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氏家譜文獻
湖南長沙虢氏至明末清初分為邦、爵、慶、錦、顏、曾、思、唐、隆九大房。除慶、錦二房早年徙湖南常德丹洲外,其余七房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共建宗祠。譜則各修,各房在清代均數(shù)修支譜,于民國七年糾族共修過族譜,譜名《長沙虢氏族譜》,凡虢氏自明至民國丁口繁衍、遷徒等情況詳載備致,共二十二冊,計兩千四百多頁。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續(xù)修過族譜,因社會變更未梓,現(xiàn)原稿本散失。
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長沙虢氏族譜序:
古者,小史之職民間,以世系達之于官,匯為一帙,此譜之所由昉也。秦滅六國,世祿廢而宗法不行,達官貴人且無以收其族,何論庶民。又自漢高不學(xué),無識項伯,婁敬之徒皆賜姓劉氏。拓拔胡人令國人皆改姓元氏。
氏族之亂久矣,而譜則猶修之官也。其后九品中正之法日趨敗壞,官譜歷五季而亦亡,于是民自為譜而莫不群效歐蘇。余謂二公文學(xué),原不以譜見重,永叔之譜,自琮以下凡七世其譜亡,明元之譜,自高祖以上即莫得而紀,歷世既遠,賢子孫亦莫由詳其先代,此固不足為歐蘇病,而又重其譜式,則亦盡人能為之事,此譜學(xué)之所以難言也。
虢氏為吾鄉(xiāng)右族,其初虢仲、虢叔,王季之穆而封于虢,后為晉滅,子孫散居河洛之間,叔之后為郭,仲之后為虢,其得姓在周之時,世系必達于小史。歷漢唐至宋元,莫得其詳,明成化時,有諱含育者,由豫章遷長沙之新康都,是為虢氏之始遷祖,傳世二十,歷年四百八十,人稱其地為虢家坪。
稽其譜牒,各修各支,未能合族,歲丁巳,其裔孫克繼其志者,倡議合修,既成而請序于余,發(fā)而觀之,其譜合數(shù)百里之子姓,集數(shù)十世之宗支,遠近無分,親疏無間,而所以致誠敬篤恩義者,胥于此可見,甚盛事也。譜者,禮教之書也,義明則仁孝之心油然以生,而在今日則尤為急務(wù),觀于洪楊兵起,蹂躪東南數(shù)行省,居民轉(zhuǎn)徙流離,或冒姓以求仕宦,金陵既平,失姓者九百余族,其禍視秦尤烈,邇歲以來,干戈復(fù)起,劫掠不休,豪宗巨姓皆思增續(xù)家乘。
而此編纂輯群支,創(chuàng)為族譜,不遺不紊,燦然美備,其殆隱合于歐蘇之成式,而欲以大經(jīng)大法示其后人者,與古人宗法之立,晚近非所能行,而以敬宗收族之道,寓秉禮度義之思,亦將知其門祚之必興,氏族之滋大矣。道有升降,時有隆替,又奚論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