《詩經(jīng)·衛(wèi)風》)
【氓(méng)之蚩(chī)蚩,抱布貿(mào)絲。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俊舅妥由驿浚≦í),至于頓丘?!痉宋翼╭iān)期,子無良媒。將(qiāng)子無怒,秋以為期?!俊境吮藞挘╣uǐ)垣(yuán),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繝柌窢栿撸╯hì),體無咎(jiù)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咀晕裔逘?,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俊救龤q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伴。總角之宴,言笑晏晏?!拘攀牡┑?,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國風?周南?桃夭》)
【注釋】夭夭:茂盛的樣子。灼灼:鮮明的樣子。之子:這個人。于歸:女子出嫁。宜:和順。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家庭。有:語助詞。蕡(fén):果實繁盛的樣子。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樣子。
【譯文】桃樹繁茂,桃花燦爛。女子出嫁,和美一家。
桃樹繁茂,果實豐碩。女子出嫁,幸福一家。
桃樹繁茂,枝葉濃密。女子出嫁,快樂一家。
【評析】這首詩表現(xiàn)了一個待嫁女子,對愛情的追求和對婚姻的渴望。全詩構思工巧,層層遞進。首章“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一句就給讀者帶來一片生機勃勃、春光明媚的自然景色,又象征正是青年男女嫁娶的大好時光,并烘托出容貌如花的待嫁女子的青春氣息,預示著婚姻的美滿幸福。接著二、三章,用桃實碩大且多,象征女子出嫁多子多孫;用桃葉茂密蔥綠象征新娘嫁過來后,家族昌盛。表現(xiàn)她對婚姻生活的無限憧憬,使全詩洋溢著民間婚嫁熱情歡快的生活氣氛,真是天然妙筆。
四、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擷之。(《國風?周南?芣苡》)
【注釋】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車前草。薄言:發(fā)語詞。有:收藏。掇:拾取。袺(jié):手執(zhí)衣襟以兜物。擷(xié):翻轉衣襟插于腰帶中以兜物。
【譯文】車前子呀采啊采,采啊采啊采下來。車前子呀采啊采,一堆一堆收起來。
車前子呀采啊采,一根一根拾起來。車前子呀采啊采,一把一把捋起來。
車前子呀采啊采,牽起衣角裝起來。車前子呀采啊采,翻過衣襟兜起來。
【評析】這是古代婦女集體采摘野生植物時合唱的歌,再現(xiàn)了她們采集勞作的過程。首章寫開始采;第二章寫采的方式;第三章寫滿載而歸。全詩十二句,只換了六個動詞,便把她們采摘芣苡時的連續(xù)動作以及由少積多的情況描寫出來了。同時從輕快的節(jié)奏中,也表現(xiàn)出采集者勞動的歡樂。清代方玉潤說得好:“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xù),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p>
五、一日不見,如三秋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國風?王風?采葛》)
【注釋】蕭:植物名,有香氣,古人采它供祭祀。三秋:通常以一秋為一年。谷熟為秋,谷類多一年一熟。古人說“今秋”“來秋”就是“近年”“來年”。艾:即香艾,燒艾葉可以灸病。
【譯文】姑娘采葛在山上,一日不見心里慌,就像相隔三月長。
姑娘采蒿在山丘,一日不見心里憂,就像相隔已三秋。
姑娘采艾在山間,一日不見心不安,就像相隔已三年。
【評析】這首詩運用了夸張的手法來描寫心理活動,三章中只換了幾個字,便把想念情人愈來愈強烈的心情,真實地表現(xiàn)出來了?!耙蝗詹灰姡绺羧铩边@句話,至今活在人們的口頭上。
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子衿
青青子衿(jin),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si)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國風?鄭風?子衿》)
【注釋】子:詩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jīn):衣領。悠悠:憂思的樣子。寧不:猶“何不”。嗣(sì):寄。音:信息。佩:指佩玉的綬帶。城闕:城門兩邊的觀樓,是男女慣常幽會的地方。
【譯文】青青的是你的長領襟,悠悠的是想念你的心。縱然我不曾去找你,難道你從此斷音信?
青黝黝是你的佩玉帶,心悠悠是我把相思害??v然我不曾去找你,難道你不能自己來?
走去走來多少趟啊,在這高城望樓上啊。一天不見哥的面,好像三個月兒那么長啊!
