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中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學習材料
2013——2014學年度第一學期
每周一論
第15周:《教育是最美的“化學反應”》,作者:趙申,來源: 中國教育報2013.11.20
“我是一位化學教師!”盡管走上校長崗位已多年,但羅濱始終本色地行走在化學教學與教研一線。這并不是任務,而是她不可割舍的嗜好。從15歲第一次接觸化學起,酸堿鹽的轉化、化學平衡、鹽水分解等現象在她眼里就蘊藏著神奇的美。
秋陽怡人的下午,坐在北京海淀進修學校的會議室里,羅濱愉快地回憶著20多年的化學情緣:從年少的“化學癡”到大學化學系高材生,從青春洋溢的化學教師到頗有建樹的學科專家,從化學教學研究到“大教育”的思考和實踐,她始終在用化學之美填充著自己的職業(yè)人生和教育內涵。
“化學的神奇在于生成新物質,教育的神奇則是促成學生的生命成長和成才,兩者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在她看來,化學教學是在用“無生命的生成”服務于學生“有生命的生成”,而教育是世界上最美的“化學反應”。
做有學科理想的科學教師
筆者:從事學校管理工作多年,您始終沒有脫離化學教學和教研一線,這是有意識的堅守嗎?
羅濱:既是本能的熱愛,也是有意識的堅守。我自小就喜歡化學,一直舍不得丟掉這個愛好。而且,作為化學教師,上課和做研究也是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掉的本色。我一直堅信,任何教師都要明確自己的學科本質和學科理想,如果說前者是我們腳踏的大地,那么后者就是我們仰望的天空?;瘜W是一門與生活聯系密切的自然科學學科,有著嚴密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我的理想是“讓化學引領學生走進科學的殿堂,去觀察、思考,去發(fā)現、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強調基于化學學科本質的學習,即引領學生在分子、原子或離子層面上思考問題,培養(yǎng)化學學科意識和學科能力?;瘜W學科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主要包括觀察與實驗能力、化學思維能力、化學語言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與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知道,知識是無限增長的,而人的記憶力是有限的,因此,學科能力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自主尋找和運用知識,學會獨立思考,并進一步做出選擇和判斷。
筆者:當我們努力把學生帶入“科學殿堂”時,除了學科意識和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如何實現從“學科”到“科學”的跨越?
羅濱: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今天的教育不容回避的問題。我一直強調,化學教師本質上是科學教師,要根據化學學科特點,用科學探究的方式,發(fā)揮實驗優(yōu)勢,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方法和技能,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還記得2000年4月,我在北京人大附中擔任化學老師,校長要求我上一堂“21世紀的課”。21世紀的課是什么樣?有什么特點?當時沒人能說清。確定課題用了3天,我苦苦思索,突然一個熟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進入眼簾:“2Na2O2+2CO2= 2Na2CO3+O2”,這可是一個“明星反應”,在高考的選擇題、實驗題和計算題里頻頻出現。這個反應的發(fā)生與水的存在是否有關系呢?仔細斟酌后,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探究點”,于是把課題確定為“CO2與Na2O2的反應是否和水的存在有關”。90分鐘的連堂課,我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學生要解決的問題,把教學過程定為7個環(huán)節(jié):學生提出假設、獨立設計方案、實驗方案修正、獨立實施實驗、觀察記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交流討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專心思考、熱烈討論,合作完成實驗,十分投入。作為“幕后導演”,我巡回觀察各組工作進展,適時地給予幫助和建議,有的組實驗順利,得出清晰的結論,有的組出了問題,得不出結論,但實驗過程中的深入思考和改進讓所有學生都有深刻的體驗和收獲。這堂十幾年前的課現在仍然有同行津津樂道,我想,主要是因為“問題解決式教學”催生了化學教學的新生命,讓學生成為最終受益者。
實驗教學是開啟化學之門的“鑰匙”
筆者:很多學生覺得化學“難學”,作為化學特級教師,您對改進化學教學有何建議?
羅濱:從事化學教學研究多年,我越發(fā)覺得化學生動有趣,富有魅力,一方面,盡管存在各種“未知”,但現象背后一定存在規(guī)律;另一方面,化學緊密貼近生活,有強烈的真實感??梢哉f,化學并不難學,關鍵是要找準路徑。我認為實驗教學是開啟化學之門的“鑰匙”。因為化學就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巧妙地跨越微觀結構與宏觀世界之間的認識鴻溝,用簡明扼要、語法規(guī)則嚴格的化學語言描述物質的化學結構和化學變化。我一直非常重視實驗教學,不僅在國家必修課上盡可能通過實驗引導學生學習化學,在校本選修課中還開設了化學實驗選修課。2007年,北京市進入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我在人大附中帶領團隊開設“實驗化學”選修模塊,在這門課上,食醋、海帶、果汁、污水等生活中的尋常物質都成為研究對象,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查閱資料,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進行實驗設計,完成實驗,撰寫實驗報告,做反思分析……面對一系列需要動腦、動手的高難度活動,他們都知難而進。有個學生在選修一個學期后對我說:“我最大的收獲是化學實驗中那種嚴謹的探究精神,必須全神貫注,避免一絲一毫的差錯。即使出現了出乎意料的現象,也要如實記錄下來,因為這可能導致新的發(fā)現!”我在這撥學生高二結束時做了6次成績的統計分析,發(fā)現高一上學期上過“實驗化學”課的學生,化學成績和總成績都在不斷提高。這說明“實驗化學”選修課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實現學習能力的提升。
筆者:您在中學化學教學界一直倡導“問題情境教學”,為什么要強調“問題情境”?
