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辨別風寒、風熱感冒一樣,單純的陰虛、陽虛也并不多見,往往是陰陽兩虛。也就是說,這個人可能既怕熱,又怕冷。陰陽兩虛自然要陰陽雙補。怎么補?常用的陰陽雙補方劑有:腎氣丸、地黃飲子、二仙湯、龜鹿二仙膠、炙甘草湯等。
腎氣丸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桂枝、附子而成。六味地黃丸中,補瀉并用:“有熟地補腎陰,則佐以澤瀉泄腎濁;有山茱萸補肝陰、則佐以牡丹皮平虛熱;有山藥補脾陰,則佐以茯苓祛脾濕”,故腎氣丸陰陽雙補、補中有瀉。地黃飲子純補陰陽,藥力更猛,稍兼化痰開竅。龜鹿二仙膠中之主藥鹿茸、龜板為血肉有情之品,生精填髓最速。二仙湯溫寒并用,主治陰陽兩虛而畏冷、煩熱并見者。以上四方重在補腎之陰陽。炙甘草湯則重補心之陰陽。但應用這些方劑有個前提,那就是你的脾胃要能運化吸收的了。如果你的脾胃功能虛弱,那么這些經(jīng)典名方的效力將大打折扣,也就是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虛不受補。
那么,陰陽兩虛到底怎么補呢?先來看自己曾經(jīng)的一個調治經(jīng)歷:2015年10月5日,膝蓋酸軟,足跟痛,睡眠不好,手熱腳涼。找到經(jīng)常看病的一位老中醫(yī),處方如下:
白蒺藜15g 皂角6g 桂枝15g 白芍30g 柴胡12g 枳殼30g 香附15g
陳皮15g 川芎15g 木香15g 蘇梗15g 厚樸20g 莪術15g 生甘草6g
除去白蒺藜和皂角,這是《一位民間老中醫(yī)的咳嗽驗方》中談到的老中醫(yī)的另一張應用頻率極高的驗方。白蒺藜配皂角是國醫(yī)大師焦樹德的經(jīng)驗藥對,焦老在《用藥心得十講》中講到:白蒺藜配皂角可疏散肝郁,宣泄肺郁,可用于肝氣郁結或肺氣失宣而致胸脅脹滿疼痛。
關于這張方子,今天只說其中最大的亮點:桂枝配白芍。這其實就是簡版小建中湯。小建中湯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甘草、飴糖組成。即桂枝湯倍白芍加飴糖組成。方中甘草甘平,補中益氣,緩急止痛;大棗甘溫,補脾益胃,養(yǎng)血安神;飴糖甘溫,溫中健脾。以上三藥,味甘,故有健脾益胃之功;甘又能緩急,故有緩急止痛之效。桂枝辛溫,通陽化氣;生姜辛溫,溫陽散寒,二藥相配,使三味甘藥緩而不滯,又辛甘化陽。白芍味酸,性微寒,配合三味甘藥,酸甘化陰。這樣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諸藥合用,能使脾胃健運,氣血得充,營衛(wèi)調和,陰陽歸于平衡,從而達到陰陽雙補的目的。
服藥七副,諸癥均得到有效緩解,尤其睡眠,酣睡的一塌糊涂。但這個方子并沒有用到補腎的藥,單從方子看就是一副疏肝、理氣、健脾的藥,然而其確實做到了陰陽并補。在老中醫(yī)的臨床治療過程中,曾多次利用該法進行陰陽雙補??傮w而言,療效還是不錯的。
最后再看,老中醫(yī)調理反流性食管炎的一個處方:
海螵蛸30g皂角6g 桂枝10g 白芍30g 柴胡12g 枳殼30g 香附15g 陳皮15g 川芎15g 木香15g 蘇梗15g 厚樸20g 莪術15g 元胡10g 白芷30g 生甘草6g
朋友們看,主方還是柴胡疏肝散,加了制酸的海螵蛸、元胡止痛滴丸(元胡、白芷)、小建中湯(陰陽雙補),結果依舊效如桴鼓。
與《一位民間老中醫(yī)的咳嗽驗方》一樣,沒有對主方解讀,一是自己能力有限,二是這兩個方子,應用實在太廣泛,基本上內科雜癥,這位老中醫(yī)都可以隨手加減,其中蘊涵的道理絕非方子表面展示的含義。同樣,這個方子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行氣藥太多,升提藥僅柴胡一味,用久了有耗氣之弊。關于這兩個方子的解讀以及加減應用我還會在以后的文章中展示。
特別強調:文中處方僅供參考,必須在專業(yè)中醫(yī)指導下方可用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