【評析】這首詩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全詩三章,采用倒敘手法。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扒嗲嘧玉啤保扒嗲嘧优濉?,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約,只好等戀人過來相會,可望穿秋水,不見影兒,濃濃的愛意不由轉化為惆悵與幽怨: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捎個音信?縱然我沒有去找你,你為何就不能主動前來?第三章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
七、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國風?秦風?無衣》)
【注釋】袍:長衣。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當被。于:語助詞。興師:出兵。戈、矛:都是長柄的兵器,戈平頭而旁有枝,矛頭尖銳。澤:汗衣。戟:兵器名。作:起來。
【譯文】誰說沒有衣服穿?你我共同披戰(zhàn)袍。國王興兵要作戰(zhàn),修好我們戈和矛,同仇敵愾赴戰(zhàn)壕。
誰說沒有衣服穿?你我共同穿汗衫。國王興兵要作戰(zhàn),修好我們矛和戟,并肩攜手齊向前。
誰說沒有衣服穿?你我共同穿戰(zhàn)裙。國王興兵排戰(zhàn)陣,修好我們甲和兵,同心協(xié)力殺敵人。
【評析】這首詩是以兵士對話的口吻寫的,是當時軍中的歌謠。史書說秦俗尚武,這詩反映出戰(zhàn)士團結友愛、慷慨從軍、共御強敵的精神。在激戰(zhàn)前夕,兵士們聚在一起緊張地修整武器。這時,有人顧慮自己沒有衣裳。他的戰(zhàn)友就充滿友情地勸慰他:“誰說沒有衣裳,我和你同披一件戰(zhàn)袍!”又用大義來激勵同伴:“國家出兵打仗,我們且把武器修理好,我和你面對著一個共同的敵人。”從詩中不僅可以看到兵士之間的友愛,也可以看到他們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心甘情愿地承但起重大犧牲的愛國精神。詩歌音節(jié)短促,聲調激昂,生動地表現(xiàn)了秦國兵士們同仇敵愾、慷慨從軍的情景。
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zhì)之河之干兮⑵,河水清且漣猗(yī)。不稼(jià)不穡(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huān)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輻兮,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⑾。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⑿?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chún)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qūn)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sūn)兮!《詩經(jīng)·魏風》
八、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
蒹(jiān)葭(jiā)蒼蒼,白露為霜?!舅^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所謂伊人,在水之湄⑸。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從之,道阻且右⑼。溯游從之,宛在水中(zhǐ)。(《秦風·蒹葭》)
【注釋】蒹(jiān):荻也。葭(jiā):蘆也。蒼蒼:深綠色,言植物茂盛。伊人:那人。指詩人所追尋的人。方:邊也?!霸谒环健本褪钦f在水的另一邊。溯:逆水而行。洄:回曲盤紆的水道。凄凄:猶蒼蒼也。晞:干也。湄:水草交接之處。躋(jí):升高,登上高處。坻(chí):水中高地。采采:猶萋萋。涘(sì):水邊。右:曲也。沚(zhǐ):水中小沙灘,比坻稍大些。
【譯文】蘆葦密密又蒼蒼,晶瑩露水結成霜。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旁。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流而下尋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蘆葦茂盛密又繁,晶瑩露水還未干。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崎嶇難登攀。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灘。
蘆葦片片根連根,晶瑩露珠如淚痕。我心中那好人兒,佇立在那河水邊。逆流而上去找她,路途艱險如彎繩。順流而下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評析】這是一首優(yōu)美的愛情詩。在這個秋天的早晨,蘆葦上霜露濃重,詩人冒著秋晨的涼風在岸邊徘徊,尋找所思念的人兒。她(他)在哪里呢?在水的另一邊。河道回曲盤紆,道路艱難遙遠,遠遠望去,所思念的人兒“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這首詩中,詩人巧妙地利用蘆葦、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種凄迷氣氛,以此來烘托所思不見的悵惘心情。每章開頭兩句寫蘆葦上霜露的變化,以此來暗示時光的流逝,使人意會到他(她)已經(jīng)在秋水畔徘徊了一個清晨。
九、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jū)?!糠藞笠?,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衛(wèi)風?木瓜》)
【注釋】木瓜:一種落葉灌木,果實長橢圓形,色黃而香,蒸煮或蜜漬后供食用。瓊琚(jū居):美玉,下“瓊玖”、“瓊瑤”同。匪:非。木桃:即楂子,比木瓜小。木李:即榠楂,又名木梨。
【譯文】你將木瓜投贈我,我拿瓊琚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將木桃投贈我,我拿瓊瑤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將木李投贈我,我拿瓊玖作回報。不是為了答謝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評析】你贈給我果子,我回贈你美玉,與“投桃報李”不同,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xiàn)了一種人類的高尚情感。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及其價值的高低在此實際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義,表現(xiàn)的是對他人對自己的情意的珍視,所以說“匪報也”。“投我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其深層語義當是:雖汝投我之物為木瓜(桃、李),而汝之情實貴逾瓊琚(瑤、玖);我以瓊琚(瑤、玖)相報,亦難盡我心中對汝之感激。實際上,作者胸襟之高朗開闊,已無衡量厚薄輕重之心橫亙其間,他想要表達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十、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邶風?擊鼓》)
【注釋】契闊:聚散。契,合;闊,離。
【譯文】敲鼓聲音響鏜鏜,鼓舞士兵上戰(zhàn)場。人留國內筑漕城,唯獨我卻奔南方。
跟從將軍孫子仲,要去調停陳和宋。長期不許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營扎寨有了家,系馬不牢走失馬。叫我何處去尋找?原來馬在樹林下。
“無論聚散與死活”,我曾發(fā)誓對你說。拉著你手緊緊握,“白頭到老與你過”。
嘆息與你久離別,再難與你來會面。嘆息相隔太遙遠,不能實現(xiàn)那誓約。
【評析】在《詩經(jīng)》的注解里,契為合,闊為離,死生契闊就是生死離合的意思?!吧老嘁?,我與你已經(jīng)發(fā)過誓了;牽著你的手,就和你一起白頭到老?!边@是一個征戰(zhàn)在外不能歸的士兵,對妻子分別時誓言的懷念,兩情繾綣,海誓山盟,痛徹心扉。從此,“執(zhí)子之手”成了生死不渝的愛情的代名詞。千百年來,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多少語匯老去,這個詞卻依然煥發(fā)著讓人怦然心動的生命力。
十一、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wèi)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于農(nóng)郊。四牡有驕,朱幃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罘歲歲,鱣鮪發(fā)發(fā),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竭。(《衛(wèi)風?碩人》)
【譯文】女子高挑又俏麗,錦錦織成新嫁衣。她是齊侯嬌女兒,今為衛(wèi)侯美艷妻。齊國太子親妹子,邢侯子女稱小姨,譚公就是她妹婿。