羅濱:當人自我覺察到有某種目的,但又不知如何達到這一目的時,就出現了“問題情境”。在教育者看來,問題情境不僅有價值,而且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創(chuàng)設。這樣可以適度引起學生的內心沖突,動搖他們已有的認知結構平衡,激起獲取新知識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興趣。但也不能操之過度,而要注意“四個避免”:避免重視情境設計而忽略情境應用,避免重視學習結果而忽略學習過程,避免重視過程開放而忽略結論開放,避免重視獨立思考而忽略教師點撥引導。以我在講授“氯”時創(chuàng)設的不同情境為例:在2005年的課上,我用兩個資料來創(chuàng)設情境,資料一是2004年重慶天原化工總廠由于氯氣泄漏引發(fā)爆炸事件,我選用了三張照片,分別是緊急疏散群眾、黃綠色的氯氣在空中彌漫和消防人員在事故核心區(qū)頭戴防毒面具用水網沖洗氯氣的場景。資料二是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比利時戰(zhàn)場,德軍開啟了預先秘密安放的壓縮鋼瓶,施放18萬千克毒氣,致使英法士兵約1.5萬人中毒,5000人死亡。在呈現這兩個資料后,我讓學生們通過觀察描述氯氣的性質,解釋、推斷氯氣的性質,大家非常投入、專注。但當我做演示實驗時,他們卻捂著鼻子,扭著頭,唯恐避之不及。這讓我既意外,又尷尬,原來毒氣戰(zhàn)的場面讓他們對氯氣有了恐懼感,結果產生了排斥心理,影響了學習。2007年再講這節(jié)課時,我進行了改進,結合STS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圖片和文字資料,展示生活、生產中含氯的物質,如消毒劑、清潔劑、聚氯乙烯、合成殺蟲劑等,自然引入氯氣和含氯物質應用。這讓學生對氯氣產生親近感,學習了性質之后,我再呈現一戰(zhàn)中毒氣戰(zhàn)的資料,告誡他們氯氣也會造成災難,一定要謹慎使用,科學使用,這是學生需要了解和遵循的科學倫理。下課后,十多位同學還專門跑過來要聞聞氯氣的味道。
最好的教學效果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筆者:作為長期負責科技教育的校長,您對中小學階段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有哪些思考和實踐?
羅濱:沒有創(chuàng)新的學習只是模仿。2009年,我?guī)ьI團隊承擔了國家教育部門和國家科技部門項目“中小學科學探究學習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實驗研究”的子課題研究,對創(chuàng)新能力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與探索。我們在研究中深刻認識到,創(chuàng)新能力是個體完成新穎任務所需的綜合個性心理特征,以多種類型和形態(tài)存在。中小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應該從培養(yǎng)潛在創(chuàng)新能力入手,尤其是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人格、自主調控能力、特殊知識與技能4個方面。在實踐中,我們重點建設指向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科技類課程,并細分為各有側重的5類課程:學科課程、科技類校本課程、科研實踐活動、科技活動類課程和專家講座類課程。比如,科研實踐活動類課程就是為培養(yǎng)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些以科學、技術和工程領域為源頭的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科學技術信息,同時也創(chuàng)設了各種獲取信息的機會,是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重要抓手和途徑。實踐證明,科技類課程給學生發(fā)揮個性特長,利用已知信息,發(fā)現并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了很大空間,而且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主動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新潛能,積極投身科技活動實踐,聯系自然、聯系社會,動手動腦,獲得直接經驗,有利于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人格的培養(yǎng)。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期間,直升機在運送物資和搶救傷員方面發(fā)揮了極大作用,但在地面坡度超過5度時就無法降落。原人大附中高二學生李子赫看電視時注意到這個情況,查閱大量資料,請教教授,提出“直升機非水平地面降落高度差補償裝置”的研究構想,并進行了無數次設計及實驗,攻克了“高度補償方法、坡度測量和處理系統”三大難題,實現直升機在小于15度的坡地任意方向降落,小于25度的坡地選擇方向降落。
筆者:課堂教學如何兼顧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發(fā)展需求?
羅濱:現在教育越來越強調關注“每一個”,但實踐中還是一大難題。大多數教師都關注優(yōu)秀生,惦記后進生,但比例最大的中等生群體經常被“遺忘”。針對這個現象,我?guī)ьI課題組,依據中等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和學習心理品質特點將其分成五類,分別為“被動接受型”、“糾結不前型”、“思維游離型”、“信心不足型”和“眼高手低型”。不同類型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課堂學習行為,與其內隱的不同的學習心理品質特征相關。經過這樣的細分,我們在教學和班級管理中很快解決了中等生被遺忘的問題。此外,我在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中發(fā)現,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通常都會快速反饋,但是“有答即評”的快反饋未必都是上策,在很多情況下,“延遲判斷”評價策略更能激發(fā)學生思考。做法很簡單,就是在學生回答問題或者提出創(chuàng)意時,老師不立刻做出判斷,而是給學生一些等待、自主思考或辯論的時間,學生可以得出更好的見解。形象地說,就是“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給學生一點空間,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給學生一個沖突,讓他們自己去爭論;給學生一個支架,讓他們自己去攀登;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們自己去評價”。我們堅持做了幾年,效果很好。總的來看,這些做法能激發(fā)學生新的學習動力,是尊重學生差異、保護學生學習信心和熱情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淡化了評價的甄別功能,促使學生思維向縱深發(fā)展,是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評價策略,也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相關鏈接:
羅濱 北京市化學特級教師,現任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國家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委員會委員,“國培計劃”專家?guī)焓着鷮<?,全國?yōu)秀教師,全國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全國高中化學新課程實施十佳先進個人,北京師范大學化學學院教育碩士導師,北京市有突出貢獻的科技管理人才。近年主持國家和北京市課題5項,參加編寫化學教材3冊,著作3部,論文60余篇發(fā)表或獲獎。多項教學成果獲全國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