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近年來互聯(lián)網(wǎng)的高速發(fā)展和普及更讓這些信息借著網(wǎng)絡快速擴散,這也給了虛假信息可乘之機。從Facebook到微博,人們分享的錯誤信息包羅萬象。
在疫情大流行期間,肆意傳播的謠言使得各國不得不建立核查與打擊虛假新聞的機制,連世界衛(wèi)生組織也有一個定期更新的,戳破謊言的網(wǎng)頁。
有趣的是,在虛假信息面前,竟達成了意料之外的“人人平等”。連那些擁有深厚學術基礎的學者和高知,在虛假信息前似乎也不能幸免。
我們深知虛假信息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之大,卻仍然避無可避地相信虛假信息,連所謂的“聰明人”也沒能免俗,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現(xiàn)象?虛假信息將會成為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大傳播的不可抗力嗎?
虛假信息加工變真實
虛假信息被認為是一種缺乏真實根據(jù),或未經(jīng)證實、公眾一時難以辨別真?zhèn)蔚膫髀劵蜉浾?,我們也稱之為謠言。
虛假信息傳播具有三個環(huán)節(jié):傳播者(制造信息者)、環(huán)境中介和接受者。虛假信息的傳播者將虛假信息傳送給環(huán)境中介,然后通過環(huán)境中介傳送給接受者。而接受者接收到虛假信息后,經(jīng)過自身的加工、處理,自己又變?yōu)樘摷傩畔⒌膫鞑フ撸缓笥謱⑻摷傩畔⑿畔魉偷江h(huán)境中介中,這樣循環(huán)往復。
虛假信息的傳播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更是一種典型的社會群體心理行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凡是符合或迎合人們主觀愿望、主觀印象或主觀偏見的虛假信息,最容易使人相信,并樂于被人傳播,而且還有可能依據(jù)傳播者特定的心理傾向被隨意進行加工。當我們嘗試從心理行為的角度對虛假信息進行認知,或許我們更能明白為什么謠言面前,人人平等。
問題的一部分源于消息本身的性質。
我們每天都被各種信息轟炸,因此我們經(jīng)常依靠直覺來判斷信息是否真實。虛假新聞的傳播者往往通過一些簡單的技巧讓信息被感覺“真實”。這就阻礙了我們運用批判性思維來核實消息來源的真實性,即“當思想流暢的時候,人們會跟著點頭?!?/span>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紐曼(Eryn Newman)證明,在一篇文章旁配上一幅圖片,會增加人們對其準確性的信任,即使這幅圖片與文章內容無關。比如,一張病毒的普通圖片與一種新治療方法的文字同時出現(xiàn),圖片并不能證明文章本身,但是它幫助人們可視化一般情況。于是,我們將這種“處理流暢性”視為說法正確的標志。
出于類似的原因,虛假信息還常采用描述性的語言或生動的個人故事,提供足夠多的熟悉事件或數(shù)字。比如提到一個公認的醫(yī)療機構的名字,從而使它與我們之前的知識聯(lián)系在一起,讓人感覺信息是令人信服的。
即使是簡單地重復一句話,無論是同一段文字,還是多條信息,都可以通過增加熟悉感來增加“真實性”。而人們會把這種熟悉感,誤認為是事件的真實性。因此,我們在新聞推送中看到的東西越多,就越有可能認為這是真實的,即使最初持懷疑態(tài)度。
分享的便捷性加劇了虛假信息的傳播
除了宣傳和兜售虛假信息的人常用的包裝虛假信息的手段,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載體的信息傳播更大程度上加劇了我們上當受騙的傾向。
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里,這個城市是現(xiàn)實的,傳播者之間存在現(xiàn)實的關系。對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這個城市是虛擬的,人們有著更大的主動性,這些都涉及人們微妙的心理動機和社會態(tài)度。互聯(lián)網(wǎng)分享的便捷性早已顛覆了從前,任何人隨手就可以下載和分享任何你愿意或者你希望分享的內容。于是,分享成本過低降低了虛假信息傳播的門檻。
加拿大里賈納大學(University of Regina)誤導心理學的首席研究員彭尼庫克(Gordon Pennycook)做了一項關于虛假信息傳播的實驗,實驗要求參與測試者判斷關于冠狀病毒爆發(fā)新聞標題的真假。當參與者被要求判斷陳述的準確性時,只有25%的人認為虛假標題是真實的,然而,當被問及是否會分享這個標題時,大約35%的人表示會分享假新聞。這表明,只要人們認真思考,是可以辨別更多分享的消息是真,亦或是假。
通常人們分享消息前思考的是,這個消息是否會被其他人喜歡,而不是它的準確性。彭尼庫克說:“社交媒體并沒有激勵分享真實的文章,它激勵的是參與?!?/span>
這也意味著,一些被分享的文章,如果分享者能直接思考問題的真實性,他們是能夠辨別信息的真假的。可能一些人認為,在他們傳播了虛假信息之后,是可以把責任推給其他人的。例如,許多人在分享信息的時候,會在消息頂部加上一條免責聲明,如“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
人們理所應當?shù)?/span>認為,如果信息是真實的,會對需要的朋友和追隨者有幫助。如果不是真實的,也依舊是無害的。因此,他們抱著分享的目的傳播了謠言,但卻忽視了分享可能帶來的傷害。
事實上,無論是自制補救措施的承諾,還是政府的刻意掩蓋,在追隨者中引起強烈反應的承諾都會分散人們對真實性問題的注意力。
當然,這個問題應該是:這是真的嗎?