指如柔荑細纖纖,雪白皮膚油脂凝。頸如蝤蠐白生生,齒似瓠瓜子兒扁。豐滿前額彎眉毛,淺笑盈盈酒靨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女子高挑又美貌,停車卸馬在城郊。四匹寶馬昂首立,朱紅馬飾風中飄,山雞羽車就要到。今日大夫早退朝,莫使女君太操勞。
黃河之水浪滔滔,北流之水嘩嘩響。撒下魚網(wǎng)聲濊濊,鳣鮪游來似鉆網(wǎng),葭葭蘆荻高又壯。陪嫁侄女皆盛妝,隨行大夫氣勢壯。
十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鶴鳴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擇。它山之石,可以為錯。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于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小雅·鶴鳴》)
【譯文】白鶴鳴叫在深澤,鳴聲四野都傳遍。魚兒潛游在深淵,時而游到小清邊。那個可愛的園林,種著高大的紫檀,樹下落葉鋪滿地。其他山上的石塊,可以用來磨玉石。
白鶴鳴叫在深澤,鳴聲響亮上云天。魚兒游到小清邊,時而潛游在深淵。那個可愛的園林,種著高大的紫檀,樹下長的是榕樹。其他山上的石塊,可以用來磨玉石。
【評析】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琢磨玉器。原指一國的人才,也可以為另一國所用。后來比喻借他人的批評幫助來改正自己的過錯,或者比喻拿別人的情況作為借鑒。從讀書做學問這方面來講,學文科的,要讀一些自然科學的書;學自然科學的,也要讀些人文科學的書。他山:別的山。攻:琢磨。本謂別國的賢才也可用為本國的輔佐,正如別的山上的石頭也可為礪石,用來琢磨玉器。后因以“它山之石”喻指能幫助自己改正錯誤缺點或提供借鑒的人。
十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xiǎn)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gǔ),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啃械肋t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經(jīng)?小雅》
其他《詩經(jīng)》名句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小雅?車轄》)
【譯文】高山仰望才見頂,大路平坦憑人行。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譯文】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輕輕飄動。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紛紛飄落。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鄭風?風雨》)
【譯文】風雨晦暗秋夜長,雞鳴聲不停息??吹侥銇磉@里,還有什么不高興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衛(wèi)風?淇奧》)
【譯文】美君子文采風流,似象牙經(jīng)過切磋,似美玉經(jīng)過琢磨。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周南?關雎?序》)
【譯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大雅?抑》)
【譯文】人家送我一籃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報。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大雅?蕩》)
【譯文】開始還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終。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小雅?鹿鳴》)
【譯文】野鹿呦呦叫著呼喚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我有許多好的賓客,鼓瑟吹笙邀請他。
夙興夜寐,靡有朝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衛(wèi)風·氓》)
【譯文】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海誓山盟還在耳,誰料翻臉變冤家。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雅?小旻》)
【譯文】警惕呀,小心呀,像面臨著深淵,像行走在薄冰上。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小雅?常棣》)
【譯文】要和妻子兒女和睦相處,就像演奏琴瑟那樣和諧。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小雅?伐木》)
【譯文】小鳥鳴叫不止,是在尋求朋友的響應。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小雅?天?!罚?/p>
【譯文】如日月永恒,像太陽初生。
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小雅?何人斯》)
【譯文】(你做壞事,)即使在人前不慚愧,難道不怕天嗎?
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累)勞。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小雅?蓼莪》)
【譯文】辛勞可憐的父母,生養(yǎng)我多么辛勞。人小時無父母,依靠誰來保護自己呀!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大雅?蕩》)
【譯文】很多人做事都有開始,但很少有人能堅持到最終的。
尚書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書。古人“尚”與“上”通用,“書”原來就是史?!渡袝芬簿褪巧瞎艢v史的意思,“尚書者,上古帝王之書,或以為上所為,下所書,故謂之《尚書》?!保ㄍ醭洹墩摵?正說篇》)《尚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件匯編,它的“典”、“謨”、“訓”、“誥”、“誓”、“命”六體,有的是講演辭,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談話記錄?!渡袝酚浭碌膬热荩掀鹪忌鐣┢诘奶茍?,下至春秋時的秦穆公?!渡袝钒磿r代先后,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個部分,共100篇?!渡袝肥怯烧l編纂的呢?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但司馬遷和班固都肯定它是孔子編纂的。
孔子收徒講學時,還選用了這些典籍作為教材。孔子認為“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p>
詩言志,歌永(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尚書?舜典》)
【譯文】詩是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歌吟唱那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言,音調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諧和五聲。
【評析】說明了詩歌的產(chǎn)生規(guī)律及標準。
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尚書?大禹謨》)
【譯文】在國家事業(yè)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jié)儉。
【評析】這是舜帝對治理洪水辛苦勤奮的大禹的贊揚。成語“克勤克儉”源出于此。
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尚書?大禹謨》)
【譯文】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沒有誰與你爭能;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績,因此,天下的人沒有誰與你爭功。
【評析】舜帝對治水有功而又十分謙虛的大禹的贊揚。老子《道德經(jīng)》中也有此思想。說明了越是不居功,越是謙抑不爭,別人越是無法與之爭的辯證道理。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譯文】自滿招致?lián)p失,謙虛會受益處。
【評析】此語《周易》以為是“天道”,放之無論何地何人何時而皆準。
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尚書?皋陶謨》)
【譯文】使人民安定就有恩德,百姓就會歸附擁護他。
【評析】惠民應是任何有前途的執(zhí)政者的目的,也是其政治生機所在。
木受繩則正,后從諫則圣。(《尚書?說命上》)
【譯文】木頭經(jīng)墨繩測量就可制得端正,君王聽勸諫就會圣明。
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尚書?說命中》
【譯文】了解事物不難,難的是實行。
【評析】還有的人與此相反,認為實行不難,真正了解事物才難。是一個有爭論的哲學問題。陶行知的名字由此得來。
