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營
當代語文教學中,作文是一個難題。近日,有媒體援引專家觀點指出,“應試作文和好文章長期存在著沖突”,再次引發(fā)討論。
作文何以成為難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授唐曉敏在《光明日報》撰文指出:“主要是現(xiàn)代學校的作文教學沒有繼承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讀寫經驗,更具體地說,沒有把課文作為學生學習寫作的'參照對象’……由于忽視課文的教育意義,特別是忽視課文在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重要價值,學生寫作文無法借鑒課文,就只能直接借鑒高考范文,并進一步研究總結這些范文的寫作經驗,最終形成一些固定的套路?!?/span>
對此,筆者深有同感。當代語文教學高舉人文教育的大旗,課堂上,教師竭力挖掘課文的主題思想和包含的微言大義,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被教師支解得支離破碎,語文課儼然成了“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政治課。至于文章怎么寫,語言表達有什么精妙之處,有哪些寫作技巧可以借鑒,多蜻蜓點水似地一帶而過。
除了作者分析的原因外,筆者認為,應試作文形成“套路”,還與寫作指導課效率低下有很大關系。據筆者日常聽課所見,通常情況下,中小學每周安排兩節(jié)作文課,第一節(jié)課講評指導,第二節(jié)課學生自由作文。講評指導課通常是教師先對上次作文進行簡要評述,然后板書本次作文題目,并針對題目進行指導——怎樣審題,怎樣立意,怎樣選材,怎樣安排文章結構,無形中把學生引向了同一思維模式,最后教師再讀幾篇優(yōu)秀范文,讓學生仿寫。經過教師的一番指導,學生靈感盡失,不知所措,只好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構思創(chuàng)作”。
文章“寫了什么”固然重要,但“如何寫”更應引起教師的重視。面對同樣的寫作素材,為何有些作家能留下一篇篇美文,而一般的寫作者卻做不到?從這一角度講,“如何寫”才是閱讀教學的重點,也是啟發(fā)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關鍵。
筆者是一個書法愛好者,書法學習一般分兩步走:第一步是臨摹,即師法古人,選取適合學習者個性特點的古碑帖,反復臨摹,越像越好,通過反復揣摩和臨習,掌握書法基本的用筆、結字、章法、墨法技巧。第二是創(chuàng)作,學習者運用在臨摹中學到方法和技巧,結合書寫內容和創(chuàng)作情境,寫出一幅書法作品。
學生學習寫作,與書法學習有相似之處。第一步也應當是臨摹,向經典學習,學習經典文章的寫作技巧。教材所選課文雖然不是每篇都稱得上經典,但卻都是學生學習寫作的范例,其水平和價值遠遠勝過市面上流行的作文選。從“取法乎上”的角度看,教師也應當用好教材這一高水平的“文選”,而不是另辟蹊徑,找一些套路文章誤導學生。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牢固樹立“讀寫結合”意識,當好學生學習寫作的教練。課堂上,不僅要分析文章“寫了什么”,還要著重分析文章“怎樣寫”,尤其要讓學生領會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精妙,并通過片段練習、仿寫、改寫或續(xù)寫等方式,讓學生將在閱讀中學到的語言規(guī)律和寫作知識用到寫作中。如此,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才能提高,才能在模仿中走向創(chuàng)新。
(作者王營,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
(蒲公英評論網)
聯(lián)系客服