情緒化虛假信息更易傳播
如果我們留意一場虛假信息的全民傳播,不難發(fā)現(xiàn),虛假信息總是協(xié)同著傳播者的情緒,最后終于變成了鋪天蓋地的輿論導向。
的確,情緒是人類心理的一個重要方面,人們嘗試著對情緒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情緒會影響個體日常行為,同樣也會影響個體的信息傳播行為。Clore和Schwarz提出情緒信息等價說,認為情緒可以作為一種信息線索直接影響決策判斷。事實上,人際間信息傳播可視為是個體內心活動的語言表達。當個體有強烈情緒時,往往需要某種渠道宣泄,語言無疑是重要方式。
信息的傳播過程是一個既保留又擴散的過程。對于信息受眾而言,一方面他們不會僅僅將信息存儲起來,因為那樣信息根本不會發(fā)生流傳,通常人們會在群體中分享獲得的信息。但另一方面,信息受眾也不會將所有信息都再傳播出去。
研究證實,生動性語言信息對信息受眾的行為影響更大。Clore和Schwarz的情緒信息等價說認為,情緒可以作為一種信息線索直接影響決策判斷。當在表達正負向的態(tài)度時,情緒化的表述使受眾感受到更為強烈的態(tài)度傾向性。這意味著,情緒化的虛假信息使受眾覺得信息更容易理解,感覺信息更為重要,導致其更愿意傳播這些信息,這樣情緒化虛假信息也就能更快和更廣地傳播。
于是,在虛假信息傳播中,倘若信息傳播者使用帶有情緒性語言進行表達,信息受眾會觀察和體驗到傳播者的情緒。而這種情緒會使受眾產生與表述情景相似環(huán)境的想象,受眾情緒會被傳播者情緒調動起來,激發(fā)產生類似情緒,進一步將信息傳播出去。
謠言面前,人人平等
當我們從心理行為的角度對虛假信息進行簡單的剖析以后,或許我們就更能理解為什么“謠言面前,人人平等”了。
想要跳出虛假信息的坑,需要我們轉換思維。“在思想順暢時點頭附和”也依舊保持思辨,試圖尋找真相,而不是僅僅為了打擊虛假信息。我們還要盡可能簡單地陳述事實,要借助圖像和圖表這樣的輔助工具,盡可能簡單地呈現(xiàn)事實,讓說法可視化。
如果可以的話,應盡量避免重復謊言本身。重復會讓人產生這個說法更為熟悉的假象,會產生“真實”的感覺。當然,在謠言面前要做到這些的確很難,但至少我們可以努力使真實的事件比謊言更突出、更令人難忘。
談到我們自己的網(wǎng)絡行為時,我們要從內容的情感中解脫出來,在傳遞之前多考慮一下它的事實基礎。是出自傳聞還是有確鑿的科學證據(jù)?能追查到原始來源嗎?與現(xiàn)有數(shù)據(jù)相比如何?作者是否依賴于常見的邏輯謬誤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在分享一篇文章之前,先考慮下它的事實依據(jù)。
沒有靈丹妙藥,就像我們試圖控制病毒本身一樣。我們需要多管齊下的方法來打擊傳播虛假信息的舉動,還有那些可能危及到生命的假消息。
隨著危機的加深,阻止虛假信息蔓延將是每個人的責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