不矜細行,終累大德。(《尚書?旅獒》)
【譯文】如果不注意小節(jié)的修養(yǎng),必定影響人大方向的品德。
【評析】召公誡周公語,古人重小節(jié)的思想。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旅獒》)
【譯文】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而放棄,就前功盡棄了。
【評析】召公誡周武王語。反映了古人做事重堅持的思想。
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尚書?周官》)
【譯文】成功在于志向,事業(yè)發(fā)達在于勤奮。
【評析】周成王訓示百官語?!爸尽笨俊扒凇睂崿F(xiàn),“勤”由“志”而生,二者互相依存。
子篇●
老子、莊子、管子、韓非子、墨子、孫子兵法、鬼谷子、呂氏春秋、孔子家語、三十六計
老子
《老子》中國古代重要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經(jīng)》,共81章,分上下篇。相傳春秋末期已有老子其人,老子修道德,著書上下篇?,F(xiàn)在通行本《老子》,多數(shù)學者認為在孔子、墨翟之后,可能成書于戰(zhàn)國中前期。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則上篇為“德篇”,下篇為“道篇”。在上下篇中分章次第,以及《道德經(jīng)》的題名都是后人所加。老子用自已獨特的見解,為我們解化宇宙蒼生。道,具有自然無為,無形無名,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又不可言說的特性;它是天地開辟之前宇宙渾沌混一的原初形態(tài),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則。大道無形無名,卻孕含著一切有形事物生成發(fā)展的玄機。
胡適說,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魯迅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一、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一章》)
【譯文】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暗馈薄;颉暗馈笔强梢杂醚哉Z來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可以用言語來闡釋的“名”,就不是恒久不變的“名”。(“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懊薄;颉懊币彩强梢哉f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chǎn)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評析】道是什么?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因人認識到了而存在,也不因為人沒有認識到而消失。老子指出,道是可以認識的,也是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解說的,但是,所有人們認識到的和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道,都已經(jīng)不是永恒不變、自然而然的道本身。名稱是可以由人來命名的,但是,所有的命名都是人為的規(guī)定,都不是永恒不變的名稱。因此,老子在此首先告訴人們,不要認為書中所說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存在著的道本身,但是,可以用這些解說來盡力去理解道;也不要認為書中所說到的名稱就是固定不變的,只是不得不勉強為它起個名稱,否則便無法解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恒也。(《二章》)
【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xiàn),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后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
【評析】老子在本章里指出,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這就是中國古典哲學中所謂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八章》)
【譯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評析】老子說的“上善若水”。意思就是最上等的善就象水,最上等的德行莫過水的德行。水之所以作為善的形象比喻,是水的性質和功能來決定的。因此在這個總綱之后,老子接著又提出了兩大原則,一是:水善利萬物,只講貢獻不講索??;二是:水與眾不同,處眾人之所惡。前者是以水的最大功能作為建立這個原則的依據(jù);后者是以水的最顯著的性格作為建立這個原則的基礎。
在“上善若水”的總綱之下,老子還講了七條準則: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這七條準則是從水的七種特性里引申出來的。是謂:“七善”?!熬由频亍保瑢W習水謙下自處的風格?!靶纳茰Y”,學習水大度能容的胸懷。“與善仁”,學習水仁慈柔和的美德。“言善信”,學習水誠信無偽的準則?!罢浦巍?,學習水約束自已的品質?!笆律颇堋保瑢W習水方圓有致的修為。“動善時”,學習水及時而動的藝術。由于水具備了這些完善的品性,所以它根本不必與人爭利奪權,天下沒有人能比得過它,也沒有人能爭得過它。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
【譯文】天底下最柔弱的物體,騰越穿行于最堅硬的物體中(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奔流于天下無堅不摧,無所不經(jīng),無孔不入);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物體。我因此悟出“無為”的境界?!安谎浴钡慕陶d,“無為”的益處,普天下少有能超越它的了。
【評析】老子這一段話看起來非常簡單,其中所蘊涵的哲理卻非常深奧。所謂“滴水穿石”、“以柔克剛”、“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這些人們常掛在嘴邊的成語里都蘊涵了這些道理。
2300多年前,年輕的孔子去拜訪年老的老子,孔子向老子請教為人處事的道理,問“堅”與“柔”之間何者為勝,到底是軟實力重要呢,還是硬實力重要?老子只是張開他的嘴巴說:“你看看我的嘴巴。”孔子看了一下,老子問他:“嘴巴里面最硬的是什么?”孔子說是牙齒?!澳亲钴浀氖鞘裁??”孔子回答說是舌頭?!鞍Γ椰F(xiàn)在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你看看我最硬和最軟的東西哪個還在??!”這就是軟實力與硬實力的區(qū)別。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
【譯文】天下的難事,一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終不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
【譯文】合抱的大樹,生長于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八十章》)
【譯文】國家治理得好極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評析】這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的一幅美好藍圖,也是一幅充滿田園氣息的農(nóng)村歡樂圖。
二、夫唯不爭,故天下莫之能與之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
【譯文】道本唯一,這唯一之道包含陰陽兩個方面,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而生第三者,第三者如此從而衍生萬物。萬物都具備陰陽兩個方面,客觀規(guī)律作用于陰陽兩個方面使事物達到和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譯文】所以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遵循自然。
【評析】人能效法自然,則“大宇宙”(自然)和“小宇宙”(人)渾然一體,物我無間了?!蔼毩⒍桓模苄卸淮梢詾樘煜履??!币馑际遣灰揽咳魏瓮饬Χ毩㈤L存永不停息,循環(huán)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的根本。只要我們尊重客觀規(guī)律,順應自然法則,控制“過分”索取,在“索取”的同時盡力回報自然,人類仍將有著無限光明的前途。因此,循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八十一章》)
【譯文】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說,巧說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賣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七十四章》)
【譯文】人民不怕死,為什么用死來威脅他們呢?
