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何許人也?就是《水滸傳》里那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蔡太師。蔡京(1047~1126),北宋末權奸,善于奉迎,先后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
“完酷子弟”的帖子《蔡京:一個成功的弄臣》,以灰諧的筆調對蔡京一身的發(fā)達與衰落進行了一番調侃。他認為與其說蔡京是一個權奸,倒不如說蔡京是一個弄臣。權奸也好,弄臣也好,總之蔡京最后是落得一身罵名,惡名昭著。不過,他倒是在書法上下了一番功夫的,與當時的蘇軾、黃庭堅和米芾同為宋代的四大書法家,評個書法大師的職稱不為過?!缎蜁V》說:“其字嚴而不拘,逸而不外規(guī)矩。
正如冠劍大臣,議于廊廟之上;行如貴胄公子,意氣赫奕,光彩照人。大字冠如古今,鮮有儔匹。”意思是說他的書法嚴謹而不拘泥,飄逸而不亂規(guī)矩法則。他的楷書隸書如士大夫正冠仗劍,立于廊廟之上,莊嚴穩(wěn)重。行草則如王孫公子,光彩照人,生動活潑,似行云流水。大字冠絕古今,少有人比。
《蔡京碑》,位于大足北山石刻103窟內,原名《趙懿簡公神道碑》。據(jù)考證,此碑文確系宋代宰相蔡京所書,所以人們俗稱為《蔡京碑》。此碑高三點七米,寬一點三七米,本是是趙懿簡公的墓志銘。
趙公名瞻,字大觀,進士,是宋代的一個大夫,陜西周至人。趙公不是大足人,這《趙懿簡公神道碑》卻為何跑到大足北山佛教石刻區(qū)來了?
話說蔡京與蘇軾,在書法界雖是同行,但政見上卻是政敵。蘇軾是元佑黨人,蔡京卻鉆進了新黨,二人為了政見的分歧,經(jīng)常爭執(zhí)得形同水火,總想置對方于死地。
蔡京得勢高居相位時,不僅將蘇軾的書法貶得一文不值,還通令全國,將蘇軾在各地所題碑碣一一搗毀,片石不存。蔡京手下有一名貼心干將,名叫趙二,完成此任務“功勞”最大,青云直上,當了大官。這趙二不是別人,正是蔡京同黨趙懿簡的親侄子。所以當趙懿簡在陜西老家病逝之后,他便捧著當時著名文士范祖禹所寫的祭文,懇求恩師蔡京屈駕書寫,以傳后世。蔡京其人,不僅愛官,而且愛名,凡有一顯書法技藝的機會,是決不放過的,此次心腹趙二來求,自然欣然應允。龍飛鳳舞,一揮而就,頗有神韻。趙二喜得墨寶,再三叩謝。舍不得交與鄉(xiāng)野石匠粗刻濫制,便私自藏了。另請家鄉(xiāng)賣文秀才,重新寫過,刻制成碑。那死去了的叔公趙懿簡又如何得知呢?
誰想若干年后,人世滄桑,舊黨得勢,蔡京倒臺。不消說那趙二也身受牽連。倉惶連夜?jié)撎?,隨身所帶珍寶細軟中,就有他當年珍藏的蔡京所書《趙懿簡公墓志銘》。趙二隱姓埋名,遁入空門,了此殘身。后云游到大足北山龍崗寺,做了和尚,并懇求雕刻佛像的工匠將《趙懿簡公墓志銘》刻成碑刻,以留后世。
雖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朝元佑黨和新黨的尖銳矛盾和殘酷斗爭。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蔡京碑》是趙家后人來到大足后,以求祖先的功德留傳后世而刻成的。歷史往往和人們開玩笑,至今人們不會記得趙懿簡公是誰了,倒使惡名昭著蔡太師的書法得以存留后世,使我國書法史上的空白得以填補。
蔡京字雖好,但他實在是太使人憤恨了,元佑黨后輩咸魚翻身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毀掉了他在全國所有的碑刻和字跡,《趙懿簡公墓志銘》原碑也是在那個時候被毀掉了的。不但如此,蔡京在流放的路上由于沿途百姓不賣吃的給他,被活活餓死。要知道,他可不是因為沒有錢而餓死喲!就是這個時候的蔡京,也是耍大牌,講高級干部排場的。他身邊還帶著三個女人,把平日從百姓那里搜刮來的金銀財寶裝了滿滿一大船,在蔡京看來,錢能通神,沒有了權,只要有錢,什么鳥事擺不平?可是老百姓偏偏不賣這個帳,不但不賣吃的給他,還以收藏他字畫為恥,因此,蔡京書畫流傳下來的很少,大足的這塊《蔡京碑》可謂稀世珍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蔡京的書法藝術得到了后世客觀公正的評價和認可,為其恢復了職稱,稱他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蔡京碑》也因此身價倍增。遺憾的是:據(jù)說清末大足有個販賣碑帖的馬瞎子,每拓《蔡京碑》不下千本,轉售外地。為了使他的拓本成為孤本,以圖賣個好價錢,每次拓完后必毀數(shù)字,致使此碑字跡殘缺很多,徒留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