我恒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六十七章》)
【譯文】我有三件法寶執(zhí)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嗇;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領。
【評析】“不敢為天下先”既為“天下莫能與之爭”著想,同時也是出于一種“兼畜人”的慈心。所以,慈是最為基本的,離開了慈,后兩寶就不是完整的。不敢成天下第一,原因有二:一、先成的是最小的器皿,大器才晚成;二、一下就占到先上,不按自然發(fā)展順序,只有滅亡。老子教誨人們,不要不勞而獲,不要一下就當圣人,而是要先走完圣人之前的苦難路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七十八章》)
【譯文】天下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所以有道的圣人這樣說:“承擔全國的屈辱,才能成為國家的君主,承擔全國的禍災,才能成為天下的君王?!闭娴脑捄孟裨诜凑f一樣。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之能與之爭。(《二十章》)
【譯文】曲己從道則全,枉意從理則直;低洼則能充盈,敝舊反能生新;執(zhí)一綱則能
得其目,迷于繁瑣則惑其根本。因此,圣人遵循道作為治理天下的范式。不固執(zhí)己見,方能全面明察;不自以為是,方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方能顯現(xiàn)功績;不自高自大,方能有所長進。正因為他不與客觀的當然之道抗爭,所以天下無人能和他爭。(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評析】老子所謂“不爭”,不是放棄一切,而是要以不爭反立于不敗之地。后世流布的“難得糊涂”、“吃虧是?!钡人枷胍庾R,與老子所謂“不爭之德”都不無源流關系。
三、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六十章》)
【譯文】治理大國,如同煎小魚,(繁擾則魚爛,妄為則民傷)。以道來治理天下,那鬼神起不了作用。
【評析】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深知其三昧,他在1987年國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這句話,引起強烈反響,《老子》一書暢銷美國,一時“紐約紙貴”。“烹小鮮”要特別講究火候。燒菜需用火,這是無可非議的,關鍵是看怎么把握火候?!靶□r”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成熟規(guī)律,必須順應之,以文火烹煎。既然是“烹小鮮”,就不能翻來翻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三十三章》)
【譯文】能了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了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zhàn)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
【評析】了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難,戰(zhàn)勝自己比戰(zhàn)勝別人更難。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四十五章》)
【譯文】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寒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tǒng)治天下。
【評析】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fā)言持重,不露鋒芒。這是老子的美學觀點,意為真正靈巧優(yōu)美的東西應是不作修飾的。老子以“無為而無不為”的哲學思想,分析了巧與拙的辯證關系。認為真正的巧不在于違背自然的規(guī)律去賣弄自己的聰明,而在于處處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在這種順應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實現(xiàn)。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雖本意不在審美,而在說明“無為而無不為”的道理,但它卻恰恰說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藝術創(chuàng)作所具有的特征。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
【譯文】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后制成,最大的聲音,聽來反而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看來反而沒有形狀。
【評析】老子說“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沒有形象是最大的形象,沒有聲音是最大的聲音。大道隱匿,沒有名稱,卻唯有道善于始生萬物,又善于去完成。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三十八章》)
【譯文】大丈夫要保持厚道,不要刻薄;要保持樸實,不要浮華。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
【譯文】自然的規(guī)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傷害它們。圣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別人爭奪。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五十四章》)
【譯文】善于建德立業(yè)的堅忍不拔,善于守道有望者矢志不渝(善于建樹的,所建立者永不能拔。善于抱持守望的,所抱持的功業(yè)永不脫落)。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五十一章》)
【譯文】道生成萬事萬物,德養(yǎng)育萬事萬物。萬事萬物雖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環(huán)境使萬事萬物成長起來。故此,萬事萬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貴德。
其他推薦誦讀內容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
【譯文】事物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zhàn)勝剛強。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二十八章》)
【譯文】知其昭明,守其渾厚,為天下人所式法。為天下人所式法,天賦的常德不會出現(xiàn)差失,復歸于元始時的純真樸實。知何由可能榮達,但卻持守卑弱無為,其澹泊寡欲,虛心寬容,若似天下之谷。這若似天下谷的品質,卻只需人的天賦本性常德便可足夠,復歸于渾厚淳樸。(深知什么是明亮,卻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么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tài)。)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四十四章》)
【譯文】名聲與生命哪個親切?生命與財貨哪個重要?得取名利與喪失生命哪個有害?過份貪欲必然會有大的耗費;過份斂聚必然會有過多的喪失。所以說知道滿足就不會遭致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致危殆,這樣才可以平安長久。
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二十二章》)
【譯文】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xiàn);有自愛之心也不自顯高貴。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
【譯文】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
【譯文】自然的規(guī)律是,不斗爭而善于取勝;不言語而善于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于安排籌劃。自然的范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并不漏失。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五十四章》)
【譯文】對自己加以整治,它的“德”就純真;對家庭加以整治,它的“德”就會多;對鄉(xiāng)加以整治,它的“德”就長久;對邦加以整治,它的“德”就豐厚;對天下加以整治,它的“德”才普遍。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四十九章》)
【譯文】圣人經(jīng)常沒有私心,他把百姓的心作為心。善良的,我認為他善良;不善良的,我也認為他善良,這樣就得到善良了。誠信的人,我認為他誠信;不誠信的人,我也認為他誠信,這樣就得到誠信了。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
【譯文】求學的人,其情欲文飾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又減少,到最后以至于“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為。治理國家的人,要經(jīng)常以不騷擾人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jīng)常以繁苛之政擾害民眾,那就不能治理國家了。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
【譯文】以無為、清靜之道去治理國家,以奇巧、詭秘的辦法去用兵,以不擾害人民而治理天下。所以有道的圣人說,我無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靜,人民就自然端正,我無事,人民就富足;我無欲,而人民就自然淳樸。
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二十七章》)
。
【譯文】圣人經(jīng)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jīng)常善于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內藏著的聰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為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雖然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大的糊涂。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十六章》)
【譯文】那萬物紛紛蕓蕓,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于生命。復歸于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兇。認識自然規(guī)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十八章》)
【譯文】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xiàn)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于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三十三章》)
【譯文】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莊子
莊子,名周,戰(zhàn)國蒙(一說是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另一說是今安徽蒙城縣)人,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同時他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其代表作《莊子》(又被稱為《南華經(jīng)》)闡發(fā)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fā)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
《莊子》為道家經(jīng)典之一。今存33篇,分內7篇、外15篇、雜11篇。內篇的思想、結構、文風都比較一致,一般認為是莊周自著。外、雜篇則兼有其后學之作,思想觀點與內篇多有出入。如在哲學上不僅僅有唯心主義的虛無之道,有時還賦予其某些物質性,帶有唯物主義的色彩;在政治上時而主張絕對的無為,時而主張在上者無為而在下者有為;在處世態(tài)度上,時而宣揚混世,時而贊成避世;在人生觀上,時而提倡寡欲,時而鼓吹縱欲;在對待其他學派的態(tài)度上,時而堅持混合齊同,時而針鋒相對。
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人間世》)
【譯文】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的用處啊。
【評析】莊子經(jīng)常強調“有用”反而不如“無用”,試看莊子在《人間世》一篇中連用了幾個寓言講有用反而不如無用的道理。一個是說有個叫石的木匠到齊國去,在曲轅這個地方,看到一棵大樹,大得可以為幾千頭牛遮陰,量一量樹干有百圍之粗,像山一樣高,十仞以上才有分枝,圍觀的人有好多。但這個木匠一眼也不看只顧走路。他的徒弟說:“我拿斧子和你學手藝以來,從未見過這樣好的木材,師父你為什么不注意一下呢?”木匠說:“唉,別提啦,這是一棵沒有用的木頭,用它做船就沉,作棺材而爛得快,做器具很快也會毀壞,做窗戶會淌粘乎乎的油,做梁柱會被蟲蛀,所以是塊很不成材的木頭,正因為它一點用沒有,才能夠如此長壽。后面又說了兩個寓言,也都是說越是沒有用的東西越能夠保全自己的故事。莊子最后總結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鄙缴系臉淠居杏锰?,招來折扭砍伐。油脂可以燃燒照明,被人取去煎熬。桂樹可作食用調味,所以遭到砍伐,漆樹的漆可供人使用,所以遭到切割。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的用處啊。莊子思考的是,關心生命在亂世中的安頓,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及社會的關系,如何在錯綜復雜荊棘遍地的環(huán)境中找到一個安全的存身之地。于是,他選擇了“無用”,選擇了“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一個看似“無用”的人,其德的內充確是無與倫比的,這更突出了“無用”者并非真的無用,而是用“無用”來偽裝自己,得以在亂世中保全性命。作為士階層的一員,莊子一定有過顏淵式的救世決心,但政治權力是否值得自己如此的追求和留戀呢?如果不值,就意味著另外的選擇,即“無用”。永遠的莊子,永遠的真人?!霸粕缴n蒼,江水泱泱。先生之志,山高水長?!?/p>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養(yǎng)生主》)
【譯文】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知北游》)
【譯文】人生于天地之間,就像駿馬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瞬間而過罷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 知北游》)
【譯文】天地具有偉大的美但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四時運行具有顯明的規(guī)律但卻無法加以評議,萬物的變化具有現(xiàn)成的定規(guī)但卻用不著加以談論。
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駢拇》)
【譯文】野鴨的小腿雖然很短,續(xù)長一截就有憂患;鶴的小腿雖然很長,截去一段就會痛苦。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逍遙游》)
【譯文】北海有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里,振翅飛翔起來,它的翅膀像掛在天空的云彩。這只鳥,海動時就將遷徙而飛往南海。南海就是天池。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遙游》)
【譯文】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沖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逍遙游》)
【譯文】再說水聚積得不深,那么它負載大船就會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處,那么只有小草可以作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會粘住,這是因為水淺船大的緣故。風聚積得不大,那么它負載巨大的翅膀就會升力不足。
【評析】說到莊子,不得不提的便是“逍遙”二字,這個聽起來就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灑脫境界,往往是如我輩之人對莊子最深刻的印象。但無論它看起來是如何的怡然自得,逍遙游其實是一個從人間世開始的艱難旅程的終點,經(jīng)過了這一切心與形的責難,才可以游,當然不是在水里游(水里游仍是阻力重重的),而是在空中,在九萬里的高空中?!按篥H”化為“大鵬”,“大”的特別強調,其實就是指足夠的蓄積,是一種為實現(xiàn)某個目的而進行的準備,鯤的蓄積是為了化,化為鵬,可以高舉九萬里,無所恃亦無所求的逍遙。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秋水》)
【譯文】從自然規(guī)律看,萬物沒有貴賤之別。
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jié)。(《 列御寇》)
【譯文】讓他做財務的管理,能看出他的廉潔仁愛,讓他做危急的事情,就能看出他的操守。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 (《 養(yǎng)生主》)
【譯文】現(xiàn)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shù)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jié)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并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那么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
【評析】這個寓言故事選自《莊子?內篇?養(yǎng)生主》。它說明世上事物紛繁復雜,只要反復實踐,掌握了它的客觀規(guī)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迎刃而解。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逍遙游》)
【譯文】道德修養(yǎng)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脫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yè),思想修養(yǎng)臻于完美的“圣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齊物論》)
【譯文】才智超群的人廣博豁達,只有點小聰明的人則樂于細察、斤斤計較;合于大道的言論就像猛火烈焰一樣氣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論則瑣細無方、沒完沒了。
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齊物論》)
【譯文】雖然這樣,剛剛產(chǎn)生隨即便是死亡,剛剛死亡隨即便會復生;剛剛肯定隨即就是否定,剛剛否定隨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確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謬誤的一面,依托謬誤的一面同時也就遵循了正確的一面。因此圣人不走劃分正誤是非的道路而是觀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順著事物自身的情態(tài)。
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 齊物論》)
【譯文】至高無上的真理是不必稱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
知道者必達于理,達于理者必明于權,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 秋水》)
【譯文】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必定明白應變,明白應變的人定然不會因為外物而損傷自己。
二、天無私覆,地無私載
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養(yǎng)生主》)
【譯文】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xù)下來,永遠不會熄滅。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yǎng)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 大宗師》)
【譯文】知道自然的作為,并且了解人的作為,這就達到了認識事物的極點。知道自然的作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為,是用他智慧所通曉的知識去保養(yǎng)他智慧所未能通曉的知識,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這恐怕就是認識的最高境界了。
圣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故樂通物,非圣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 (《 大宗師》)
【譯文】古代圣人使用武力,滅掉敵國卻不失掉敵國的民心;利益和恩澤廣施于萬世,卻不是為了偏愛什么人。樂于交往取悅外物的人,不是圣人;有偏愛就算不上是“仁”;伺機行事,不是賢人;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輔,算不上是君子;辦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識之士;喪失身軀卻與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 大宗師》)
【譯文】死和生均非人為之力所能安排,猶如黑夜和白天交替那樣永恒地變化,完全出于自然。有些事情人是不可能參與和干預的,這都是事物自身變化的實情。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大宗師》)
【譯文】泉水干涸了,魚兒困在陸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氣來取得一點濕氣,以唾沫相互潤濕,不如將過去江湖里的生活徹底忘記。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 天運》)
【譯文】蒼天沒有偏私地覆蓋著整個大地,大地沒有偏私地托載著所有生靈。
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
(《 駢拇》)
【譯文】平民百姓為了私利而犧牲,士人為了名聲而犧牲,大夫為了家族而犧牲,圣人則為了天下而犧牲。
三、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
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游于無有者也。 (《 應帝王》)
【譯文】圣哲之王治理天下,功績普蓋天下卻又像什么也不曾出自自己的努力,教化施及萬物而百姓卻不覺得有所依賴;功德無量沒有什么辦法稱述贊美,使萬事萬物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立足于高深莫測的神妙之境,而生活在什么也不存在的世界里。
于事無與親,雕琢復樸,塊然獨以其形立。紛而封哉,一以是終。
(《 應帝王》)
【譯文】對于各種世事不分親疏沒有偏私,過去的雕琢和華飾已恢復到原本的質樸和純真,像大地一樣木然忘情地將形骸留在世上。雖然涉入世間的紛擾卻能固守本真,并像這樣終生不渝。
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guī),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纆索。 (《 駢拇》)
【譯文】所謂常態(tài),就是彎曲的不依靠曲尺,筆直的不依靠墨線,正圓的不依靠圓規(guī),端方的不依靠角尺,使離析的東西附在一起不依靠膠和漆,將單個的事物捆束在一起不依靠繩索。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胠篋》)
【譯文】魚兒不能脫離深潭,治國的利器不能隨便拿給人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 知北游》)
【譯文】知道的人不說,說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傳的教育。
四、天之自高,地之自厚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ā?strong>田子方》)
【譯文】像天空本來就高,土地本來就深厚,日月本來就明亮,又怎么修整呢。
絕圣棄知,大盜乃止;擿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zhí)煜轮シ?,而民始可與論議。(《 胠篋》)
【譯文】斷絕圣人摒棄智慧,大盜才能中止;棄擲玉器毀壞珠寶,小的盜賊就會消失;焚燒符記破毀璽印,百姓就會樸實渾厚;打破斗斛折斷秤桿,百姓就會沒有爭斗;盡毀天下的圣人之法,百姓才可以談論是非和曲直。
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 天地》)
【譯文】用無為的態(tài)度去做就叫做自然,用無為的態(tài)度去說就叫做順應,給人以愛或給物以利就叫做仁愛,讓各各不同的事物回歸同一的本性就叫做偉大,行為不與眾不同就叫做寬容,心里包容著萬種差異就叫做富有。
行而無跡,事而無傳 (《 天地》)
【譯文】行動之后不會留下痕跡,事成之后不會留傳后代。
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 (《 秋水》)
【譯文】最細小的東西沒有形體可尋,最巨大的東西不可限定范圍。
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 秋水》)
【譯文】能體察大道的人不求聞達于世,修養(yǎng)高尚的人不會計較得失,清虛寧寂的人能夠忘卻自己。
管子
管仲,名夷吾,字仲,穎上(今屬安徽)人,春秋初齊國政治家。輔佐齊桓公,成就千秋霸業(yè),司馬遷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p>
一部《管子》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古代典籍中不多見的經(jīng)濟著作,是研究我國先秦農(nóng)業(yè)和經(jīng)濟狀況的珍貴資料?!豆茏印访裕骸胺仓螄?,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p>
孔子論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fā)左衽矣?!币馑际钦f,假如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發(fā),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tǒng)治下的老百姓了。梁啟超譽之為“中國之最大的政治家”、“學術思想界一巨子”。
一、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
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 牧民》)
【譯文】糧食富裕,人們就知道禮節(jié);衣食豐足,人們就懂得榮辱。
召遠在修近,閉禍在除怨。(《 版法》)
【譯文】要招納遠方的人們,就要先處理好近鄰的關系;要避免禍端,必須先消除怨氣(一說要保持所在之地經(jīng)常不發(fā)生人怨)。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
(《 權修》)
【譯文】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種植樹木;作終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
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jié),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 牧民》)
【譯文】國有四維,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有禮,人們就不會超越應守的規(guī)范;有義,就不會妄自求進;有廉,就不會掩飾過錯;有恥,就不會趨從壞人。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 心術》)
【譯文】善氣迎人,相親如同兄弟,惡氣迎人,相害如同刀兵。
非其所欲,勿施于人。(《 小問》)
【譯文】不是自己想要的,不強加于人。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法法》)
【譯文】國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國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絕,國家頒布的法令一定要實行。
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且懷且威,則君道備矣。
(《 形勢》)
【譯文】君主的衣冠不端正,禮賓的官吏就不會嚴肅。君主的舉動不合乎儀式,政策法令就不容易貫徹。一方面關懷臣民,另一方面再有威嚴,為君之道,才算完備。
二、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觀國者觀君,觀軍者觀將。(《霸言》)
【譯文】看一個國家要看君主如何,看一個軍隊要看主將如何。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不厭學,故能成其圣。 (《 形勢解》)
【譯文】海不排斥水,所以能夠成為大海;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為高山。士人不厭棄學習,所以才能成為圣賢。
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廢,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誅,若是而能治民,未之有也。(《 七法》)
【譯文】意見正確但不采納,意見錯誤而不廢止,有功的不賞賜,有罪的不懲治,這樣能治理好國家的,從來沒有過。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牧民》)
【譯文】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于違背民心。
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 牧民》)
【譯文】人民怕憂勞,我便使他安樂;人民怕貧賤,我便使他富貴;人民怕危難,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滅絕,我便使他生育繁息。
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 牧民》)
【譯文】因為我能使人民安樂,他們就可以為我承受憂勞;我能使人民富貴,他們就可以為我忍受貧賤;我能使人民安定,他們就可以為我承擔危難;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們也就不惜為我而犧牲了。
凡將舉事,令必先行。事將為,其賞罰之數(shù)必先明之。(《 立政》)
【譯文】凡是要舉辦重大事情,政令必須先行。辦事之前,一定要首先明確賞罰的尺度。
私情行而公法毀。(《 八觀》)
【譯文】徇私舞弊之風盛行,國家的法律就會被破壞。
其他推薦誦讀內容
莫樂之,則莫哀之。莫生之,則莫死之。往者不至,來者不極。(《 形勢》)
【譯文】君主不能使臣民安樂,臣民也就不會為君主分憂;君主不能使臣民生長繁息,臣民也就不會為君主犧牲生命。君主給予臣民的,不確實兌現(xiàn),臣民對待君主,也是不會全力以赴的。
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 牧民》)
【譯文】單靠刑罰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僅憑殺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悅誠服。刑罰繁重而人心不懼,法令就無法推行了;殺戮多而人心不服,為君者的地位就危險了。
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 牧民》)
【譯文】天下不怕沒有財貨,怕的是無人去管理它們。
不失其時,然后富。(《 權修》)
【譯文】農(nóng)耕時不錯過時間,(莊稼就會豐收),人民就會富有。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萬家之都,不可平以準。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義立之謂賢。(《 宙合》)
【譯文】長達千里的道路,不可能用繩墨來撥直;大到萬家的城市,不可能用準具來取平。這是說偉大人物的行動,不必拘守先例與常規(guī),能立義就可以稱賢。
中情信誠,則名譽美矣。修行謹敬,則尊顯附矣。中無情實,則名聲惡矣。修行慢易,則污辱生矣。故曰:“邪氣襲內,正色乃衰也。” (《形勢解》)
【譯文】內心信誠,名譽就美了;修身嚴肅認真,尊顯就來了。內心不誠實,名聲就壞了;修身簡慢松懈,污辱就來了。所以說:“邪氣襲內,正色乃衰也?!?/p>
荀子
荀子名況,趙國人,曾為齊國稷下學宮祭酒。《荀子》這部書是荀況晚年為總結當時學術界的百家爭鳴和自己的學術思想而編寫的。
荀子的思想屬儒家思想,他與孟子生活在同一時代,又與孟子的思想有所不同,針對孟子提出的“性善論”,他針鋒相對地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和“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的自然屬性,這些自然屬性只有通過封建倫理道德來嚴格加以限制,才能變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禮儀。因此,荀況特別注重后天學習教育的作用,從而批判了孟子宣揚的“天賦道德論”。
他特別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形象比喻,說明學習沒有止境和后來居上的道理,勸導人們要進行廣博地學習,要發(fā)揚“鍥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對死記硬背、不求甚解和雜而不專,成為激勵后人學習的名篇佳句。
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勸學》)
【譯文】蓬草長在大麻中,不去扶持它也挺直;雪白的沙子混在黑土中,就會和黑土一樣黑。
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勸學》)
【譯文】君子居住時必須選擇鄉(xiāng)里,外出交游時必須接近賢士,這是防止自己誤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 (《 勸學》)
【譯文】箭靶一張設,弓箭就向這里射來了;森林的樹木一茂盛,斧頭就來這里砍伐了;樹木一成蔭,群鳥就來這里棲息了;醋一變酸,蚊子就匯集到這里了。
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勸學》)
【譯文】說話有時會招來災禍,做事有時會招致恥辱,君子要小心自己的立身行事??!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勸學》)
【譯文】沒有潛心鉆研的精神,就不會有洞察一切的聰明;沒有默默無聞的工作,就不會有顯赫卓著的功績。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勸學》)
【譯文】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時侍奉兩個君主的人不能被雙方所接受。
二、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勸學》)
【譯文】眼睛不能同時看兩個東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全都聽明白。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 勸學》)
【譯文】君子的學習,有益的東西進入耳中,記在心中,貫徹到全身,表現(xiàn)在舉止上;所以他稍微說一句話,稍微動一動,都可以成為別人效法的榜樣。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勸學》)
【譯文】古代的學者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現(xiàn)在的學者學習是為了給別人看。君子的學習,是用它來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學習,只是把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勸學》)
【譯文】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遠;不俯視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沒有聽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遺言,就不知道學問的淵博。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修身》)
【譯文】看到善良的行為,一定一絲不茍地拿它來對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為,一定心懷恐懼地拿它來反省自己。
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 修身》)
【譯文】指責我而指責得恰當?shù)娜?,就是我的老師;贊同我而贊同得恰當?shù)娜?,就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就是我的寇賊。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